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是活生生的东西,不是道理”

2020-08-06冯骥才朱永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精英博物馆大学

冯骥才 朱永新

冯骥才:上一次谈话中,你提出了学习中心的构想,很有意思,也非常前卫,那么现在国外有这样的中心吗?

朱永新:有。我在《未来学校》这本书里面介绍了很多西方国家的探索,有大学系统的、中小学系统的,各种各样的系统都有,但是总体来说还是零星进行,没有整体推进的态势,因为这些国家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推动力量。中国的教育改革,如果决策层看清楚了,我们是能够弯道超车、走在西方前头的。

冯骥才:但是,我认为这样的改革在中国也是不太可能的。为什么呢?在專业上可能没有问题,但是专业之外,统一的要求太多,目的是让所有人都一致。所以,你这个“未来学校”可能只是一个伟大的想法。

我看完你这本《未来学校》以后,觉得闪光的东西很多。你有很多的想法,其实这些想法还是从人本出发的。人类有了大学,开始注意精英的作用。现在社会还是精英社会,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科技精英,这些精英是重要的。但人文知识分子、人文精英,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我在剑桥大学的时候,曾经跟教授们聊。我说,我想跟你们讨论讨论弗兰克·富里迪写的那本《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他们笑了,说中国人还有跟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你们来都是想办法跟剑桥大学搞一个合作、订一个合作计划的。他们说,实际上,现在英国的知识分子在这个社会也很无力。

有一次,法国的巴黎人文基金会请我去讲中国的文化遗产抢救问题,中午休息的时候,我和他们一块儿聊天。他们认为二次大战之后,知识分子就开始衰落了。人类没有一个共同面临的、巨大的、世界性的问题,这是一个;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社会。全球化社会是一个市场社会,这个社会主宰市场的实际上是三部分人:政治家、科学家、商人。这三部分人起决定性作用。知识分子的声音变成一个个个体的声音,因为他们没有共同面临的问题,他们不可能集体发声,也不可能凝聚出某一种思想力量。于是,人文知识分子教育就变得微弱起来了。

我们一般来讲,大学(尤其是美国的这些大学)基本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兴起的。他们把最重要的精英放在大学,精英也往大学里跑,精英在大学传播他们的思想和知识,其实是一个最好的方法。他们在传播思想和知识的时候,有很多他们的传统,实际跟你提倡的东西有一致的地方。而我们现在的一些做法,跟你提倡的东西是相悖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理工科大学做人文教育,在天津大学,我不仅教人文学科的学生,还要面对所有理工科的学生。耶鲁大学的校长讲了一个观点,他说一个大学本身有三个职能:第一是研究。第二是传播。教育是传播,交流也是传播。比如各种论坛,老师去各个地方演讲,都是传播。第三是存录。存录就是把所有的知识存录在那个地方。存录离不开几个刚性的硬件设施:第一个是图书馆,第二个是档案馆、资料室,第三个是博物馆。

我抓了两个方面。第一是博物馆。我的博物馆不只是给学生增加一点文化修养和感知(这个很重要),还要他们在专业视野之外,获得对广泛知识的体验。实际上,我认为文化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不是阅读教育,而是体验。文化是感知来的。文化的学习最重要的一半以上要靠体验。如果你不体验,只看书本,你可以有很多知识,但是是死的,没有用,它不能进入你的生命。这是我要做的第一件事,让学生获得体验。我的博物馆是按照意大利最早的思路,像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博物馆一样,我叫它学院博物馆。

第二是通识教育。我直接对大学的学生负责。来这里之前,我的年画中心正在新校区考虑办一个展览,叫“以画过年”。我给学生讲,中国年是怎么回事,中国人为什么叫过大年。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农耕社会,一年一年就是春夏秋冬往复,人要生产生活,生活要服从生产,生产要服从季节,春天要播,夏天要耕,秋天要收,冬天要藏。冬藏以后,到了春节这个节点,人们要迎接新的一年,节点是大年三十。这时人们对新年充满了理想、渴望,在这个时候,人们把对生活的所有理想元素都搁在过年里面,比如富贵、平安、吉祥、团圆,把对新的一年的希望,包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都搁在这里了。那么多东西,搁不下怎么办?只有增加它的习俗,从信仰到福字、对联、鞭炮,一切的东西,所有视觉、听觉的东西都充满了过年的符号,太密集了!平常吃不好的过年要吃好,平常穿不好的过年要穿好,把现实理想化,也把理想在那一天现实化,所以我们叫过大年。

“在年画里看见过大年”,我怎么做呢?让我的研究生和我的年画中心,把年画里面所有象征性的符号都抠出来:花瓶代表平安,牡丹代表富贵,蝙蝠代表福气……这些东西,我自己做过研究,有一两千个符号,很密集的,现代人基本不知道了。我把这些符号全整理出来,做出四方的吉祥盒子。我们举办大型展览,展览中间用这个吉祥盒子,帮助学生认识年画里的各种符号。学生看完出来以后,参加一个知识竞赛,需要填表,填完表得够一定的分数就给颁发奖品。我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让学生带一点年文化回家过年,这样他的年就过得比一般人的年有滋味。回家不是光看看爹妈,还要让学生带一点年文化回去,这就是我的通识教育的一个做法。

