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的历史渊源
2020-08-07王宇龙
摘 要:中国山水画不仅是反映我国古代生活的重要资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古代文人画家通过山水画来描绘自然或者阐述自己的心志,而古典园林正是其居住、寄情之所。诸多不愿或者不能出仕的文人富商在自家园林之中挥毫胸臆,无所拘束。或对影作画,或以画造园,故此画中有景,景于画中,二者相融。
关键词:艺术史;古典园林;中国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从上古的“河图洛书”到“三易”,乃至春秋老子的《道德经》,中国人民对人与自然的认知与思考已然烙印在中國传统文化之中,也影响着古代众多艺术的发展,其中优秀艺术的代表就是古典园林与中国国画。二者的历史延绵不绝,直到当今也影响着中国甚至世界的艺术发展。尤其国画与园林二者发展交错,意境相通,只是一个跃然纸上,一个现于眼前。
一、古典园林解说
(一)古典园林的历史
园林是造园人对一块自然区域进行改造,修园葺屋,将场地建为适合人休息居住的环境,将之围起,就称为园林。园林现为泛指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区域,而古代园林种类众多,各有不同。古代园林被称为园囿,有圃、囿、园、苑、院几大类。圃为种菜之地,囿为围合打猎之野,苑为开放狩猎之园,院为居住之所,园则是用植物造园并以墙围起。“园”在《说文解字》中:“园,所以树果也”[2],形符为“囗”,为围墙围起,圈定范围之意。
在古代,人类居住活动都与生产生活有关,一开始建造管理的大都是苑、囿,供休闲打猎祭祀用。商周时期,社会开始发展,出现了大量王室贵族私有的的园囿宫苑,如商王帝辛的鹿台、周王姬昌的灵台。而那时生产力还比较低下,人们都认为大规模兴建营造宫苑是暴政。《孟子·滕文公下》载:“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到汉晋,门阀世家兴起带动了私家园林的兴起。到南北朝,佛教建筑也大规模兴建。《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洛阳私家园林与佛寺园林的广阔与壮丽。唐宋时期,里坊制衰落,市民文化兴起,私家园林逐渐普及、繁多,建筑制式开始规范,如《营造法式》等。明清时期,封建下的私有经济达到顶峰,官员、文人、地主、富商修建宅邸庭院,如江南四大名园都是在这时期修葺建成,古典园林达到顶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著作为明代计成的《园冶》,系统地记载了相地、掇山、理水、立基、建屋、叠石、植物、借景造园八法[3]。其时还有砌山、引水等细部造园手法。
(二)古典园林的思想
古典园林设计中受道家思想影响,所以最注重的三个方面为:天、地、人。《三字经》曰:“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者互相依存,天地为上。天为日月星辰。古人有登台望月之享,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地为自然万物,山川形胜。《周易》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建造园林也是要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人为天地之子,万物之长。古代帝王以承天地之运而自称“天子”。而人生活于天地自然中,因此敬畏自然,祭拜天地。
中国很多传统文化就是讲与自然和谐相处,乃至今天的“两山理论”,都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的和谐利用和对自然的喜爱又敬畏之情。此外还有受道教影响营造的“一池三山”,以及佛教的“舍利塔”林等。
二、山水画的发展
山水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一大分支,以毛为笔,以自然为颜料来描绘自然,至今一脉相承。国画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三科,技法分工笔与水墨,风格分为写意与写实两种。尤其是山水画在内容与创作上,囊括了古人对自然与人文、个人与社会、写实与写意等人生关系的反思与想象。
山水画,开始并不是以描写自然风景为主,而是作为人物故事的背景。从两汉时期的画像砖就开始表现人与自然的活动,如打猎、捕鱼、农耕等。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发展,山水画开山鼻祖公认为是东晋的顾恺之,被誉为“画绝、才绝、痴绝”三绝。其代表作《洛神赋图》将山水作为洛神赋故事的背景。其中山水则以偏向写意的方法来描绘,笔法飘逸柔顺来衬托故事的梦幻与仙境。同时,相关绘画专著大量出现,流传有顾恺之的《论画》、南朝齐谢赫的《画品》、南朝宋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等。
到隋唐时期山水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画科。隋朝有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启山水画较为写实的先河,时人评之:“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善台阁人马,山川咫尺千里。”展子虔在绘画创作中注重对真山水的细致观察并赋之于笔墨,处理山水人物等比例关系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4]。
唐有阎立本、李思训、李昭道、吴道子。吴道子兼工山水,善画蜀道,记载有《金桥图》《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等。张彦远认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苏轼认为“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五代时期,北方山水与南方山水风格已有差异,北方山水画派代表人物为荆浩、关仝;南派则以王维为代表。而王维也是一位集诗、书、画、造园为一体的艺术家。
至于宋元,文人地位提高,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始有皇室专属的大型画院。画院中一时群英荟萃,英才辈出,被称为画院派,以北宋徽宗的宣和画院为顶峰。画院派最杰出的世俗画家就是张择端、王希孟,而其他代表人物则有李成、范宽、郭熙、米芾等人。
三、园林与画
(一)有明以前的融合
将诗、书、画、造园统揽于一身的有明之前应属王维,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然现今世人皆知其善工书画,优于文采,却不知其造园之处独有造诣。王维隐居之处乃辋川,修建有“辋川别业”[5]。有“鹿柴”“文杏之胜”,终日钟情山水,留有《辋川集》而成唐宋山水诗之胜。今辋川已无,世人仅能从其诗画之中一窥其容。
