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在儿童美术博物馆中的意义及实现
2020-08-07张彦洁中央美术学院北京100102
文|张彦洁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 100102)
一、儿童美术博物馆
1.时代背景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美育代宗教”……自古以来,美育就是人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受到广泛关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时期是成长的关键期,因此实施美育要从青少年抓起。
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美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的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众多,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儿童博物馆、儿童艺术博物馆、科技馆、游乐园等也数不胜数,1899年世界上第一家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就出现于美国。作为非正式教育机构,儿童博物馆以其“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在拓宽儿童视野、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我国文化场馆数量庞大,许多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都设立了儿童专区,但专门为儿童开设的博物馆还十分少见,仅有上海儿童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台湾苏荷儿童美术馆、高雄儿童美术馆等几家。其中,最先开放的是1996年开馆的上海儿童博物馆。此外,许多校外培训机构、兴趣班等也都自称为儿童博物馆/美术馆。因此,在倡导开设儿童博物馆之前,我国语境下“儿童博物馆”这一概念还有待理清。
2.何为儿童博物馆
首先,儿童博物馆并不等同于科技馆。儿童博物馆涉及科学、艺术、自然、角色扮演、身体动觉、体验探索等多种展览项目和教育活动,能对儿童进行跨文化、跨领域的熏陶教育,而科技馆各项展览和活动则围绕“科学”展开。其次,儿童博物馆也不是儿童娱乐机构。儿童博物馆的游戏并不是短期作用于感官刺激的“娱乐”,而是包含着科学知识、数学逻辑、历史文化、社会风俗、艺术审美,会对人产生长期持久影响的游戏,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创造力、探索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1. 张海水:《中外文化语境下的“儿童博物馆”性质辨析》,《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4年12月,第16卷。关于儿童博物馆,美国爱荷华大学博物馆学课程将儿童博物馆定义为专以少年儿童为对象、所有内容依照儿童的心智能力来制作、经常由教育专家统筹、并备有兴趣教育与自我表达等活动的博物馆。它是一个扩展感官体验,刺激想象力,儿童能自由交换意见的寓教于乐的教育设施。2.张海水:《中外文化语境下的“儿童博物馆”性质辨析》,《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4年12月,第16卷。、3.周婧景:《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即,儿童博物馆有别于其他博物馆的关键之处在于它是为了儿童,而不是关于儿童而建立的,体现着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
3.儿童美术博物馆
儿童美术博物馆是儿童博物馆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分支,如前所述,儿童博物馆涉及科学、艺术、自然、角色扮演、身体动觉、体验探索等多种展览项目和教育活动,而儿童美术博物馆则是通过美术鉴赏、绘画、书法、雕塑、设计、工艺、现代媒体艺术等途径,提升儿童审美素养、丰富其想象力的活动。2020年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特别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2020-10-15].其中特别提到了美育工作的全体性、全面性、多元文化性。美术馆/博物馆等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补充,也必将以其非正式教育的独特之处,彰显美育的另一种思路。
二、体验的意义
1.博物馆中的体验
从博物馆的起源与发展看,提供体验是博物馆理念更新和技术发展的产物。5.乐俏俏:《体验在博物馆学习中的意义及其实现》,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从私人独有到大众共赏,从远观欣赏到近距离接触的转变,甚至到20世纪下半叶,博物馆作为公众终身教育的作用被认可,影像技术、计算机交互、环境音效、虚拟现实等各种技术支持进入博物馆,由此,以还原情境为主的情景再现使博物馆迈入了体验式的新阶段。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体验也是博物馆实现其功能的有效方式。有研究表明,触觉接触到的信息暂存时间,比视觉长20倍,比听觉长10倍。6.田莉莉:《儿童博物馆教育实践模式考察——以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为例》,北京民俗论丛,2016年。因此,博物馆如果能够结合触摸、实验、表演等形式,为来访者提供多感官、沉浸式的体验服务,必将使来访者得到更深切的认知。
