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路向前
2020-08-06陈琴
陈琴
2020年,我们经历了一个特殊而漫长的假期。一场疫情不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也打乱了原有的工作计划,但也打开了一个新的前进方向。
开始我们是迷茫的、忐忑的,一度不知所措。身体无法随意行走,但思想可以。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那就努力前行吧!于是,我开始在手机上找寻电子教材,搜索课程资源,筛选适合学生的内容。搜索来的资料多而冗杂,我便根据所需分类整合,最终输出给学生。就这样,靠着一部手机,我开始了新的教学方式。
一、最初的尝试
线上教学试验是烦琐的、曲折的。为了能够更好地向家长、学生讲解,教他们具体怎样操作,每一个平台、每一款APP、每一个小程序,我都先自己摸索一遍,解锁了大部分的功能之后才推荐给大家。我把每一个步骤截图、标注,再辅以文字解说,分享给家长。最终我们确定,利用微信的班级群和班级小管家来布置任务,罗列出条理清晰的任务清单,让学生依照清单完成当日的学习任务。
二、讲解习题的蜕变
1.图片标注
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我只能用手机与学生交流、沟通、答疑。最初讲解习题的时候是利用手机里面的笔记,以图片加编辑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但通过反馈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看文字的时候理解不了,缺乏思路,于是我就想办法用手机录视频讲解。这样做的局限是讲解时没法呈现编辑好的习题,只能再手抄一份习题,费时又重复。而且当时在老家没有合适的纸和笔,只能借助家人的手机,但是在发送的时候,由于视频容量大和网络信号不稳的原因,要等很久很久,最后还不一定能够成功发送。我便放弃了这种方式,继续摸索。
2.图片加录音
我不断学习,不断尝试,执着前行。我偶然发现微信笔记可以同时看图片和听录音,在看题的时候可以听到声音,听讲解录音时还可以上下翻看习题图片。于是,我又开始新的尝试,用这种形式做了一份习题讲解,分享到班级群,并关注学生的反馈。
3.录屏讲解
实践是检验效果的最好方式,学习是提升效果的最佳途径。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随着不断摸索,我发现把编辑好的习题文档以PDF的格式呈现,不会出现格式变化。利用PDF标注,可以将内容变换书写形式,可圈可写,通过录屏的方式把分析、思考、答题的过程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还可以进行变式延伸、多次观看,回看时可以灵活选择节点。但是,我通过微信把它分享给学生时,发现视频容量有限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前行。于是,我不断充电,最终以截取视频或分享二维码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作业形式多样化
“听说读写”是英语的四大内核。每个孩子的能力、习惯、家庭环境都不同,所以这个“核”也就有大有小,而呈现的形态也不尽相同。
如何让学生在不失兴趣又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完成作业?这是一个难题。蹲下来,才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既是老师又是家长的双重身份,让我更能体谅孩子,更能理解孩子。在布置作业时,我尽可能地形式多样化:朗读任务细化为点读、跟读、自由朗读,书写任务细化为抄写、仿写、作文、特色作业,习题分为课堂检测、课后巩固、综合运用。我把作业设置成基础版和高级版,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作业梯次,每一个等级的作业都对应不同的分值,学生就像一个挖宝藏的人,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我常常提示学生:你的努力就藏在你的熟练度里,你的认真就藏在你的书写里。
一场疫情过后,自律的孩子不落分毫,甚至一路赶超;懒散的孩子丢盔弃甲,不断跌落。在此期间,我为部分学生的“失联”而忧心,为个别学生的敷衍而伤心,为部分学生的進步而开心,也为个别学生的成长而欣慰!
开始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总结单元知识时,他们只是对着课本简单地复制粘贴,在不断的引导与示范下,他们慢慢学会了分类归纳,再学会由一个中心发散开来,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呈现。我在批阅作业时,发现有一个学生将思维导图运用到了课堂笔记中,内心顿时无比振奋!这大概便是时间的意义、成长的哲理。
我喜欢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希望自己在等待小树开花时,能够固守那份恬淡与柔情。看着学生由最初上线上课的迷乱,再到后来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体悟、发散与运用,我的心中充满喜悦。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