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美德教育探析
2020-08-06冯喜亮
冯喜亮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德育创新教育是现阶段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做好这项工作,關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关乎学校良好学风、班风和校风的形成。
鹤壁高中近年来在探索中华传统美德育人过程中,积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打造了学校独特的德育品牌,找到了育人的有效路径,收到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积极打造传统美德教育的新载体。学校通过挖掘文化资源,立足学校、学生实际,加强对传统美德课程的开发,向学生系统介绍中华传统道德精神主旨及其形成过程。同时,学校以主题活动为依托,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在“一月一活动,一月一主题”的教育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劳动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使校园始终高扬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旋律。
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学生自治组织,开展一系列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利用课余时间到儿童福利院做义工,培养学生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组织书法比赛、摄影大赛和各种文娱、球类活动等,使学生尽情展现才能、发展个性,逐步提高审美、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是以教师引导为主体弘扬传统美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师在行为上首先要做到“人之模范”。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发挥着以身立教的作用。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首先要坚持长效性原则,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逐步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传统美德教育机制,推动传统美德教育深入扎实开展。同时,弘扬传统美德教育还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时代同行。如何做人?如何行事?先贤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挖掘、运用、继承、弘扬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是推动教师成为家校沟通的主导者和纽带。教师要阐述学校的育人理念、育人方略,为家长教育孩子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从而使家长的教育与学校同步。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发现孩子的思想、行为发生大的波动后,要及时与教师交流,双方达成一致,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需要合力,只有全社会共同携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才能实现育人工作的全覆盖,才能确保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四是建立行为规范和完善的考评管理体系。学校出台弘扬传统美德百分制工作方案,将年级、部门、班级及教师、学生全部纳入考评管理体系,对弘扬传统美德、经常做好人好事的学生计分奖励、大力表彰,通过行政值班检查、学生值日检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等,确保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落到实处。
(责 编 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