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感官和交互式的设计在美术馆儿童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0-08-07曹烁中央美术学院北京100102

美术馆 2020年4期
关键词:感官美术馆博物馆

文|曹烁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 100102)

关于儿童在不同种类博物馆学习的研究的百分比

美术馆儿童教育是以儿童为目标导向的教育活动。目前我国对儿童公共设施建设高度重视,最新出炉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公共空间适儿化建设,因此对美术馆儿童教育的研究是重中之重。现阶段中国公立、私立的儿童博物馆很少,儿童美术馆更是几近于无,对儿童美术馆的研究十分匮乏。截止到2016年,安德烈、德克森与沃尔曼三位研究者对以往10年关于儿童方向的博物馆研究文章做出回顾,其中超过一半的文章在美国发表(59.09%),亚洲只占6.81%。这些文章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博物馆,其次是历史博物馆(尤其是自然历史博物馆),占研究总数的三分之二。相比之下,在艺术博物馆、画廊中进行的儿童教育研究很少。(见左图)1. Lucija Andre,Tracy Durksen and Monique L. Volman, "Museums as avenues of learning for children: a decade of research",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 Journal #20, October,2016[Accessed 03 March 2021]较少的研究资料给我们关于儿童美术馆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本文一部分理论是建立在“博物馆儿童教育”理论之上,而不仅仅是“美术馆儿童教育”。

目前大部分美术馆对儿童并非友好:无处不在的保安;以成人高度展示的艺术品;安静、严肃的氛围;不得触碰的标语以及围栏等等,都显示出对儿童的排斥,甚至有些美术馆禁止儿童写生。但艺术对孩子天生具有吸引力,孩子们的创造性和好奇心、对世界的另类看法都容易为艺术品提供崭新的见解和视角。2. Katrina Weier, "Empowering Young Children in Art Museums: letting Them Take the Lead",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Volume 5, Number 1, 2004.比如学者卡特里娜 · 威尔就提出让儿童作为艺术博物馆的导游,这样既可以树立儿童的主人翁意识,又可以为艺术品提供新鲜的视角和想法。

笔者通过对多感官和交互设计在儿童美术馆的应用研究,总结出一些实用的设计措施,希望对当代儿童美术馆的建设具有启发作用。

一、美术馆对儿童学习的重要性

儿童的学习在一系列正式的(即传统的教室)和非正式的环境中进行。一般来说,在博物馆和其他非学校环境中学习被称为非正式学习或自由选择学习,与学校学习在质量上有所不同(Falk & Dierking,2000)。埃德加 · 戴尔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见下图),将学习经验分为抽象和具象。学校的教学多为抽象经验,而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走向抽象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学习。博物馆就扮演着“具体形象的体验”的角色,博物馆学习和学校学习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艺术教育是儿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研究显示,把拥有艺术特长的学生与没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相比较,拥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更高,在生活中更有目标感,并且通过艺术能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使命。3.幸千钰,李红菊:《艺术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探析》,《艺术教育》2020年第12期。此外,学习艺术还能提升孩子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所以促进儿童在美术馆中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感官和交互式的设计对儿童理解艺术作品的优势

埃德加 · 戴尔的“经验之塔”模型

多感官设计和交互设计都是为了让用户得到更好的体验。多感官设计的发展和“体验经济”的形成有一定关系,设计师为了带给人全新的体验感受从而对五感进行开发。多感官设计又称感觉设计,即从人的感觉特征出发,服务于人的感性设计。人的感觉一般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这些感觉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如何利用这些感觉更好地为观众传递信息是多感官设计首要攻克的问题。交互设计由比尔 · 莫格利奇在1984年的设计会议上首次提出,其定义为:通过两个或多个互动的个体之间的交流内容和结构,增强彼此之间相互配合,从而创造和建立人与产品及服务之间有意义的关系,最终共同达成设计目的。4.姚璐,王尉:《交互设计理念在景观空间中的应用研究》,《四川建材》,2019年第5期。它注重的是通过对用户行为和心理特点的分析以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引导用户和产品、用户之间产生对话。交互设计具有娱乐性、情感性、可参与性、感官体验性等特点。在交互设计中,五感的体验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它通过对五感的刺激来激起用户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并作出反应。多感官设计和交互设计这两个概念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儿童的认知特点导致了他们对更高的体验感、互动感的需求。在对儿童美术馆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特点,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区别。蒙台梭利、皮亚杰、杜威等国内外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为例,他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6-10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0岁以上)。10岁以下的孩子一般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学习,10岁以上的孩子才能够借助抽象的事物来思考和应用,所以他推崇动手实践和互动体验的方法。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擅长在直接的探索中学习,所以我们在设计儿童美术馆的活动与展览时,应该多设立交互项目,调动儿童的多重感官和兴趣。

