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高辍学成因的社会学反思

2020-08-06肖玉琴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20期
关键词:慕课

肖玉琴

摘  要 近年来,慕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组织方式,在全球范围内风行。但是,高辍学问题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顽症,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基于现有研究文献,概括慕课高辍学的三类影响因素,即学习者特征、课程因素以及社交互动,进而从资源与价值、连接与建构、注视场域、社会约束和学习支持网络等五个方面对慕课高辍学成因进行社会学阐释。

关键词 慕课;辍学;社会学反思;学习支持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20-0110-0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OC, as a new type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is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 However, the problem of high dropout has become a persistent disease hindering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which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litera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ree type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OOC high dropout: learner characteristics, curriculum factor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hen, this paper makes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uses of MOOC high dropout from five aspects: resources and value, interaction and construction, attention field, social constraints and learning support network.

Key words MOOC; dropout; sociological introspection; learning support network

1 問题的提出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指的是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将授课内容进行科学设置(如切割为片段),方便学习者参与、互动和回顾的在线学习方式,是互联网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产物。2011年末,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出慕课《人工智能导论》,很快就吸引了五万多名注册者,一时引起轰动。自此,慕课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媒体上。在过去的十年里,慕课的知名度和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从由个别教师提供的几门课程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数百所世界顶尖大学和多个平台加盟的教学组织方式。

由于慕课通常收费较低或者不收费,大大降低了学习者的门槛,并且由于是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慕课能提供广泛的主题,因此,慕课在缩小教育鸿沟方面被寄予厚望,自其兴起之后就备受推崇,被誉为“高等教育的革命性和民主化”,支持者认为慕课有望弥补高等教育资源缺乏和不均的现有不足和短板[1]。支持者声称慕课能实现大规模的免费教育,不仅能降低人力资本培训的成本,节约社会资源,而且能使高等教育向文化资本发展转变,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的需要,所以,慕课将重构知识生产和传播的秩序。慕课亦被视为解决教育费用增长和家庭收入停滞之间矛盾的重要替代方案[2]。

但是,近来不断有学者指出,在实际操作中,慕课仍然问题多多,如差劲的时间管理、缺乏指导、课程内容糟糕等[3]。特别是,大量慕课注册者实际上未能完成课程。有调查显示,只有略多于半数的慕课注册者通常会观看课程的第一堂课,随着课程的进展,课堂观看量持续下降,真正完成课程的比例非常小,只有10%的注册者观看了80%或更多的课程讲座[2,4]。如此的高辍学现象将现代教育的明日之星陷于尴尬的处境,严重制约着慕课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慕课实践的兴起,慕课教学的相关研究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慕课基本理论与影响、慕课教学案例和技术支持以及慕课学习行为和效果测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其中,如何提高慕课学习的完成度成为研究热点。比如Fan等(2019)探讨了心理需求满足如何调节社会互动与慕课学习参与之间的关系,对慕课平台的设计和运行具有重要的管理意义[5]。

就概念而言,慕课完成度与辍学率看似是同一个问题的正反表述,但是正如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不尽相同一样,影响慕课完成度的原因与影响慕课辍学率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尽管两者之间确实有很多重叠之处。明确慕课学习完成者能坚持的原因固然重要,但是鉴于慕课学习完成者的数量远远少于慕课辍学者的数量,对慕课辍学发生机制的研究则显得更为重要。

更好地理解慕课的辍学问题,为慕课经营者在课程内容或者授课设置方面的变革提供参考依据,不仅有助于降低慕课的辍学率,更有助于完善慕课体系,实现慕课的应然价值。因此,本研究拟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梳理慕课辍学的影响因素,进而对慕课辍学的成因进行社会学反思,以从理论上深刻认识慕课辍学现象,为实务界降低慕课辍学率提供参考和借鉴。

2 高辍学:慕课外表风光背后的顽症

早有研究指出,在线课堂教学的辍学问题比传统课堂教学严重得多[6],是在线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这个问题在慕课时代不仅没有得到解决,相反,因为慕课的发展规模空前且倡导自主学习,使得慕课的高辍学问题变得更加引人注目。在实践中,因为高辍学率,慕课扩大教育受益面和降低教育成本的目标难以达成,慕课的价值和潜力遭到质疑,慕课学习者大量辍学的现象成为阻滞慕课前景的顽症,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改善。