天津大学要开一门新课,是所有大学没开的,是我想开的一门课。我们的学生到一个城市上学,上学的时候对那个城市却没什么印象。比如我到武汉上学,几年后毕业走了,对武汉没有什么印象,跟武汉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到牛津大学去跟学生聊天,发现他们对牛津文化特别熟悉,我相信他们将来毕业直到整个人生,会永远怀念在牛津的生活,把它作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城市生活了几年,只是学了很多功利性的东西,对这个城市的土地、人民、风俗都没有感情,那这段人生实际是空的,这个人也是空的。

我要专门组织一个班做通识教育,让大学生熟悉自己所在的城市。我要做一个城市的文化地图,把这个城市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好用的、有意思的东西,全印在地图上,标上记号。放假时学生想去哪儿就可以自己拿着地图去,我还会在地图上标上坐什么车可以去。

我想用这个方式,让大学生在大学这个年龄段里有丰富的人生。

教育是活生生的东西,不是道理。

我1981年到英国访问,给布克奖(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世界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大奖之一)颁奖。当时有一位评委在英国东部的大学教学,他邀请我去听课。他上台讲课,下面有十几个学生,他说先做一个表決,看今天的课堂可不可以抽烟。随后,这位老师讲了一课,内容是从托马斯·曼到巴尔扎克的小说,运用的都是现实主义手法……他讲完以后学生上来提问,其中有一个女孩子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她不断地向老师提问,口气、神情都带有挑战性。这位老师就给她回答,之后两人开始辩论。这堂课到点了,两人也没辩论完。这位老师是一位作家,口才非常好。他下台后,我问他:你认为你今天的课成功吗?他说成功,他说了一句话:“因为我启发了她的思维。”他认为老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就是成功。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好的学校关键也是思想。

在小学到初中、高中画一条线,小学到初中这段时间,更多学的是常识。到了高中,知识越来越多,常识越来越少,因为都学过了。到了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开阔视野。到了研究生就要开始帮助他树立个人的独立的东西,无论是独立品格,还是独立思想,他应该有独立的东西。博士生要有思想,现在我们的一些博士生很难有自己的思想,这你也很了解。这是一个挺大的问题。

有一次,教育部的一位人士问我:你在天津大学,你认为学生的素质怎么提高?我说:到了大学再提高素质还来得及吗?这个素质是小学和初中以前就确定了。譬如孩子说谎,你到大学还想矫正他说谎,能解决问题吗?解决不了。我说我们的教育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教育者本身。我们有非常好的想法,谁去实现这些想法?

朱永新:你刚才讲的体验问题,的确是我们的教育长期忽视的问题。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其实很多东西只有通过体验、感悟、实践、操作,才能够真正掌握。包括文化也是这样。

你刚才讲的在天津大学做的探索,我觉得很有意义。其实不仅仅是在大学,中小学更是如此。像你这样一个博物馆组织的活动,更早应该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有这样的机会和可能,到了大学应该有更多、更好、更丰富的活动。

我曾经提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但是一所学校很难承担起这样的功能,你做的这一块跟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遗产相联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中心。未来你这个学习中心不仅对大学开放,如果有可能,也可以尝试对天津的中小学生开放。未来的学习是跨龄的,其实人的发展本身就不一样,对同样一个问题、同样一种现象、同样一次活动,从7岁到70岁的人都会感兴趣。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一起看、一起学习,他们彼此之间的影响有时候比同龄人的影响还要大。

我在《未来学校》里面提出,未来是按照学习能力的发展来整合教育资源的,参加学习的人也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我小孙子6岁,他对于火箭的知识、对于宇宙空间的认知超过了很多成年人。当他跟对同样问题感兴趣的人在一起讨论时,他就非常有兴致。

你刚才讲的体验一个城市、体验一个区域,是目前整个教育里面非常缺少的一块内容。怎么能够把你在天津大学做的活动做到全国,把一个活动变成一个运动,这是很有意义的,可以开展一个人文教育传习之类的活动。

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的另外一个功能是保存知识。其实保存知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还有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创造。因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保存知识、资源相对集中,可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据点或研究重镇。我们的大学还很少有意识成为知识保存的中心和重镇。保存知识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再创造。你刚才说,已经整理了关于过年的一两千个符号,这就不仅是保存,已经是创造了。创造功能,对现在的大学图书馆、博物馆来说,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就学习来说,中小学生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比大学生更重要。特别是小学生的学习,更多是通过体验的方式来进行的。以体验的方式积累的知识越多,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到了大学阶段,他的研究能力就会越强,感受也会越深。

(责 编 晓 月)

猜你喜欢

精英博物馆大学
博物馆
金融精英速成指南
至善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精英云集
露天博物馆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博物馆
有笑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