(二)明清的合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明清,士大夫阶级掌控朝政。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给江南文化艺术带来巨大繁荣。同时期文人派的文人画风靡一时,文人阶级文化备受追捧。诸如“明四家”、董其昌、八大山人等文人墨客层出不穷。园林在书法绘画之后也分为了北方园林、江南园林两大派系。北方园林多为皇室贵胄服务,格调高端磅礴,地理上迎合北方雨水较少、旱地较多。江南园林皆为私家所有,体裁娇小,但讲究素雅精致。其间出现了四大园:瞻园、留园、拙政园、寄畅园,以及其他著名园林别院。传统文化以及艺术在此时也发展到达顶峰。渐渐地诗、书、画、建筑、造园相互融合不分彼此,或者说一开始就没有彻底地分开过。
1.相同的阶级基础
明始,经济中心正式转移南方,苏杭之间士人阶级兴起,随之,富豪官绅在苏州修建众多园林。而且开始并无专业造园之人,江南园林多为文人墨客自行设计修建,这就决定了园林与书画艺术的阶级来源相同。比如《园冶》著者计成,字无否,苏州吴江县人。因仕途不顺,回苏州沉迷于原野山林、山水景胜,乃文人阶级中造园技术高超的代表。同时他诗文出众,时人评曰:“秋兰吐芳,意莹调逸”。此外还有《长物志》著者文震亨,字启美[6],善于诗词、山水画,亦为造园家。其亦出生于苏州长洲县,乃文徵明曾孙。这些融汇诗、书、画、造园之人都为文人阶级的优秀代表。
2.相同的文化体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国画、书法、园林的文化内容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本,其次加入创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悟,才形成了在统一的文化体系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果说人物画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座论位,人物依地位而大小不同,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那么山水画尤其是注重道家崇拜自然、师法天地、道法自然的理念。“虽为人作,宛若天开”,这是计成对中国古典园林最好的总结。古人在造园时,不论宏大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小巧的私家园林,都讲究对自然的崇拜与艺术化的模仿,凸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山水画方面,古人更注重写实与写意的结合。唐朝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充分概括了绘画与园林风景的艺术关系与思想。其后五代之荆浩、关仝更是师法天地之理。尤以荆浩为首,提出绘景“六要”:气、韵、景、思、笔、墨。将绘画与景观的艺术关系描绘得更加具体,其中景是对自然的描绘,气、韵则是对自然艺术化后的精神追求。
3.相同的艺术形象以及表意
由于文化相同,故此绘画与园林二者表意景物多有重复。园林中多为梅、兰、竹、菊、松,而文人画亦然。比如竹,比喻坚定,亦有隐居之意,古人常用此来表达自己傲世独立,不求闻达之意。魏晋有竹林七贤,狂放不羁。有唐,王维于辋川而有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至明,郑板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而竹在苏州园林中也多有植种,譬如狮子林:“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故此得名。可以说画竹写竹是向世人表达自己高洁不仕之意,那么种竹就是告诫自己勿预世事。
4.相通的艺术手法与处理手法
“画,山水第一,竹树兰石次之。”[7]可见山水画中,山水为第一。而园林中除却屋宇、亭台楼榭之外,首当其冲属掇山、理水。尤其园林与山水画中选山、画石皆为相通。掇山以选石立型为主,其掇山意境讲究“虚实、奇巧、寄情”。而与国画中气、韵、景、思相合。二者都强调气韵、神思,以显风景之妙。“信足疑无别路,举头自有深情,蹊径盘且长,峰峦秀而古。多方景胜,咫尺山林”更与山水画画山之“高远、深远、平远”之意不谋而合。其次对于小的山与石的处理手法也相通,相互借鉴融合。山水画中画山石树木最常用的就是皴法,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等。而园林选石“须先选质无纹,俟后依皴合掇”。就是利用山水画的技巧来选取石头。此外选石也注重意境,“皱、漏、透、瘦、丑”,假山理石便是以石纹做墨,石形为峰。如园林中院内的“峭壁山”,就是依靠白墙堆砌假山,以白壁为纸,以石为笔墨。其堆砌时借鉴山水画的皴法来堆叠,再种植松柏植物。比如贝聿铭先生的封箱之作,被誉为贝聿铭的小女儿——苏州博物馆,就是古典造园手法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完美融合,庭院开始的景墙就是利用峭壁山的手法来显出山川形胜。而贝聿铭的家族就是狮子林最后的私人拥有者,贝聿铭也在其中生活过,颇受传统园林的影响,所以采用了古典园林的手法来营造苏州博物馆。
四、结语
古典园林与传统山水画随着中华文化发展都经历了懵懂与辉煌。而统一的思想、相通的手法、相同的历史與创造者都赋予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共同发展。然而二者各自积淀深厚,自成体系,精华巧妙之处数不胜数,很难一言而就。时光荏苒,清朝之后,以前相伴相生的古典园林与山水画也一起渐渐显出颓势,有可能走向衰落。如何把优秀的古典文化传承、发展下去,这就需要以当代人为先,一代又一代人为此努力。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105.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125.
[3]计成.园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4]故宫博物院.展子虔[EB/OL].https://www.dpm.org.cn/lemmas/240320.html.
[5]杨晓丹,王庆军.以王维营造辋川别业管窥传统城市设计要义[C]//2017城市规划年会.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2017:7.
[6]苏州狮子林管理处.狮子林简介[EB/OL].http://www.szszl.com/Article/972.
[7]文震亨.长物志[M].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15:100-102.
作者简介:王宇龙,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