多重感知对于学习和消化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据调查研究显示,在五感中,视觉对人的感受影响占比达37%,其次是嗅觉 23%,听觉占20%、味觉占 15%,最后是触觉。人类的感官系统彼此之间交互作用,不同的结合可以创造出不同并且独特的的感受,多种感官的调动可以增加我们的印象。5.王丽:《艺术通感与儿童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这方面在儿童身体上的表现尤为明显:儿童更容易调动多种感官来理解作品。“在儿童文化那里,纷繁复杂的世界是一个整体……只要有可能,他总是会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认识和体验……”6所以在展览与教育过程中,多加入触觉、听觉等元素对于孩子们的艺术学习具有很大的意义。

游戏是多感官和交互式设计的一种方式,我们不可忽视游戏对儿童的巨大作用。玩耍是儿童理解他们的世界可以使用的最强大的学习工具之一(Vygotsky,1967)。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游戏和周围环境进行互动,建构自己的社会认知。引导和促进儿童游戏,有利于激励孩子建构自己和艺术之间的联系,比如泰特美术馆在其儿童网站(Tate Kids)中设计了43个与艺术相关的在线小游戏,如“测试——应该由哪位艺术家设计你的卧室?”。尽可能在儿童美术馆的建设中加入游戏元素对儿童的艺术学习具有很大作用。

三、如何将多感官和交互式的设计应用到儿童美术馆建设中

对于儿童博物馆的教育,周婧景在《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中认为,目前博物馆中儿童教育的类型分为两大类:“儿童展览”和“儿童教育项目”。儿童展览分为“儿童博物馆展览”和“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而“儿童教育项目分为“参观导览”和“文化体验”,这个分类也可以应用在美术馆儿童教育中。

周婧景教授在《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中的分类 本篇论文的分类儿童展览 儿童博物馆展览在儿童展览中的应用在建筑方面的应用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在展示陈列方面的应用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多感官和交互式的设计在儿童美术馆建设中的应用儿童教育项目 参观导览 在儿童教育项目中的应用在教育活动方面的应用文化体验在引导孩子进行展览参观方面的应用

根据上面的划分所示,儿童美术馆的教育可以分为“儿童展览”和“儿童教育项目”。对于儿童展览的设计,我们将讨论对五感和交互的设计如何应用到建筑以及展示陈列上面,对于儿童教育项目来说,我们将讨论如何设计教育活动以及引导孩子进行展览参观。

(一)应用在儿童展览方面的多感官和交互式的设计

为儿童设计的艺术空间,需要应用多种材质、创造多种形状、不同的空间、声音和气味,以加强孩子的感官和交互体验。

1.应用在建筑环境方面的多感官和交互式设计

(1)颜色

在颜色设计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儿童对颜色的认知特点。学者吴微认为,前运算阶段前期(2-4岁)的孩子对饱和度高的色彩比较敏感、充满好奇心。前运算阶段后期(4-6岁)孩子对色彩有了主观的选择性,有了自己喜欢的颜色。具体运算阶段时期(6-10岁)的孩子则对色彩表象的认知敏感度更高,如认识一些固有色的同类色等。所以绝大部分儿童作为主体观众艺术机构的外观都是饱和度较高的颜色,这可以加强孩子们的感官刺激,使其对相应的颜色做出反应。例如,休斯顿儿童博物馆的外观就是明亮的黄色、蓝色和红色。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选用不同颜色的室内装饰材料(如砖块)来代替灰突突的混凝土以吸引儿童的注意。