目前,学者已经就慕课的辍学问题从两个角度进行概念化和讨论。从慕课提供者的角度来看,慕课辍学的定义和衡量方式与传统教育、早期在线教育的辍学相同,指的是没有完成规定学业的中途退出行为。这样,慕课的辍学率通常在90%以上。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基于对多样化学习目标的理解,Henderikx、Kreikins和Kalz(2017)建议在慕课背景下重新定义辍学,即学习者没有完成他们打算完成的部分方为辍学[3]。但即使有了这个新的定义,慕课的辍学率仍然很高。例如,通过比较从课前问卷和课后问卷中收集的自我报告数据,Henderikx、Kreijns和Kalz

(2017)发现,在两个选定的慕课中,以最终没有完成和低于预期学习目标的学习者比例衡量的辍学率分别为41%和30%。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比例是根据完成课前和课后问卷调查的学员数据计算的。在两个慕课的实际学习中,学习者的实际辍学率可能要高得多[3]。

不管辍学概念的界定如何变化,辍学问题绝对是慕课当下发展的最大挑战。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包括计算机科学家、大学、慕课讲师团队和平台等)所做的资本和人力投资远超出传统授课课程,辍学对慕课教育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7]。此外,从商业模式来看,慕课社区的可持续性仍然依赖于付费认证、企业赞助、政府支持和辅导服务[5],这些都和“流量”有关。因此,为了使慕课长久生存和繁荣发展,讓更多的学习者不再辍学是至关重要的。

许多慕课研究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因为调查实施和数据采集的方便性,研究慕课完成者为什么能善始善终总是比研究慕课辍学者为什么半途而废容易得多。因此,从现有文献来看,研究慕课学习者坚持与投入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直面主题研究慕课辍学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慕课高辍学问题的日益凸显,2016年以来,实务界和学术界对慕课辍学的研究兴趣渐浓,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多,这些研究的主轴就是慕课辍学的影响因素。

3 慕课辍学的影响因素

2014年可以算是慕课辍学研究的一个时间拐点,在此之前,慕课辍学的相关研究凤毛麟角,仅少量学术会议论文有专门讨论。从2014年开始,慕课辍学研究逐渐增多。最初辍学常常作为慕课学习者完成度、学习者偏好或者慕课教学策略等研究主题的配角,直奔辍学主题的研究主要是慕课辍学率预测,如Ye和Biswas(2014)使用更高粒度的时间信息预测慕课学习者的辍学率和学业表现[8]。逐渐地,使用各种实证方法探讨慕课辍学的影响因素成为研究者的偏好。目前为止,学者已经比较全面地考察了慕课辍学的影响因素,概括起来主要集中于三大方面。

学习者特征

1)学习者人口特征是慕课辍学的重要预测变量。研究发现,教育程度、性别、年龄、来源地文化、个人经验等都会影响慕课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对慕课学习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比如年龄更大的学生、有经验的学生、女性学生倾向于使用目标策略,而使用目标策略的学习者相比使用环境策略的学习者,学习感知水平更高,慕课学习满意度也更高[9]。

2)学习动机影响慕课辍学行为。因为慕课学习者通常没有被要求完成课程,学习者也没有一定要完成课程的自我约束条件,所以缺乏学习动机是影响慕课学习者辍学的主要因素[10]。而且,研究发现,学习者选择慕课的动机与传统课堂不同,选择传统课堂的学习者很多是为了学分、证书等功利性获得,而慕课学习者则很多是为了追求终身学习、获得对某个主题的理解、娱乐以及体验在线教育[11]。

3)自主学习能力是影响慕课辍学的重要因素。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调整的过程,通常包括三个特点:前瞻性、表现性和反思性。自主学习是很多慕课辍学研究关注的关键因素,如Hood等(2015)通过目标设定、自我效能、任务策略、学习策略、寻求帮助、自我满意和评估、任务兴趣/价值观、挑战性学习等八个方面测量慕课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比较了角色和情境对慕课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慕课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静态的,而是根据学习情境的不同而不同,对慕课辍学有显著影响[9]。

