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创作与精准扶贫乡村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
2020-08-06甘超存
甘超存
摘要:在党和国家的推动下,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艺术文化扶贫相关的政策,对推动艺术文化扶贫,尤其是对文化艺术事业扶贫起到了促进作用。高校是重点培养文化产业设计人才的地方,是智慧和知识的摇篮与传播机,在以习近平用典为载体的艺术创作中精准扶贫的宣传、助力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帮助相对不够发达的乡村人民提升自身的艺术文化素养,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从而达到自我脱贫,自我致富的效果。艺术创作是一套系统性的创作过程,通过习近平用典的深刻解读,对地方产品、传统非遗、区域产业的深入挖掘和开发给予了地方产品的活力,激发乡村农民脱贫致富的思想,促进乡村贫困地区的艺术文化产业的再发展,达到艺术创作精准扶贫的目的。高校在不断的扎实推进艺术创作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竭力履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也可以不断促进高校党团的建设发展、提高师资队伍高水平建设、促进现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完善多种艺术学科建设,从而达到社会、高校多方向的双赢。
关键词:艺术创作;乡村扶贫;高校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201-01
开展习近平用典艺术创作精准扶贫工作,逐步改变高校党团建设工作以往只停留在学校或院系这一层面举行相应的党课学习、党员开会等党建活动的单一形式;深入探索地方艺术文化再创新发展道路,加快让高校的党团建设工作走出大学校门的步伐,切实深入群众,提升党员干部、教师和大学生的知识理论和党性素养,并实际运用到工作中,提升工作效率,服务好区域经济建设中。
运用习近平用典的艺术创作精准扶贫工作要找准着力点,需要大学扶贫工作者深刻体会理解用典的内容,切实深入到乡村中去,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借助艺术创作的扶贫形式,不断加强师生的党性修养,增强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高校师生党员运用艺术创作深入乡村的精准扶贫工作,通过与贫困地区人民的深入交流,增强了作为一名高校党员为民服务的强烈意识,这是新时代、新时期党倡导的服务型党组织工作的重要体现。
借助习近平用典艺术创作精准扶贫的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这需要高校健全艺术创作精准扶贫中师资队伍的管理机制,鼓励高校教师走出大学校园、走进贫困农村,投身到艺术创作精准扶贫工作中去。高校教师们作为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参与艺术创作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自我的党性修养的学习和锻炼,坚定不移地执行我们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方针路线,才能够在运用习近平用典的艺术扶贫过程中落实好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等内容。高校教师要做好艺术创作精准扶贫工作,也要根据所在高校的艺术学科、教科研优势的真实实力更好的开展扶贫工作。
习近平用典艺术创作精准扶贫活动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的一次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很好的平台,可以锻炼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党性修养和业务水平。在艺术创作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基层的过程中,要完成这项光荣任务,就必须要求我们大学生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过硬的理论、技能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完成为乡村艺术文化建设的任务。在运用习近平用典艺术创作精准扶贫工作中,可以切实的帮助群众解决现实生活的一些主要问题,不断在帮扶中提升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学生参与艺术创作精准扶贫工作也能够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磨砺大学生面对复杂环境的应变处理能力和意志。
然而丰富贫困地区群众的艺术文化需求,是当下乡村艺术创作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精准艺术创作精准扶贫工作,可以促进高校某些艺术专业课程的优化建设。高校师生的艺术创作必须来源于生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引路人,指导学生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如何去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学习生活中的人和事,自己的阅历才会更有广度和深度,在艺术创作中才能获取丰富的生活灵感,把艺术创作的作品进行不断的升华。
艺术创作精准扶贫关键和实质意义是文化扶贫,文化扶贫往往通过艺术创作作品得以实现。高校作为艺术创作的摇篮,是精准扶贫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创作精准扶贫工作中不仅可以帮助当地政府部门宣传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和路线,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脱离贫困,满足乡村贫困群众的艺术文化诉求。然而在完成精准扶贫的工作过程中,也可以促进高校党团建设和发展、提高师资队伍专业素养和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完善高校學院艺术学科的优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朱启臻,鲁可荣.柔性扶贫:基于乡村价值的扶贫理念[M].北京:中原农民出版社,2016.
[3]陆汉文,黄承伟.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