(2)空间

在空间设计方面,需要巧妙创造游戏空间。一般学龄前儿童无法区分游戏和学习、工作,想象和现实的区别,所以一些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游戏的概念。如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就是在原有建筑基础上新加入了驳船和入口设计,启发孩子们进行新的联想。休斯顿儿童博物馆在场馆入口处建立一个巨大的立柱,吸引了无数的孩子来触模,孩子们尝试环抱立柱或在立柱的底部游戏、攀爬。我们在进行儿童美术馆的建设中,也可以将建筑本身和游戏空间结合,加入如迷宫、滑梯等元素,创造出其乐无穷的乐趣。

场外绿地对儿童而言同样重要。研究表明,在自然中自由玩耍能让儿童获得自由感与独立感。7. [美]妮娜 · 莱文特:《多感知博物馆》,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36页。与自然的亲近可以缓解人们长期在高楼大厦中所产生的“自然缺失症”。感受植物的芬芳,触摸植物的纤维,在自然草坪上奔跑,有利于孩子们强身健体、舒缓情绪、突破潜能。

2. 应用在展示陈列方面的多感官和交互式设计

(1)颜色

不同的展墙颜色对儿童的发展也具有不同意义。克莉丝提 · 盖恩斯与赞恩 · 库利研究了颜色对学习和行为的影响。他们认为平衡色彩是必要的,刺激过度和刺激不足的环境都对学习不利。对色彩的过度刺激会造成感官超负荷,而没有颜色的室内空间可能带来压力并且缺乏生产力。因此他们建议使用温暖的中性沙色。墙壁应该在相同的颜色范围内以中等色调着色,强烈的色彩或原色应该只在小的表面上使用。所以在进行展陈布置时,展墙的颜色应该用柔和的颜色,如在北京利星行文化艺术中心“少儿100启动展”的儿童装置中,即采用温暖的沙色。当然,孩子是有色彩偏差的,所以需要不同的周围色。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颜色和颜色对比度也是一个能够帮助视力障碍儿童或有特殊需要儿童的重要工具。博物馆的触觉参观应该适当地辅以对比色解决方案,这样可以同时增强展览的气氛。8. Natalia Filova and Lea Rollova, "Human Centered Design of a Children's Museum", SWS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and Art, Issue 1(2), pp. 67-80.

(2)空间

展陈也需要注重人体与空间的关系。如在设计展览时,可以根据儿童身材预留出一些空间,如通道、小角落,这样他们可以钻进去游戏,如“少儿100启动展”中供儿童爬行的木屋通道,木屋中陈设着艺术作品。人类一般通过自己的身体来判断周身事物的尺度,不同空间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要求。

(3)展项

① 休斯顿儿童博物馆门口的巨大立柱

② 《2034·花园》中可供儿童爬入的装置,“少儿100启动展”,2019年,北京利星行文化艺术中心

在布展的时候,增加艺术品与孩子的互动。皮亚杰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一文表明,学习的发生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现在美术馆中的大部分艺术品是禁止触摸的,尽管有些艺术家建立作品的初衷是和观众产生互动。因此,儿童展览应该陈列更多有趣的、可以互动的作品,比如冈萨雷斯的《罗斯的画像》,每个观众都可以从糖果堆里拿出一颗糖果来吃—这种互动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在卡普尔的《将成为奇特单细胞个体的截面体》中人们可以走进去感受别样的构造。交互类的作品可以通过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传达作品的奇妙魅力,这对孩子们理解作品大有益处。应如何对待禁止触摸的珍贵艺术品?我们可以重新创造场景来让孩子们体验。如芝加哥历史博物馆建立的新艺术长廊。孩子们可以爬到高轮单车或坐在旧克米斯基公园的长椅上,通过跳上彩色斑点装置来激活声音。很多儿童博物馆搭建了一系列的模拟场景,如上海儿童博物馆建立的“啄木鸟牙防所”“小超市”“巨树屋”。重新复制场景进行模拟示范,能够促进孩子与艺术的身体互动。