4)自我效能对慕课辍学有重要的预测作用。那些能跟上课程节奏、能完成课程任务的学习者,获得自我效能感,常常能坚持到最后;而那些在课程任务中受挫的人,往往选择中途退出[12]。

5)学习者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也逐渐被研究者关注。这些因素包括好奇心、享乐倾向、价值期望(慕课对就业发展和未来经济助益的预期)、慕课体验感受、自我调节能力等[10,13]。如Yuan和Powell(2013)发现,激励慕课学习者参与的要素之一是愉快的社交体验,同时获得主题知识和技能。因此,讨论论坛和参与者在慕课学习体验中的社交元素可能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作用[13]。

课程因素

1)课程设计因素。Jordan(2014)发现,慕课启动的时间、学习总人数、开课学校的排名等课程相关因素与慕课学习者的完成度不相关,课程长度与慕课完成度负相关。也有研究发现,课程活动的持续时间影响慕课的辍学率。最近有些研究关注慕课平台的系统性能以及课程游戏化程度对辍学的影响,认为增强平台性能、提高慕课游戏化程度有助于降低慕课辍学行为[14]。有些慕课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引入同侪评分。但是研究者发现,引入同侪评分的课程通常比其他课程的完成率低得多[4],因为同侪评分可能需要学习者做更多的工作,一些学习者对同侪评分的形式不满意,而且同侪评分往往缺乏培训,因而容易产生不良操作。

2)课程模式因素。首先,慕课学习时间安排灵活,不要求同步学习,对学习者身份不设门槛。越来越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慕课的人,因为时间管理或其他学习技能落后成为辍学者。其次,慕课几乎没有注册成本,或者注册成本很低,这是导致慕课高辍学率的重要因素之一[15]。另外,因为多数慕课没有学分的约束,所以和其他校外时间以及非正式的学习课程一样,学习者对待辍学的态度比较随意。

3)课程内容因素。有些慕课难度较大,又没有设置进入门槛,所以吸引了很多注册者,但是对于有些学习者来说,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课程有很大的难度,会导致其放弃后续的学习[15]。

社交互动的影响  慕课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虽然无法面对面交流,但是,这些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依然存在关系感,这就是以往在线协作学习情境中得到大量研究的“社交在場”[17]。但是,相对于面对面的环境,在线环境中的学习者往往缺乏联系感和归属感,这可能会阻碍在线同伴的互动和参与。Wen、Yang和Rosé(2014)研究发现,社交互动通常发生在慕课的论坛和帖子中,会影响学生选择继续学习或退学[18]。Zhang、Allon和Van Mieghem(2015)在一个慕课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鼓励其使用讨论论坛,以增加社交互动,发现轻推增加了完成测验的概率[19]。

同伴之间的相互鼓励对慕课学习者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osé等(2014)的研究发现,慕课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虚拟的学习者阵营,学习速度相同的学习者通常处于同一位置,他们学习的方式和接触材料的方式类似。选择加入某个虚拟阵营的学习者,辍学率要比未加入的学习者低90%。但如果学习者看到阵营中的其他人离开,可能会加速其对负面环境的观察,更有可能依次退学。该研究同时建议后续研究对慕课新生的社会结构进行建模,以为慕课设计者提供更多思路[20]。Yang(2013)[21]也发现,同伴互动与学习者的慕课学习坚持性密切相关,一般而言,与其他学习者一同讨论并在讨论中停留时间较长的学习者往往不会辍学。

4 社会学反思

如前所述,慕课辍学的相关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学者热衷于通过问卷调查和学习数据分析去探讨慕课辍学的影响因素,着力于描述“是什么,什么样”的问题,很少对“为什么”进行深入探讨,仅有少数学者尝试基于调查发现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知其然”固然重要,“知其所以然”则更加重要,因此,为了深刻认识慕课辍学的成因,以进一步推进慕课的发展,笔者尝试基于文献调查,从社会学角度进一步思考影响慕课辍学的内在原因。

