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教育
2020-08-06朱丹
朱丹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劳动教育开始走进中小学课程体系,劳动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就此谈一些见解,希望能引发更加广泛深入的讨论。
一、教育方针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述
教育方针是根据各自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政治体制和治国理念、经济规模和水平、科技实力和发展态势、社会构成和需求制定出的教育政策总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教育方针在三个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指示》中明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继续强调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99年,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这些表述有三点变化:一是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育人的目标更加全面和具体,育人的理念更加完整和具有时代性。二是从“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反映了社会的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经济基础的变化带来的阶层重组、公民整体素养的提升以及现代化实现后劳动内容和形式的深刻变化。三是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结合与融合只有一字之差,前者是有着涵义边界的独立体之间的联系,后者是合而为一的一体化,劳动从“N+”的位置上位到了“N”的主体。
二、劳动的价值
劳动的生存价值。劳动创造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如果说“与人斗”是社会的、政治的、军事的斗争,那么“与天斗、与地斗”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劳动活动。劳动的价值首先体现在生存价值上,这是劳动最原始、最基本的价值。几千年来,“耕读传家”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家庭建设的目标,劳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部劳动史就是半部人类文化史。
我们的宪法规定“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当年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也都有类似的规定,这说明了劳动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的重要价值观。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让我们摆脱了许多笨拙沉重的体力劳动,但勞动作为人类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不会消亡,它仍然是实现创造性发展、促进物质繁荣和文明的不可取代的路径。
劳动的情感价值。社会成员间存在着依存关系是显著的社会特征之一,人类最早是通过劳动分工形成劳动关系,进而衍生为利益关系和政治关系。使人类进化到高级阶段是劳动的最伟大贡献。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早年曾佣耕于田头,对伙伴说“苟富贵,勿相忘”,陈胜这种情感的基础就是佣耕者在劳动中建立起来的情义。中国有“寒门出贵子”之说,不少家境一般的孩子升入了名牌大学,这种现象告诉父母们一个道理:让孩子直面家庭现状,承载必要的生活负担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能酿就一种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会转化为执着求学的动力,养成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反观现代社会中的“巨婴”和“宅家族”现象,很大的原因就是缺少谋生的劳动体验和生活感受。劳动的品质和习惯是培养孩子成人、成功的重要前提。
劳动不仅因为出力流汗而磨炼了意志,更发挥着改造心性、感悟生命、培育爱心和同理心的影响力。许多学校食堂的墙壁上都贴有这样的标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如果没有经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朝朝理机杼”的劳动过程,这种标语就没有教育作用。思之何处?恒念何来?劳动的身体力行是情感之源。
劳动的智力价值。智力价值是最隐蔽的劳动价值,许多人之所以忽略劳动的教育作用,症结正在于此。不仅在应试教育依存的当下中国,而且在几十年前的苏联,学校都存在着漠视劳动的情况。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进行得不理想。一个学生可能学习得很不好,在课堂上和放学后都无所事事,但是他知道,‘反正总可以升入什么学校的。许多学生家长也是一心一意只准备让子女升入什么高等学校,因此不让孩子从事任何劳动”,“就连学校的教师也给学生灌输这种思想:只要能掌握理论知识,认真完成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生活道路的选择就取决于某些学科的学业成绩”。
中国有两个成语“心灵手巧、文武双全”,讲的是心智和体智的关系。我认为,智商应该由心智和体智两部分组成,二者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从生理学上讲,大脑中神经触突连接得越多,感受刺激的机会才越多。人在任何感官上的进步都是接受刺激而发生改变、调整的结果。受到的刺激少到一定程度,人就会因单调导致倦怠而麻木,产生厌恶而逃遁。“心灵”和“手巧”是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把体力劳动和智力发展割裂开了,把劳动从教育中剥离出来,这对教育是多么无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像工程师、医生、地质学家、建筑家这样的脑力劳动专家,在一定意义上来讲,要比培养能够创造性地劳动的技师、大田工作者、饲养员、泥水匠等更加容易些。职业学校的门庭冷落和普通中学门前的车水马龙形成了鲜明对照!劳动在教育中贬值的情况,穿越了不同的时间和意识形态差异,出现在相似的物质发展水平及价值观的相似历史阶段。
劳动的道德价值。道德价值是最重要的劳动价值,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宪法第24条写明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五爱”中,爱劳动是基础,爱劳动才能通过双手和心智装点祖国河山;爱劳动才会体察民情、与人民的甘苦悲喜休戚与共;爱劳动才能克难攻坚,完成复杂烦琐的科学实验;爱劳动才会接受“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才会有“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的认同感。
反对懒惰是培养劳动道德价值的重要内容,马卡连柯就此指出大部分情况下孩子的懒惰是由于不正确的教育助长的,幼年起家长就没有培养孩子的毅力,没有教会他去克服困难,没有激发他对家务的兴趣,没有培养他的劳动习惯和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的习惯。马卡连柯特别提醒父母:除非相互帮助,哥哥不得享受弟弟的劳动,家长应该很好地检查这种情况,要尽可能地做到使保姆不再去做孩子能够并且应该自己去做的事。
现在有不少家庭,父母为了鼓励儿童参与劳动,采取付酬的办法。殊不知这种做法丧失了劳动教育中最重要的价值——道德价值,马卡连柯告诫说“我们坚决不主张在劳动方面采取任何的奖励和惩罚,劳动任务的完成,本身就应该带来体验的快乐和满足,承认孩子的工作做得好,就是对他劳动的最好奖励”,只看到劳动的谋生价值和技艺价值,劳动就永远在教育中处于尴尬的地位。
三、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意见》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劳动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苏霍姆林斯基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把劳动分为认识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生产性劳动。认识性劳动是幼儿和学龄儿童初期的劳动,这种劳动虽然具有技艺简单、完成难度小的特点,但却培养了劳动品质:劳动的兴趣和爱好,劳动的责任和义务感,劳动的认知和道德感。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这个阶段是“对学生的思想施加影響,唤起他们投入劳动”。马卡连柯再三对父母们强调“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工作中,家长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劳动原则”。他还对认识性劳动提出了具体的意见:1.家庭不适合对儿童进行培养技能的劳动教育。2.劳动教育的益处看似锻炼了身体,主要却在心理的、精神的发展。3.家长要设计任务相对复杂、具有自主性的劳动,这样才能提高劳动教育的水平。4.要把劳动和孩子的活动融合在一起,游戏开始时要向孩子指出游戏场所的清洁和秩序。他为孩子们开列了一份家庭劳动清单,比如:擦拭尘土、铺好餐桌、整洁书架、取放报纸、打扫房间、缝纫衣扣、清洗餐具、洗衣浇花等。他特别指出:“要培养孩子善于完成那些他没有特别兴趣的工作……应该这样进行教育,使孩子做出劳动努力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某项工作的趣味性,而是它的有益性和必要性。家长应该培养孩子耐心地、不气馁地完成不愉快的工作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的思想,仍然对当下我们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他说:“在最初一段时间内,对于真正的劳动,儿童感到的失望比他感到的疲劳还来的更早一些。只有当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努力的创造作用,认识到劳动的社会意义时,才能培养出他对劳动的真正的爱”,“我们强调培养劳动的兴趣,但不能为兴趣而兴趣,兴趣只有和劳动的价值统一起来,才能避免作秀和形式主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用五个字概括了劳动教育——“必要、困难、好”。我们必须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困难所在,不喊口号,不贴标签,不走形式,只有培养了劳动品质的教育才可能是好教育。开展劳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
(作者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