一些博物馆采用电子仿真技术来创造场景,一些博物馆用真实的事物来搭建场景。有观点认为,太多的人造替代品带来了虚假和误导,展项和活动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加真实的互动体验。但也有观点认为,对事物的质疑会促生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人通过调查发现,儿童对电子互动类产品有着强烈的兴趣,他们会被电子触摸类的产品吸引,从而印象深刻。笔者认为,在美术馆中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展示互动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可以交替使用。很多美术博物馆在展览的过程中都既有虚拟屏幕的展示,也有实体景物的搭建。

(4)无障碍设计

多感官设计对残障儿童也具有重要意义。通用设计(UD)的一大特点就是运用多种感官、形式来和使用者进行交互。对于视力障碍的孩子来说,触觉、听觉体验十分重要。儿童美术博物馆可以采用3d打印等技术复制艺术品以供儿童触模,并且配合盲文进行展览,播放附有重要资讯、音乐的声音轨道。比如曼彻斯特博物馆就复刻了海斯苏奈拜夫石碑(Stela of Hesysunebef),参观者触摸雕刻细节会触发相应的图片和语音讲解,以聆听文物中的历史故事。

(二)应用在儿童教育项目方面的多感官和交互式设计

1.应用在教育活动中的多感官和交互式设计

展览和教育活动是十分重要的互动体验,也被认为是美术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教育活动多为课程、工作坊、流动展等类型。在馆外的教育活动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博物馆还常常和学校进行“馆校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周婧景教授将“文化体验”分为“角色扮演”“节假日项目”“特展项目”“操作时间”“学生课程”五个类型。9. 周婧景:《博物馆儿童教育——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双重视角》,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年。

(1)活动策划

在这些教育活动中,口头讲授知识是国内博物馆、美术馆常用的教育手段。但根据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问卷调查显示,多数来博物馆观览的观众对讲解兴致索然。这是授课手段单一、内容不够生动有趣所致。维克多 · 雷尼尔在《儿童博物馆的展项》中列出了一些成功的展项如“大运动”、“角色扮演游戏”“品尝”“自主实验”等,这些活动多是一些可以自己动手尝试、调动多种感官体验的活动。而在他列出的不受欢迎的展览中,最大的特点包括“信息多/互动少”,被动的展示和陈列、互动少的展项是所有展项中最不受欢迎的。有学者研究发现“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住 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住 15%;而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的事情,我们往往能够记住 80%以上。”10. 高鹏:《课程化: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高端路径》,《江苏教育报》,2021年01月20日,第004版。所以我们要在教育活动的设置上多加入五感体验和交互体验。

下面笔者拿其中一个比较受孩子欢迎的活动来举例——角色扮演游戏。角色扮演游戏对于儿童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们通过模拟真实的生活体验,从而对事物形成更加全面的理解。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使孩子们站在不同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排练话剧来复刻艺术品里的场景,或建立一个“艺术品康复医院”,展示艺术品修复的过程。

(2)亲子互动

亲子互动是目前很多儿童美术馆都容易忽略的问题。12岁以下的孩子对父母存在着依恋情结,并且大多数情况下也是父母陪伴孩子一起参观美术馆。我们经常看到,当儿童在场馆中玩耍时,家长往往在场外百无聊赖的等待,家长对孩子学到了什么一无所知。所以我们在设置活动时,应让家长也参与进来。一些“动手体验馆”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操作,给孩子讲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引导孩子进行创作。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不可能的相遇”课程中,由家长带领孩子一起尝试“坦培拉”的绘画技法。亲子项目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艺术,激发儿童和成人的艺术兴趣,培养和睦的家庭氛围。MoMA艺术实验室即为为家庭观众设立的互动空间,同时他们还考虑了残障人士,为他们提供创作作品的不同材料。

2.应用在参观展览中的多感官和交互式设计

③ 上海儿童博物馆的“啄木鸟牙防所”展区

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亲子活动《不可能的相遇》

周婧景认为“儿童参观导览”可以分为“儿童指南或读物”“讲座”“工作表”“网站”“专题讲解”这五项,这五项也可以应用在儿童美术馆中。11. 周婧景:《博物馆儿童教育——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双重视角》,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年。目前只有少数博物馆针对这五种项目进行了全面开发,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发了一套针对儿童的读物、地图、网站、讲座等。儿童读物包括《我要去故宫》系列、《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系列等;博物院设有专美为儿童设计的网站(http://young.dpm.org.cn”);“我要去故宫”是故宫博物院和中信集团共同出版的线上故宫课程。