博物馆中的体验很早之前就受到了专业人士的重视。18世纪,美国博物馆学家查尔斯 · 威尔森 · 皮尔曾提出“理性愉悦”一词,意指博物馆活动对观众产生的影响。他认为:“理性愉悦完全不同于简单的消遣娱乐,它具有欣赏和启迪的意义。7.乐俏俏:《体验在博物馆学习中的意义及其实现》,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博物馆应对其各项活动进行评估,为观众提供兴奋、探险、游戏、愉悦、沉思、遐想、观察和掌握技能等特殊的综合体验。”
2.体验对儿童认知的意义
杜威于1897年提出“做中学”的概念,他认为一切知识、经验都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来的,是通过活动获得的。他通过对儿童的研究,得出了“玩就是孩子们的工作”的观点,儿童只有亲自参与和动手操作才能够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同时,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在不断相互作用中进行建构的过程。这些理论都提出了一种假设:博物馆只有提供多种感官的体验式服务,才能持久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从而实现其教育目的。
三、以苏荷儿童美术馆为例
2003年成立的台湾省台北市苏荷儿童美术馆,是目前为止少有的经营完善、运作成熟的儿童美术馆。
其创始人林千铃女士认为,在升学要求之下,艺术欣赏往往带有功利性,而缺少了对艺术美感、情感等的感悟,为了让孩子和家长们重新认识艺术,她将该馆定位为“教育中心”,其中的受教育者包括儿童、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大众,是指全民美术的再教育。她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所谓成功的艺术家,或是创造出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而是要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孩子的创造力,领会艺术的内在精神,养成对艺术正确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美术馆中的画作展示,重点不在于展示,而在于作品背后的多重内涵和附加价值,弥补学校教学中缺失的图像学习经验和动态学习经验。本文现从场馆设计、教学、展览、活动四个方面分析苏荷美术馆的美育方式。
1.场馆设计
苏荷儿童美术馆位于台北市士林区某居民楼地下室,占地面积不大。入口处是一面巨大的由100个儿童的作品拼合而成的隔屏,馆内展示了生活中随手偶拾的美学创意,情境式的展场布置为儿童提供自由触摸的机会,其中又导入了色彩、色调、视角、光影、立体主义的变形与扭曲等基本艺术概念。场馆内部采用开放式的空间设计,进入美术馆以后参观者将被引导至视听教室,在此每位参观者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大胆创作而没有特定的要求,大家互相点评之后,美术馆会收集所有访客的作品。创作后,美术馆教育人员将带参观者游览美术馆。8.池岚茜:《妙思(MUSE)艺术体验馆的构建研究》,天津美术学院,2017年。
2.教学
区别于一般美术馆和博物馆以展览为核心来规划公共教育活动,苏荷儿童美术馆的一大特色在于以课程角度来规划展览和教育,通过开设一系列的美术教育进修课程,倡导美育的“美学性回归”,整合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落差9.苏荷儿童美术馆官网〈https://www.artart.com.tw〉.。从其开设的教学课程可看出,苏荷美术馆一方面对课程做了详细的区分,把“美术”这一概念细化为美术鉴赏、实用艺术、水彩、版画等具体分支;另一方面,从受众角度,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孩子开设了多种多样的课程。
表1:苏荷儿童美术馆美术教学课程
①“光与色——莫奈的莲花池”展览现场
“古埃及文化”展览现场
3.展览
表2:苏荷儿童美术馆展览
从展览内容来看,首先,苏荷美术馆的展览注重对孩子艺术感知力的培养,而非狭义的激发培养。如“光与色——莫奈的莲花池”一展,将二维的作品《睡莲》打造成三维的吉凡尼花园,描绘同一景物在不同光线下带来的色彩变化,感受灯光转换下秋与夏、晴或雨的变化,从而培养孩子对色彩、光线等的感知力。
其次,展览体现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涉及古今中外闻名遐迩的艺术作品,既有本土的台湾花砖、东方图像、古埃及文化、日本浮世绘、莫奈莲花池的展示,也有儿童充满想象力的画作。展览中多元文化的展示既有利于孩子拓宽视野,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利用孩子了解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
最后,苏荷儿童美术馆的展览也体现着其以儿童为主体的理念。美术馆是激发儿童创造力的重要场所,在美术馆里,大人要尊重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馆内的许多区域用来展示充满创造力的儿童作品。这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通过艺术来表达自我、彰显个性;另一方面也将架起儿童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家长以孩子的视角去认识世界,了解孩子们艺术心理发展的特征,从而摒弃原有固化的儿童艺术教育方式,对艺术教育产生新的认识。
