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硫化铜纳米粒的处方工艺优化与体外评价

2020-08-07陈珍珍张雪婷周桂芝宋洪涛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第九医院福建福州35000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福建福州35008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福州35008

药学实践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热效应红外光星点

陈珍珍,陶 春,张雪婷,周桂芝,3,张 倩,宋洪涛 (. 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第九〇〇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8;3.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8)

光热疗法(photothermal therapy,PTT)是近年来新兴的肿瘤治疗技术,相比传统的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具有更小的副作用[1-4]。PTT 包含2 个要素,即近红外光和光敏剂。近红外光具有较强的组织穿透能力[5-6],照射后肿瘤组织中的光敏剂可将光能转换为热能,当温度达到42 ℃以上时,可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或坏死[7]。

硫化铜(CuS)纳米粒是一种优良的光敏剂。相比广泛研究的金纳米粒,CuS 纳米粒具有制备成本低的优点,特别是其具有稳定的光热效应。CuS 纳米粒的近红外吸收主要源于Cu2+的d-d 能级跃迁,因而其光热效应不受粒径、形状和生理环境的影响,可在肿瘤组织中维持稳定的光热效应[8]。CuS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毒性较低,但与其他多数无机或金属纳米粒同样存在体内发生蓄积的风险,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未知。肾脏是处理纳米粒的主要器官之一,报道显示,直径小于6 nm的纳米粒可被肾脏滤过,从而使大部分纳米粒经尿液排出体外[9-10]。

因此,本文拟制备粒径小于6 nm 的CuS 纳米粒,通过深入分析各因素,获得最优的处方工艺,进一步通过光热曲线和细胞实验进行体外评价。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Litesizer500 纳米粒度及Zeta 电位分析仪(奥地利Anton Paar 公司);JEOL 2010 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MDL-H-980-5W 上转换发光用激光器(长春新产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RX-300 红外热成像仪(广东省东莞市不凡电子有限公司);NVMT SPARTAN 夜视仪(梅越电子商务有限公司);DV215CD 精密分析天平(美国Ohaus Discovery 公司);HWS 26 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DF-101S 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H1850R 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湖南湘仪实验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明澈-D24UV 纯水/超纯水一体化系统(德国Merck Millipore 公司)

1.2 材料

二水合氯化铜(CuCl2·2H2O)、九水合硫化钠(Na2S·9H2O)(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维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MW=10 000,默克生命科学有限公司);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北京索莱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RPMI1640 培养液,DMEM 不完全高糖培养液,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江苏凯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透析袋(MWCO 14000,美国Viskase 公司);去离子水(实验室自制)。

2 方法与结果

2.1 硫化铜纳米粒的制备

参考文献确定CuS 纳米粒基本处方[11]:取100 μl CuCl2溶液(300 mmol/L)加入10 ml PVP 溶液(100 mg/ml)中,再加入30 μl Na2S 溶液(1 mol/L),室温磁力搅拌5 min 后,转入90 ℃水浴继续磁力搅拌15 min,测定其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

2.2 单因素考察

考察搅拌时间、水浴温度、水浴时间、PVP 浓度、CuCl2与Na2S 摩尔比(Cu:S)对CuS 纳米粒粒径和PDI 的影响。

表1 结果显示,搅拌时间越长,水浴温度越低,Cu:S 越小,则CuS 纳米粒粒径呈减小趋势。水浴时间越长,PVP 浓度越大,粒径显示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综合各因素不同水平对应的纳米粒粒径,发现水浴温度、PVP 浓度和Cu:S 易产生较大的粒径波动,表明其可能是影响CuS 纳米粒粒径的主要因素。另外,各因素不同水平对PDI 的影响均不显著。因此,根据单因素考察结果,确定搅拌时间为5 min,水浴时间为15 min,以粒径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水浴温度、PVP 浓度、Cu:S 三个因素。

表1 CuS 纳米粒单因素考察结果(n=3)

2.3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CuS 纳米粒处方工艺

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中心复合响应面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CCD),选择上述筛选出的三个因素:水浴温度(X1)、PVP 浓度(X2)、Cu:S(X3)为考察因素,粒径(Y1)为评价指标,进行三因素五水平的星点设计。

2.3.1 星点设计结果

星点实验设计的因素、水平及代码值如表2 所示,实验设计与结果如表3 所示。

表2 星点设计因素和水平

表3 星点设计实验安排表和结果(n=3)