一般来讲,儿童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较弱,更容易的理解一些具象事物。所以在设计网站、读物和讲座时,应尽量少用文字、多用图画,多增加一些看、触、听、说的体验。

(1)网站

在网站的多感官和互动性设计方面,多开发小游戏能够更加吸引孩子的注意。如故宫开发了一系列线上小游戏,以加强孩子和知识之间的互动。比如《金嵌宝“金瓯永固杯”》采用的是“找不同”的小游戏模式,孩子们通过对比相似的金瓯永固杯正品和模型的图片,来找出两个图片的不同之处。这个小游戏有利于孩子深入观察金瓯永固杯的细节,更深刻得记住它的模样。

(2)书籍

在儿童书籍的互动上,葛新在《互动性在儿童书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划分了三个层次:单向式传递、半互动沟通和全互动式沟通。一般来说,书籍传播的信息主要是输出信息,即单向式传递,半互动式沟通是指书将信息做出分类和标注,儿童自主选择学习顺序;全互动式沟通即为儿童彻底参与到书籍作品中,在互动过程中使书籍产生新的变化,如一些儿童立体手工书。我们在制作书籍作品中,可以多加入一些互动元素:如折叠、洞开、展开、粘贴、撕裂、抽取、书写绘画等,让儿童参与到输入的过程中。12. 葛新:《互动性在儿童书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并且,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纸张材料,如棉布、木制品等来作为纸张内页,增加儿童的触觉感受。纸张的形状也可以做成异形,模拟现实事物。比如,我们可以将书做成电话形状,这样孩子会不自觉得把书拿起来模拟打电话的样子。我们还可以将书籍和网络结合起来,利用AR互动、二维码游戏等增加儿童的操作趣味。在设计图书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亲子关系,因为很多时候,都是由父母念书给孩子们听,例如一些随书配赠的手偶就够使父母在讲故事的同时用手偶进行演示,促进了亲子关系并增加了趣味性。

(3)专题讲解和讲座

当儿童参观展览时,我们要关注大人和孩子之间的互动,研究表明,对孩子进行引导具有积极的意义。维果茨基在亲子互动理论中创造了“最近发展区”概念,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成人启发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即为“最近发展区”。成人引导孩子可以启发他们提出更高阶的问题、更深入地去理解学习内容。美术馆还需要帮助孩子把从美术馆环境中学到的东西抽象出来并应用到其他场景中去。13. 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儿童博物馆建设运营之道》,科学出版社,2019年。所以这需要的是家长、美术馆讲解员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沟通。美术馆方面,可以通过调节灯光、展陈布局、字体大小颜色等方式来突出重点。播放相应的音乐来调动孩子们的情感。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需要有组织、有启发性、情景化地进行,比如为孩子们提供纸笔,让她们描述、画出自己所见到的艺术品。多讲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情景融入。在设计讲座时,也需要注重与儿童的沟通,设计一些环节让儿童展示和提问。线上的课程可以中间设置“知识选择”、“连连看”等环节让儿童也参与进来。

四、多感官和交互式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设立交互项目首先要注意的是对设备的检查,一是为了确保设施的安全性,二是防止传递错误的信息。比如在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关于牙齿健康的动态展览,本来模型是在展示正确的刷牙姿势,但是由于手臂错位,牙刷无法刷到正确位置,反而将人体模特下巴上的漆刷掉了。这样的演示几乎没有教育意义,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错误的理解。

此外,有些专家认为,诸如通过一个按钮启动固定重复的行为不算是“互动”,因为它无法使使用者彻底了解里面的知识。而只有那些能够提供足够机会使自由操作展项的设施,才能锻炼使用者的思维。所以“交互”不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简单“动手”,而是可以促进使用者思考、感受的“智力游戏”。14. 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儿童博物馆建设运营之道》,科学出版社,2019年。

猜你喜欢

感官美术馆博物馆
博物馆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露天博物馆
加州美术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