从展览设计上看,主题展馆的设计打破了博物馆传统的陈列格局,结合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利用艺术和技术,打造出了沉浸式的情境体验,带给孩子更真实的感官体验,从而把场馆真正变成属于儿童的地方。
4.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除常规性的馆内活动外,苏荷儿童美术馆还与当地政府合作,把美术馆的教育服务拓展到了馆外。2018年,在台北市文化局“美学教育扎根计划——市民美学教育新主张”计划之下,苏荷儿童美术馆教学团队在台北市龙山国小开展艺术课程,为学生带去形、色、质感及空间美学练习课程。此外,苏荷儿童美术馆还将作品带到机场,开设“桃园机场画展”,一方面宣传该馆及儿童画作,另一方面也为非本地观众带去最直观的台湾印象10.苏荷儿童美术馆官网〈https://www.artart.com.tw〉.。
苏荷儿童美术馆也特别注重对教育方式的改进,以自由创作代替范例模仿,打破了以“像不像”作为艺术评判标准的僵化思维,鼓励孩子们大胆动手、积极尝试。在台北市龙山国小的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冷暖色调和颜色对比,老师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学习混色,训练学生手眼协调的能力和耐心,感受色彩变化带来的无法预期的新鲜感和趣味性。
①“东方图像美学”展览现场
主题展场“镜屋”展览现场
此外,在导览过程中,老师们会组织学生用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地学习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例如通过“色卡的排列”来进行颜色的认知和色彩知识的了解;或者进行“颜色变变变”的游戏,运用附着不同颜色玻璃纸的CD盒,通过在光线照射下产生的变色反应,让孩子们了解颜色的叠加11.池岚茜:《妙思(MUSE)艺术体验馆的构建研究》,天津美术学院,2017年。。
苏荷美术馆也注重利用艺术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教具,孩子们除了可以从展览中获得灵感之外,还可以通过教具感受艺术、激发创新。苏荷美术馆美术教室的墙上醒目地贴着三原色、对比色及各色层的卡片标识;在场景区中,教具让孩子们更直观地发现色彩搭配的秘密。这些引导,并没有生硬地回答色彩关系、色彩组合等问题,而是让孩子们在探索和体验中解读色彩的秘密。12.王晨颖:《邂逅纯真邂逅美丽——台湾苏荷儿童美术馆随感》,《上海艺术评论》,2011年。
四、苏荷儿童美术馆体验性分析
博物馆和美术馆中的学习是基于实物的学习,相较于基于符号的学习,这种学习能够获得更直接的体验。作为一个综合性空间,博物馆可以“利用学习场所的空间性发挥多种媒体综合作用的优势。这种空间性使我们得以引入其他各种媒体,实现多种媒体综合作用,并共同作用于观众的多种感官”13.严建强:《在博物馆里学习:博物馆观众认知特征及传播策略初探》,《东南文化》,2017年第4期。。基于体验学习的博物馆,不仅能够增长观众的知识、技能,还能够传递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等。苏荷儿童美术馆即是利用美术馆的场所,为观者带去了多重感官的、体验性的服务。
1.创设情境,感知现象
画作的信息具有多元化特征,很多元素如光影、纹理、笔触等都难以通过单一的展示来表现,传统美术馆中画作悬挂陈列的方式往往只涉及单一的观察维度,而忽略了画作信息的完整性。同时,传统美术馆中画作的展示是非连续的、静态的,难以表现动态性的、过程性的信息,而利用情景再现、虚拟现实、视频影像等创设情境则可以将时间维度融入到空间维度之中,从而丰富展览内核。同时也有研究表明,信息是以情境为框架储存在大脑中的;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所有学科的知识才更容易融合在一起。苏荷儿童美术馆突破了传统的展示方式,将美术作品转化为可居可游的情境,让观众在有意义的环境中体验展品。由此,原本单一的画作便转化为特定的媒介或线索,帮助观者去探索作品背后更完整、更深层的信息。
2.调动情绪,获得新知
美术馆里的体验学习能够以更有趣的方式为学习者创造舒适的思维环境,降低学习者的挫败感,为其带去更完整、更深入的理解,更长期、更稳固的认知。与灌输式学习获得的语义记忆不同,体验式学习获得的认知能够唤醒学习者的情绪,由此获得的情节记忆往往更加持久和深刻。一项好的展项可以调动观者的情绪,或通过营造情绪性的环境来激发观者的想象,从而增进对展项的感知和理解。古埃及文化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苏荷儿童美术馆在展示古埃及文化时,利用原始的顶天立地的壁画展示形式、昏暗的灯光、洞穴般的屋顶来还原古埃及壁画存在的语境,观者漫步其中或惊讶、或震撼,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文化的壮观。
3.鼓励互动,激发想象
寓教于乐一直是儿童博物馆的一大特色,博物馆学习的非强制性使其必须通过互动体验来调动观者的积极性。博物馆学习是主观的、非线性的行为,“主观”是指博物馆学习是依靠个人兴趣的、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行为,每个观众都有其独特的参观目的和动机;“非线性”是指观众的参观是偶发的、随机的,未必与官方规划的参与目的、参观动线相一致。在此之下,体验学习能够调动观者的注意力,鼓励观众参与互动,从而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取。苏荷儿童美术馆创立之初就明确了“以教育为中心”的理念,馆内的展品不是出于被收藏、保护和展览的目的,而是出于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例如,馆内常常运用具象方式来表达抽象概念,鼓励各个阶段的观众利用真实、立体的教具来学习,并鼓励家长利用教具来为孩子讲解,从而加强孩子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五、未来之路:儿童美术博物馆中体验的实现
