织绣文物霉害的预防性控制
2020-08-07韩莫菱
韩莫菱
摘 要: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文物保护也越来越受重视,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也得到了推广。本文从预防性保护理念出发,结合织绣文物的特殊性及其面临的问题,从环境调控、日常监测及维护、宏观管理等方面探讨织绣文物霉害的预防性控制。
关键词:织绣文物;霉害;预防性
1 预防性保护概念的提出
预防性保护概念最早是在1930年罗马召开的“第一届艺术品保护科学方法研究”国际会议上提出的,当时主要是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控。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概念已经扩展到领导的宏观决策、博物馆展厅和库房缓冲间的设置,以及对文物所采取的整体环境、保存展示小环境的恒温恒湿、照明、防空气污染、防虫害等方面,并逐渐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共识。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在文物保护方面也有较多应用[1]。
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监测和控制,为文物提供最佳保存环境,比在文物本体上进行修复更为必要。
2 织绣文物进行霉害预防性控制的必要性
2.1 织绣文物本体材质特性
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文物保护行业标准《馆藏文物登录规范》(标准编号WW/T0017-2013),织绣文物包括历代棉、麻、丝、毛制品,缂丝、刺绣、堆绫等。它们由有机质构成,含有纤维素和蛋白质,是各种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养分,极易被其分解破坏。同时,霉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也会使织绣文物加速劣变;产生的色素会将织物表面污染;菌体自身的堆积或其产生的粘性物质会令文物的腐烂部位高度吸湿变软,发潮、发粘、散发霉味等等,严重破坏文物价值。因此,对织绣文物进行霉害预防性控制尤为必要。
2.2 多数博物馆文保条件欠佳
2020年5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最新全国博物馆名录中,无级别的博物馆仍占绝大多数,是最普遍的文物保存单位。这些博物馆往往缺乏专业的文保修复人员,文物保护意识不足,未能定期对文物进行维护保养,不利于其稳定保存,甚至会对附近存放的文物交叉污染。
3 织绣文物霉害预防性控制措施
对霉菌而言,其生长、繁殖的主要环境,即产生霉害的重要条件为:合适的PH值、适宜的温湿度、充足的营养基等。因此,只有对上述条件进行全面控制,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文物被霉菌危害。以下是几点关于霉害预防性控制措施的建议:
3.1 环境调控
3.1.1 PH值
通常来说,霉菌喜好在偏酸性的条件下生存,最适宜霉菌生长、繁殖的PH值范围是3~6。如有偏酸性物质附着在织绣文物表面,霉害发生的概率则会大大增加。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可采用无酸材料定制的囊匣对织绣品进行包装保护,既能隔绝酸性物质,又能对外界环境有缓冲作用;如条件不允许,也应尽量使用中性的稳定材料来存放。
3.1.2 温湿度
织绣文物的保存环境要求以低温、干燥最好。因温度和水分是影响霉菌生存的重要因素。霉菌体内进行的所有反应都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霉菌迅速生长繁殖的温度在25~32℃之间。织绣文物保存环境在至少低于25℃以下,即可大大降低霉害发生的可能性。18~20℃较为适宜纺织品文物的保存。另外,霉菌能够生长出菌丝,伸展到空间吸收水分,在相对湿度高于70%时生长得较好,在相对湿度低于64%时任何霉菌都不能生存。因而控制环境相对湿度低于64%,是预防霉害发生的方法之一[2]。
3.1.3 清洁通风
清洁通风可以及时去除降落在织绣文物上的有机物,避免其成为各类霉菌的营养源;同时还能将文物表面的霉菌孢子及时去除,避免新的霉菌感染,从而最大限度地使织绣文物免遭霉害。
3.1.4 强光
强光能对部分霉菌起到激活作用,从而增加霉害产生危害的概率;另外,强光中的紫外线会加速织绣文物材质的老化,这增加了霉害对织绣文物产生危害的概率。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可对织绣文物的曝光时间进行控制,继而在光照方面对霉害进行科学预防。
3.1.5 空气
空气也是霉菌的生存要素。它属专性好气菌,只有在空气或有氧的环境下才能生长。因而,将织绣文物保存在无氧小环境内,有利于降低霉害的发生概率。
3.2 日常监测及维护方案
在平时的工作中,指定专人定期检查记录织绣文物保存情况,如表面灰尘、颜色、典型病害或修复效果的情况等;同时监测环境因素的实时数据,包括光照、温湿度、有害气体等。定期汇总和分析相应的记录内容,通过日常环境监测数据及文物保存现状的变化,综合分析诱发霉害的主要因素,及时据此调整预防性保护措施。必要时,还可采取日常维护措施(如除尘等),并做好相关记录。
3.3 宏观管理措施
织绣文物的霉害预防性控制,除了对保存文物的库房和展厅进行环境调控和日常监测外,宏观上的管理措施也必不可少。不论文物保管人员、策展人员还是其他管理人员,都应高度重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寿命。
一方面,定期对有机会接触到织绣文物的相关人员,如安防、策展、文保人员等进行文物相关知识培训和应急保护措施,包括文物的拿取存放、搬运及日常维护注意事项等,确保每位工作人员有相应的预防性保护意识。此外,定期组织相关人员互相交流经验,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另一方面,公众的预防性保护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宣传册、公益讲座、网络宣传等形式,向公眾普及文物预防性保护知识,提高其文物保护意识。不仅有助于公众理解博物馆采取的相关预防性保护措施,如限制参观人数、控制展厅灯光、拍照禁止打开闪光灯等,还可以引导公众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织绣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应当是长期的、日常性的工作,不能等到出问题后才予以重视。相关人员应充分结合织绣文物的保存环境、馆藏情况以及实际霉害程度等,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努力使馆藏织绣文物得到妥善有效的保护,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霉菌的危害,为文物展示和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詹长法.预防性保护问题面面观[J].国际博物馆,2009(3).
[2]贺延龄,陈爱侠.环境微生物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