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名师之“名”
2020-08-06丁广丽
丁广丽
在一次研修学习中,我听到了一个词:冰山理论。它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一向仰慕的中原名师之“名”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冰山理论指的是一个人的自我就像漂浮在海洋里的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1/8,而占据大约7/8的内在世界却不为人所见。但正是水面之下的看不见的山体,成为了冰山的基础。
品悟名师,显露于外的知识光环也许只是冰山一角,而成为名师的决定性因素,则在于“冰山”隐于水面之下的价值观、驱动力及人格特质等。
每一位名师的心中都有着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追求专业的发展,这成了他们走向成功的不竭动力。中原名师刘娟娟从教28年,经历了为课苦、为课狂、为课甜三个阶段,经历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惑,“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赢得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幸福。如果没有执着的专業追求,怎能做到?
从专业成长的角度看,读和写可以说是一个人成长的双翼。这是因为,读书是输入,是充电,是养根,读书的厚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而基于读书、又结合自己教育实践之上的写作,是觉醒,是感悟,是反思,是厚积薄发的情感,更是走向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在中原名师宋君看来,“读书是最好的备课”,长期阅读是为了上好一辈子的课。写作也要时刻而为之,就拿教育随笔来说,每一篇随笔都是教师对教学片段的用心捕捉和思考,每一个教育故事都是对教育生活的挚爱和热情。从名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写作的过程就是生命绽放的过程,用文字定格的教育生活的精彩瞬间,成就了自己,也照亮了他人!
细细品味每一位名师的成长故事,他们无一不是将自己真正沉淀下来,坚定地走上教育研究之路的。中原名师张素红总结了课题研究的感受:一定要基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做研究,要选择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问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难点、研究创新点。她的成长历程证明: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素质,搞教育科研是一条最佳的路径。
董文华之所以能成长为一名中原名师,源于她在2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反思和追问,她以执着的精神追寻数学教育的本质,一直在努力地提升着自己,也在改变着课堂。她说:“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有新意,我是个不惜精力‘折腾的人。随着教育视野的不断扩大,对数学的理解和对教育的感悟越来越深,引发了我对小学数学课堂的进一步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既贴近学生又不失学科本色?如何让课堂弥漫着生命的味道?如何把课上到学生心里?……”正是这种自觉的反思和追问,促使她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改进”,不经意间成长为数学学科的领军人物。
冰山下的7/8,就像生命之于沃土,大树之于深根,我们看到了沃土之上的生机勃发,看到了枝干之上的红花绿叶,更应该探寻勃勃生机之下的丰富滋养,红花绿叶之下的强壮根系。让我们向名师学习,向下扎根,向上发展,在成长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