(一)宏观层面
美国运营成熟的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和我国台湾省的苏荷儿童美术馆的成功都是难以复制的,文化机构的设立、更新需要考虑不同文化、历史、经济语境下不同问题的处理。目前,落实体验在儿童美术博物馆中的实现,首先要解决的是管理层面的资金匮乏、人才缺乏、场馆角色转变等问题。
1.财政投入
体验在博物馆中的实现,首先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为例,该馆隶属于全国妇联,资金一部分来自政府支持,一部分依托妇联的基金会向社会的募集14.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官网〈http://ccwm.china.com.cn〉.,这些资金虽可以维持博物馆的日常运营,但能够投入到体验式教育上的费用却很不充分。首先,体验式展项对资金的需求极大,一方面所需器械设备和空间场地技术含量较高,有些技术国内并不多见,设备操作、程序设计、专业人员培养等都需要持续地投入,另一方面,体验式项目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定期的维护、提升和更新,紧跟时代最新的技术,以持久性地满足儿童的兴趣。此外,不管是公立性质还是私立性质的儿童美术博物馆,其根本目的都应该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收费不宜过高,因此以门票创收的可行性也不大。
针对这一状况,笔者认为,政府要增加对博物馆、美术馆等的经费投入,通过税收优惠来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博物馆,馆方也可开发文创产品等,以促进资金来源多样化。
2.人才配备
体验在博物馆中的实现,需要专业的人才支持。国内多数博物馆教育人员专业知识并不充分,只能通过网络、书籍和其他博物馆从业者交流,以制定体验式教育活动的方案,这使得最重落实的活动较为单一与雷同。发挥儿童美术博物馆的体验功能,势必要培养专业的博物馆教育人才——在展览技术、受众心理、展示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和知识储备,从而了解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基础、不同文化差异的受众心理,并结合前沿的技术手段,探索更高效、有趣的教育方式。
针对这一现状,政府或相关行业组织可建立博物馆内部不同行业的人才库,实现人才共享、促进人才交流;另一方面,要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和人才竞争机制,激发博物馆人才主动学习、积极进取的动力。
3.角色转变
体验在博物馆中的实现,需要博物馆角色的转变。正如苏荷儿童美术馆馆长林千铃女士倡导的,博物馆已经从以藏品为中心逐渐转向以教育为中心,从“关注物”转向“关注人”,对应之下,博物馆的身份也要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服务意识还不够,由此也导致体验活动内容的千篇一律、形式单一固化;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不够,难以准确完整地对观众的问题给予回答;技术支撑欠缺,缺少定期维护更新。因此,博物馆的体验性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角色,树立服务意识,面向全社会,融入到社会大众中去。
“美学教育扎根计划”项目海报
4.变革展示方式、更新展示内容
我国多数博物馆都擅长传统的偏静态的展示方式,以考古的方式策划展览——仅对作品进行排列组合,玻璃展柜、“禁止触摸”的标志随处可见,体验项目普通单一,没有调动感官,展示方式千篇一律,鲜有地域特色。此外,很多展览长期不变,对儿童并没有吸引力,已无法满足儿童的需求。在展陈工作中,要强调观众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观众的审美习惯,以专业的理论知识为指导,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组建服务内容。充分信赖观众,降低观众与展品之间的距离和隔阂,在保障观众与展品自由交流的同时,保证展品的安全;在展览中融入科技元素,赋予博物馆体验式项目更大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此外,要定期变换展示内容,让儿童每次去博物馆都能有新的认知、新的动手操作方式,减少习惯化带来的思维定势。
(二)微观层面
其次,区别于一般的文化机构,儿童美术博物馆有其独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时指出: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儿童美术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中一个独特的分支,在落实体验性的实现时也要独辟蹊径、推陈出新。
1.弘扬本土文化,尊重世界文化
