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讨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0-08-07石晶
石晶
摘 要:研讨式教学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是近几年高校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在探讨研讨式教学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研讨式教学实施中常见的几个问题,继而提出关于研讨式教学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教学方法;课堂
1 研讨式教学的涵义与特点
1.1 研讨式教学的涵义
研讨式教学法是源自德国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近几年,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研讨式教学展开了深入研究,也提出了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意见和建议。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完全异于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新型教学方法,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宗旨,推崇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具体来说,研讨式教学以课堂专题研讨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研讨主题”广泛查阅资料和文献,通过小组集中讨论等方式了解专业领域的多种学术观点和学科领域的前沿理论。这种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1.2 研讨式教学的特点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相比,研讨式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主性。研讨式教学中,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一种积极、紧张、研讨的状态,从问题的思考、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观点的归纳等,都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去体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2)探究性。研讨式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首先通过自主学习获取一定的知识,然后通过与同学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对知识进行补充的一种学习方式。研讨式教学所具有的探究性并没有科学研究那么严谨和规范,这些探究多是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科学研究思维方式能够得到很好的训练,原有知识被灵活运用,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灵活性。在研讨式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和能力、学习速度、学习方式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研讨式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必然呈现多样性与灵活性。同时,研讨式教学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水平的高低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补充或适当调整。
2 研讨式教学实施中常见的问题
2.1 教师准备不充分
实施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扮演了类似主持人的角色,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由于每一门课程、每一个班级的特点不同,展开研讨式教学的模式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多数情况下没有现成的成熟的模式可以效仿,这就要求教师对研讨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精心的准备,才能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才能实现正确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標。这一要求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高的,例如,教师设置好研讨主题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推荐一些参考书目,这些细节都有利于研讨的更加深入。教师如果不在这些细节上下功夫,研讨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2.2 班级人数较多
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视野关注的最佳覆盖范围为25个人左右。人数太多教师会顾此失彼,人数太少则不利于学生体验集体的促进力量。研讨式教学的班级人数也应该控制在25人以内,实行小班教学。这样教师才能照顾到每一个研讨小组,依次参与到每个小组中,如果学员的发言思路不清晰,表达不到位,教师能够及时帮助其迅速理清思路,避免讨论进程迟滞拖沓。
2.3 学生表现不积极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还有很多学生仍然习惯于过去教师安排好的“满堂灌”的学习方式,不愿意自己探索知识,因而对目前这种教学方式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也不习惯这种“自由”,所以他们在研讨中态度不积极。这就导致了有的学生学得热火朝天,有的却只在一旁观望的场面。针对这些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为他们提供资料进行预习,让他们在研讨中有的说,才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3 关于研讨式教学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3.1 教师和学生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对于研讨式课程的准备不仅仅是简单的备课,还需要对研讨式课程的实际内涵有完全的认识,对于研讨式课程的实现程序、节奏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课程内容要做到面面俱到,讨论过程中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应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新想法,新观点。学生在课前也要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勤于思考,研讨式教学的效果才会更加显著。
3.2 能够展开讨论的理论性知识更适合研讨式教学
根据研讨式教学的特点,一门课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合采用研讨式教学,适用于研讨式教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是能够展开讨论的知识点。比如,《逻辑与思维》中的“中国先秦逻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的“计算思维”等,这些内容有个共同的特点,它们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泛,且实现学习目标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学生能够在讨论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获得他人的观点,对自身知识进行补充。这样的知识点才是讨论能够开展的基础。
3.3 合理分配研讨小组和研讨时间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LUFFEE在他关于小组规模的研究中建议,5人是小组讨论的一个理想数。一般说来,根据任务的性质、难易程度、合作时间的长短等因素不同,一个小组的成员在2-6人之间都是合理的。但这不是一个固定的规则,能否进行有效的研讨还要取决于小组成员的结构及文化水平。虽然教师们知道学习成绩好、文化水平高的学生分在一组有利于提高研讨的效果,但是在分组时却不能这样执行,因为这对差生是不公平的。小组成员的选择不能以能力和成绩来决定,最好根据座位的位置或者其他跟学习成绩无关的规则来分配。另外,教师还要规定好每名成员发言的时间和次数的上下限,避免发言机会不均等的现象发生。
3.4 将研讨过程的表现纳入考核
由于研讨式课程的独特性,必须与传统课堂的考核方式区别开来,不能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作为学习成绩唯一的评价方法。为了激发学生准备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内容以及课堂参与讨论环节的积极性,应该将课堂中讨论的参与程度、发言次数也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这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批判精神的培养。因此把研讨式课堂上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逻辑批判的能力纳入课程考核的范围是非常合理的。
参考文献
[1]邓春新.基于OBE理念的高职课程目标设定方法初探[J].科学大众,2018.
[2]曾宪皆.试析郭汉民教授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
[3]冯梅.研讨式教学法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