资源泛化与价值稀释  慕课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开放性和大规模。所谓开放性,是指慕课向任何拥有电脑和网络使用权限的学习者开放,几乎不设先决条件,没有年龄限制,没有专业限制,没有时空限制,也不受人数约束,只要有兴趣即可参加。因此,对于慕课学习者来说,慕课资源唾手可得。正因如此,慕课可以轻易吸引大规模的背景多元的注册者。而且,注册者中途放弃慕课,也并没有损失,想要再次注册慕课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消费心理学中有个稀缺效应,指的是当某件事物变得稀缺和难以得到时,人们会认为此物更有价值,也更想得到;反之,如果某样东西容易得到并且再次获取的成本很低,失去成本几乎为零时,那么人们就不会珍惜,导致价值稀释。在慕课易得且与学分和学位不挂钩的时候,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慕课就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加物,除了增加知识获得,慕课学习在其他方面的价值微乎其微,因此,时间稀缺常常成为慕课辍学的理由。从这个角度理解,慕课辍学率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弱连接与弱建构  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和课堂活动的开展,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课堂教学和慕课教学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有些类似于演唱会现场和电视直播的观看体验。

社会文化理论研究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理解[22]。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同伴互动是学习持续的内在动力。慕课课程有大规模的注册者,但其中很大部分都是“潜水者”,不完成课程任务,不参与互动或者很少参与互动,即使有在线互动,隔着屏幕也感受不到传统课堂那样的现场氛围,只能是“弱互动”。此外,慕课中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通常很少,这也是慕课能够实现规模化教学的前提。所以,慕课中的行动者之间是“弱连接”甚至是“无连接”关系,当学习者决定放弃时,不存在课堂教学那样的情感压力,辍学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慕课设计的初衷包括在开放环境中通过数字传播工具与同伴共享和讨论的思想[14],支持者也对慕课的互动和建构功能寄予厚望。但是,目前为止,慕课除了让教学资源的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之外,在知识建构、社群建构以及新教学模式方面的建构作用都还较弱,这也影响了慕课学习者的黏性,导致高辍学问题。

注视与被注视场域的缺失  注视是最直接最纯粹的互动方式,人们在相互注视中建立关系,形成互相作用的场域。场域是布尔迪厄社会学中的一个关键的关系空间隐喻,是“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示”,被视为某一个社会空间中,由特定的行动者关系网络所组织的结构化空间[23]。场域是一个结构性的社会空间,由基于资本类型和数量形成的支配地位与被支配地位的行动者所组成,并且由行动者按照特定的逻辑共同建设。

教学场域由教师与学生群体构成的行动者系统组成,围绕知识生产、传播和消费进行各自关系的型构。在教学场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注视,是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表达,赞同与反对、亲密与淡漠、偏好与远离都在相互注视间得到定义,师生之间的相互注视形成在场体验,共同建构教学场域的社会学意义。

慕课缺少在场者面对面的双向注视,在线提供的课堂录像是学习者对讲授者的长期凝视。凝视是后现代文学批评的高频术语,其有别于注视,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单向的认识方式,不利于双向互动关系的发展。

社会约束弱化  慕课是非正式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随意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注册、学习以及终止都是自由的,相对于传统课堂那种有社会约束的规范的封闭空间,慕课是一个无社会约束的开放空间。社会约束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惩罚对人产生的约束[24]。教学语境中的正式约束包括违背规章制度带来的后果,非正式约束包括讲授者的评价与情感表达、学习同伴的评价与支持等。慕课进出自由、学习自由的特点决定了其难以形成积极社会约束所需的社群环境,缺少能够良性运作的必要的环境支持,学习者放弃学习不会面临任何社会压力,导致慕课高辍学现象一直得不到解决。

学习支持网络的脱嵌  课堂教学场域中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习的促进者,负责现场活动的组织、学生情绪的调节、学生学习动力的调动以及学习环节的监督……尽管组织方想方设法通过论坛提高慕课的互动交流,但是,慕课学生规模庞大,教师承担的角色单一,大大区别于课堂教学,多数时候,慕课缺乏学习促进者,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得不到学习促进者的及时帮助。

慕課学习时间自由,虽然一个慕课有数量庞大的学习者,但是这些学习者难以同步,难以形成互相支持的学习网络。在论坛的互动虽然有助于解答一些疑问,但是难以像传统课堂一样得到即时的回应,更难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因此,慕课学习者互相之间的支持不够及时,会导致那些落后的慕课学习者产生挫折感。随着课程的推进,学习者因为理解能力、投入时间和学习效果等原因不断出现分化,会出现不同的学习阵营,坚持学习的亚群体内部有相同的讨论话题,形成虚拟的学习支持网络,多种因素导致落后的学习者难以融入任何一个学习支持网络,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直接关系到学习体验和满意度,逐渐地,落后者从慕课学习网络中被分离出来,直至放弃。

参考文献

[1]The maturing of the MOOC: literature review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and other forms of onlinedistance learning[EB/OL].https://www.voced.edu.au/content/ngv:58535.