儿童博物馆在策划展览、活动时,要考虑“体验什么”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挖掘体验项目时,博物馆既要弘扬本土文化,也要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如前所述,“体验”作为一种方式,究其本质是为了让儿童更好地认识世界,因此“体验何种文化”尤为重要。
在策划内容时,博物馆要从本馆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自身地理位置、受众特点、优势资源等开发展览项目;同时,要立足本土文化,从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出发,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项目,增强儿童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同时要坚持开放,放眼全球,为儿童展示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经典艺术。
2.场景化体验
儿童美术博物馆还面临着“如何体验”的问题。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维克多 · 雷尼尔(Victor Regnier)曾采访了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印第安那波利斯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等7家儿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总结出这7家场馆中最成功的29个展览和最失败的16个展览。成功的包括“大运动”、“沙子和水”、“角色扮演”、“隐秘空间”等项目15. [美]维克托 · 雷尼尔:《儿童博物馆的展项》,《儿童博物馆建设运营之道》,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编著,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编译,第189-194页。。不难看出,受欢迎的项目都制造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想象,给儿童带去了超强的代入感,这也是儿童博物馆区别于一般博物馆的根本之处,在传统博物馆中,观众只能用眼睛看,通过间接经验来获取知识。由于历时悠久,仅凭眼睛去看博物馆中展示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物品,很难欣赏到器具的精妙之处。想要真正了解它,就必须还原场景并具身体验。
在儿童美术博物馆的展项设计中,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和需求,通过高度还原美术作品的场景信息,创设情境,营造独有的沉浸感、画面感,模拟考古挖掘三星堆、和伙伴模仿《韩熙载夜宴图》、观察文物修复过程、“假如我是安迪沃霍尔”15分钟自我展示这些方式都能很好地调动儿童积极性,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他们和场馆的距离。
3.儿童参与展项设计
在思考了“体验什么”“如何体验”之后,接下来要思考“如何使体验更加有效”的问题。笔者认为,儿童美术博物馆的主体是儿童,在博物馆运营中不仅要通过展项设计调动儿童的参与积极性,还要在展项设计和展项测试时听取儿童、家长、专业教育人士等不同人群的意见。要想确保展项或活动的主题适合儿童,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儿童参与到展项和活动的策划中来,博物馆可以通过设立意见箱、参访访客、会员调查等方式了解儿童的想法和需求。此外,在展项投入使用之前,有必要对展项进行原型测试,了解儿童对展项的兴趣和认知,及儿童是如何与展项互动的。
4.家庭互动
体验设计中也要注重父母与孩子的彼此协作。儿童成长过程中,社会交往活动是学习发生的关键,成人如果能够在了解儿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可以帮助儿童更有效地成长发展。博蒙特运用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的亲子互动量表调查,分析了成人在动手科学展览中的六种角色:参与者(79%)、协作者(93%)、监管者(77%)、阐释者(数据缺失)、学生(71%)、共同学习者(13.1%),并进一步发现,父母与孩子的互动频率受到博物馆的设计目的、父母判断活动的难度、父母对博物馆的熟悉程度、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16.周晓亮、龚欣、曾满超:《西方儿童博物馆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9年。。因此,儿童博物馆的艺术项目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调动父母,父母要掌握更多引导方法和技巧,更好地为孩子提供支持,激发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促进孩子的体验并给予其积极的反馈。
结语
美育对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有着重要意义,儿童美术博物馆必将成为儿童美育的主要场所。儿童美术博物馆是专门为儿童设立的场馆,笔者认为,儿童美术博物馆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文化浸润、场景化体验为儿童提供全新的体验,注重儿童参与设计、关注亲子家庭互动需求,为儿童带来全面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