2.3.2 模型拟合

采用Design expert 8.0.6,将各影响因素(X1、X2、X3)和评价指标(Y1)进行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方程如下:

Y1=4.15-0.0086X1-0.18X2+0.42X3-0.045X1X2+0.064X1X3-0.17X2X3+0.043X12+0.17X22-0.22X32

此时二项式模型达显著水平(P=0.006 5),r=0.9129,说明该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度良好。

2.3.3 响应面优化及预测性评价

根据表3 结果,绘制水浴温度(X1)、PVP 浓度(X2)及Cu:S(X3)对粒径(Y1)的响应面。

根据图1 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最优参数为:水浴温度100 ℃,PVP 浓度为100 mg/ml,Cu∶S为1∶3。按照最优处方工艺平行制备3 份样品,粒 径 分 别 为9.37、12.39、9.84 nm,平 均 值 为(10.53±1.63)nm,预测值为10.86 nm,根据公式:偏差=(预测值-实际值)/预测值×100%,得出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偏差为3.04%,说明建立的数学模型较为可靠,预测性良好。

2.4 CuS 纳米粒的体外评价

2.4.1 纳米粒形态

取CuS 纳米粒适量,加去离子水稀释10 倍,取5 μl 稀释后的CuS 纳米粒,滴于缚有碳支持膜的铜网上,铜网下铺滤纸,用于吸去多余的液体。自然晾干后,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观察纳米粒形态。图2结果显示,CuS 纳米粒形态圆整,分散性良好,经Image J 软件测量,平均粒径为(3.10±0.81)nm。

2.4.2 粒径稳定性

将CuS 纳米粒分别放置在4 ℃与25 ℃条件下,定时测定粒径。经统计发现,20 d 内CuS 纳米粒的粒径变化没有明显差异,说明所制的CuS 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粒径稳定性(图3)。

2.4.3 光热效应

⑴近红外光功率密度:考察CuS 纳米粒浓度为50 μg /ml 条件下,不同近红外光功率密度(0.5 、1、1.5、2 W/cm2)对CuS 纳米粒光热效应的影响。采用980 nm 的近红外激光器,红外热成像仪每隔30 s 记录温度,记录10 min,平行测量3 组,绘制升温曲线,同时,以水在相同条件下做对照。随着功率密度增大,CuS 纳米粒升温加快(图4),而在相同条件下,去离子水的升温速率显著低于CuS 纳米粒(图5)。

⑵CuS 纳米粒浓度:考察在1 W/cm2功率密度下,CuS 纳米粒不同浓度(25 、50 、150 、200 μg/ml)对其光热效应的影响,并以去离子水为空白对照。采用980 nm 的近红外激光器,红外热成像仪每隔30 s 记录温度,记录10 min,平行3 组,绘制升温曲线。结果显示,在相同功率密度条件下,CuS 纳米粒浓度越大,升温速率越大(图6)。

2.4.4 光热稳定性

采用980 nm 近红外激光器,选取CuS 浓度为50 μg /ml,激光功率密度为1 W/cm2,将激光器“开启-关闭”4 个循环,即照射10 min 后停止,温度恢复至室温后再次开启照射。如图7 所示,CuS 纳米粒经近红外光照射4 个循环的温度变化曲线基本一致,即反复照射不影响CuS 纳米粒的光热效应,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光热稳定性。

2.5 体外细胞实验

2.5.1 细胞毒性实验

考察CuS 纳米粒对正常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以及乳腺癌细胞(4T1)的毒性。实验前,取适量CuS 纳米粒放入透析袋(MWCO=14000)中,透析24 h 以除去杂质。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调整HK2 细胞浓度为1×105cells/ml,4T1 细胞浓度为5×104cells/ml,将100 μl/孔 的 细 胞 悬 液 接 种 于96 孔细胞培养板,置于37 ℃,5% CO2培养箱中。孵育24 h 后,每孔加入10 μl 不同浓度的CuS 纳米粒,使终浓度分别为3.1、6.3、12.5、25、50、100、150 及200 μg/ml,继续培养24 h 后,去除96 孔板中培养基,加PBS 洗涤2 次(以排除Cu2+对CCK-8 试剂的影响),每孔加入100 μl 培养基及10 μl CCK-8 试剂,于培养箱中孵育4 h 后,用酶标仪测定450 nm 处的吸光度值(A)。参照公式:

细胞活力(%)=(A加药-A空白)/(A0加药-A空白)×100%,

计算细胞活力百分率,其中A加药指具有细胞、CCK-8 溶液和药物溶液的孔的吸光度,A空白指具有培养基和CCK-8 溶液而没有细胞的孔的吸光度,A0加药指具有细胞、CCK-8 溶液而没有药物溶液的孔的吸光度。

结果显示(图8),CuS 纳米粒分别在100 μg/ml及150 μg/ml 浓度范围内,对4T1 乳腺癌细胞以及HK2 肾细胞均无显著的细胞毒性(细胞活力大于80%),表明CuS 纳米粒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2.5.2 光热效应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考察CuS 纳米粒的光热效应对4T1 细胞的杀伤作用。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调整4T1 细胞浓度为5×104cells/ml,将200 μl/孔 细 胞 悬 液 接 种 于96 孔细胞培养板,置于37 ℃,5% CO2培养箱中培养24 h 后,去除全部培养基,加入200 μl 含CuS 纳米粒的培养基(CuS 纳米粒的浓度为50 μg /ml)。采用1 W/cm2的近红外光,照射不同时间(0、1、3、5、7、10 min),随后采用CCK-8 试剂测定细胞活力百分率,参照“2.5.1”项下公式计算。结果显示(图9),近红外光照射1 min 对4T1 细胞的活力无明显影响,继续延长照射时间,细胞活力呈显著的降低趋势,照射10 min 后的细胞活力仅为28.76 %。

采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改为6 孔板,经980 nm近红外光(1 W/cm2)照射10 min 后,加入0.2 %台盼蓝对死细胞进行染色(2 min)。去除染液并用PBS 清洗2 遍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如图10 所示,激光照射区域,细胞被染为蓝绿色,且显示了明显的边界,而对照组不加CuS 纳米粒,仅给予近红外光照射,只有个别零散的细胞着色。图9 与图10 结果均表明CuS 纳米粒对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光热杀伤效果。

3 讨论

目前光热治疗作为新型的肿瘤治疗技术,寻找合适的光敏剂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光热稳定、价格低廉等是CuS 纳米粒的主要优点,但目前文献所报道的CuS 纳米粒粒径多在10 nm 以上[12-13],可能引起CuS 纳米粒在体内的蓄积,将限制其在临床上的使用,而减小粒径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经单因素考察和星点设计-响应面优化法,得到CuS 纳米粒的最优处方工艺,成功制备实际粒径为(3.10±0.81)nm 的CuS 纳米粒,且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该处方中以PVP 作为保护剂,使CuS 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粒径稳定性,分散度高,不易发生聚集沉淀,单因素考察分析也可发现PVP 浓度对CuS 纳米粒粒径具有较大影响,PVP 浓度低,CuS 纳米粒容易发生聚集,粒径增大;浓度太高,保护层过厚,也会引起CuS 纳米粒粒径增大,因此选择合适的PVP 浓度,是控制CuS 纳米粒粒径关键因素之一。

由于CuS 纳米粒在近红外区域(700~1 400)nm具有强吸收,使其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具有较强的光热效应,所优选的CuS 纳米粒在1 W/cm2的激光功率密度下,照射4 min,温度即可达到42 ℃以上,可引起肿瘤细胞的凋亡或坏死[14]。因CuS 纳米粒的光热转换性能来源于Cu2+的d-d 能级跃迁,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优选的CuS 纳米粒具有良好的光热稳定性。本实验所优选的CuS 纳米粒生物相容性好,且对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光热杀伤作用,这与多数文献报道相一致[15-16]。

综上,本研究所制备的CuS 纳米粒粒径有望解决CuS 纳米粒体内蓄积的问题,使其更好地应用于肿瘤光热治疗。本课题将进一步研究所制硫化铜纳米粒在体内的代谢情况以及对肿瘤组织的光热杀伤效果。

猜你喜欢

热效应红外光星点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掺杂半导体硅材料电阻率测量的光电效应和热效应
石墨烯纤维可应用于中红外光电子器件通讯
高动态条件下星点像斑建模与补偿*
一种强散射杂光下的快速星点提取算法
基于卷积曲面的动态实时星图模拟
关于台山市都斛镇莘村体育馆雷击现场的分析
红外光电子物理的相关研究
红外光波段的三叶星云
高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考查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