[2]Pursel B K, Zhang L, Jablokow K W, et al. Under-standing MOOC students: motivations and behaviours indicative of MOOC completion[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16(3):202-217.

[3]Henderikx M A, Kreijns K, Kalz M. Refining success and dropout i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based on the intention–behavior gap[J].Distance Education,2017(3):353-368.

[4]MOOC Completion Rates: The Data[EB/OL].[2015-06-12].http://www.katyjordan.com/MOOCproject.html.

[5]Fang J, Tang L, Yang J, et al. Social interaction in MOOCs: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immersive experience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9(39):75-91.

[6]Levy Y. Comparing dropouts and persistence in e-learning courses[J].Computers & education,2007(2):185-204.

[7]Dai H M, Teo T, Rappa N A, et al. Explaining Chineseuniversity students continuance learning intention in the MOOC setting: A modified 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model perspective[J].Computers & Education,2020:103850.

[8]Ye C, Biswas G. Early prediction of student drop-out and performance in MOOCs using higher granularitytemporal information[J].Journal of Learning Analytics,2014(3):169-172.

[9]Hood N, Littlejohn A, Milligan C. Context counts:How learners contexts influence learning in a MOOC[J].Computers & Education,2015(91):83-91.

[10]MOOCs Completion Rates and Possible Methods to Improve Retention - A Literature Review[EB/OL].[2014-06-23].https://www.learntechlib.org/p/147656/.

[11]Bioelectricity: A Quantitative Approach---DukeUniversitys First MOOC[EB/OL].[2013-02].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49994961_Bioelectricity_A_Quantitative_Approach---Duke_Universitys_First_MOOC.

[12]Watson S L, Watson W R, Yu J H, et al. Learner profiles of attitudinal learning in a MOOC: An ex-planatory sequential mixed methods study[J].Compu-ters & Education,2017(114):274-285.

[13]MOOCs and Open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EB/OL].[2013-03].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5297666_MOOCs_and_Open_Education_Implications_for_Higher_Education.

[14]Aparicio M, Oliveira T, Bacao F, et al. Gamifica-tion: A key determinant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 success[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9(1):39-54.

[15]Peng D, Aggarwal G. Modeling mooc dropouts[J].Entropy,2015(114):1-5.

[16]Onah D F, Sinclair J, Boyatt R. Dropout rates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behavioural patterns[J].EDULEARN14 proceedings,2014:5825-5834.

[17]Gunawardena C N, Zittle F J. Social presence as a predictor of satisfaction within a computer-mediated conferencing environ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97(3):8-26.

[18]Sentiment analysis in MOOC discussion forums: What does it tell us?[EB/OL].[2014-01].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06178805_Sentiment_analysis_in_MOOC_discussion_forums_What_does_it_tell_us.

[19]Dennis, J. Z., Allon, G., & Mieghem, J. A. V. Does Social Interaction Improve Learning Outcomes? Evi-dence from Field Experiments o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7(3):347-367.

[20]Social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attrition in MOOCs[EB/OL].[2014-03].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1959364_Social_factors_that_contribute_to_attrition_in_MOOCs.

[21]“Turn on, Tune in, Drop out”: Anticipating Stu-dent Dropouts i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EB/OL].[2013-12].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6203181_Turn_on_Tune_in_Drop_out_Anticipating_Student_Dropouts_in_Massive_Open_Online_Courses.

[22]Lave J, Wenger E.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23]斯沃茨.文化與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4]Reiss A J. Delinquency as the failure of personaland social control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1(2):196-207.

猜你喜欢

慕课
慕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
“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ESP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慕课”浪潮下高校教学改革探讨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农业高校“慕课”建设研究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浅谈职业院校慕课教学模式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