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对近代中国筝乐艺术影响之探究
2020-08-06姚嘉雯
姚嘉雯
摘要:“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用丝弦和竹制乐器来演奏江南民间音调的丝竹合奏乐形式,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江南丝竹的曲调清新活泼,旋律明朗优美,节奏欢快流畅,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气息,它反映了人民爱自然、爱家乡、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着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古筝”作为江南丝竹中的一件组成乐器,伴随着江南丝竹的发展,从中孕育出了众多的传统筝乐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是浙江筝派曲目的重要来源,其中的演奏技法对中国古筝技法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本文将针对古筝在江南丝竹中的发展历程和音乐演化,以江南丝竹中发展出的19首古筝作品和演奏技法为切入点,对江南丝竹中古筝艺术的发展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揭示“筝”在江南丝竹音乐中的作用和江南丝竹音乐对于近代中国筝乐艺术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古筝 江南丝竹 筝乐发展 浙江筝派 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3-0019-04
江南丝竹,中国传统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它主要用丝弦和竹制乐器来演奏,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江南丝竹音乐的曲调清新活泼,旋律明朗优美,节奏欢快流畅,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气息,反映了人民爱自然、爱家乡、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着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古筝作为江南丝竹中的一件组成乐器,因其自身所特有的音乐形式、音乐作品和音乐表现力及在合奏中所起到的作用成为江南丝竹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针对江南丝竹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国内,多是对其乐队编制、曲式结构、丝竹音乐家、乐种的保护及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论述,纵观已有文献,江南丝竹中的琵琶、竹笛、二胡等器乐有相关系统研究,但对于江南丝竹中的古筝研究,至今未见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因此,本文将该课题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好的研究意义和探索价值。本文首先针对古筝在江南丝竹中的发展历程和音乐特征,以江南丝竹中发展出的 19 首古筝作品及演奏技法为切入点,对江南丝竹中古筝艺术的发展与“筝”在江南丝竹乐队中的配置表现进行系统整理研究,揭示“筝”在江南丝竹音乐中的作用和江南丝竹音乐对于“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
一、江南丝竹发展概述
(一)“江南丝竹”的由来
我国的丝竹音乐由来已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周代,最早在《周礼春宫》中可见“丝与竹”二字,而后丝竹音乐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汉代时《晋书·乐志》一书中记载“丝竹更相和”,丝竹乐作为相和歌的伴奏出现;丝竹伴奏对民歌演唱起着衬托作用。隋唐时期丝竹音乐主要用管弦伴奏,两宋时期市井文化发展推动了丝竹音乐的发展,元、明时期,元杂剧及戏曲音乐兴起,丝竹乐器被用于它们的伴奏中,而后一些器乐曲牌演变为独立的丝竹乐曲。至清末民初,在整个江南地区丝竹班社不断涌现,1919 年五四运动创造了新文化环境,提倡改进国乐,良好的江南社会环境给丝竹乐的发展带来契机。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江南丝竹中有八首具有代表性的乐曲,称为“八大曲”,分别是《中花六板》《慢六板》《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云庆》《欢乐歌》。“八大曲”的出现,标志着江南丝竹逐步发展成熟。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江南丝竹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该乐种被国家列为重要音乐种类发展,其中的一些代表性曲目被列为各类国内外演出的重点曲目,可见“江南丝竹”在当时的发展兴盛,20世纪50年代国家把江南地区的丝竹乐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成立了相关研究机构,“江南丝竹”由此定名。
(二)江南丝竹的音乐特征
江南丝竹因其具有浓厚的江南地域特色,旋律优美,清新脱俗,独特的音韵和魅力成为我国丝竹乐的重要乐种。文人雅士热爱它,一些学者专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进行创新、发展和保护,对江南丝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江南丝竹具有以下特征:
1.音乐风格“小轻细雅”
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小轻细雅”。“小”表现在“小大由之”。江南丝竹擅用小型化乐队编制,乐曲结构也多为小型,但它根据乐曲的需要分为小者则小,大者则大。最小的演奏可由两件丝竹乐器组成,如演奏《花三六》即采用二胡和箫这两件乐器。最大的演奏,可由两套丝竹乐器,再加一套轻击乐器组成,如演奏“打双桥”的《四合如意》,其中要求有各丝竹乐器的单独演奏也有全体乐器的合奏。“轻”表现在“轻重相宜”。江南丝竹虽以“轻”为特点,但“轻”“重”相宜,如演奏《三六》时即采用轻重相间的手法,虽造成对比,但此处轻重,皆为中和适度。“细”表现在“粗细有致”,江南丝竹曲调精细,音符绵密,而音乐气氛爽朗欢乐、粗犷热情,但音乐情绪粗而不虐,如《欢乐歌》中,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音乐气氛,在开始的“花欢乐”中呈现出粗犷热情的音乐气氛,在花板结束之后,紧接着原板《欢乐歌》呈现出清细流畅的音乐气氛,细柔粗犷并用。“雅”表现在“雅俗共赏”。江南丝竹之“雅”本出于“俗”,丝竹乐基于民间俗乐,如《霓裳曲》原出于民间曲牌《玉嫦娥》,《薰衣草》原出于民间曲牌《老六板》等,可见在民间曲调上进行改编创作,使其基于俗乐而焕发高雅,达到“雅俗共赏”。
2.音乐结构多样灵活
从江南丝竹的音乐结构来看,乐曲结构大都比较短小,乐队配置非常灵活,可以根据每首乐曲所要表达内容的需要使乐器配置做出灵活调整。将多个单曲联合成套,组成“套曲”,由慢到快,音乐层次分明,如《云庆》等乐曲就用到了此种结构布局,使江南丝竹有着很好的音乐效果。除此之外,联套也作为江南丝竹中的一种音乐结构,对乐曲的选用和组合可以作灵活处理,如乐曲《行街四合》就有两种不同的版本。第二种形式的音乐结构则为在“放慢加花”手法的基础上进行变奏,改变母曲的乐曲结构,使乐曲结构成倍扩大,速度随之放慢,并将乐曲旋律加花装饰进行改编发展为跟原曲有一定变化的曲调风格。音乐结构的多样性也促使江南丝竹音乐具有多元化的音乐表现力。
二、江南丝竹中的筝乐发展和作品演化
(一)古筝在江南丝竹中的发展
古筝在江南丝竹中经历了多个时期逐步发展起来。明清时期,私家乐班在江南兴盛,如明万历年间的施绍莘家班和清康熙年间的俞锦泉家班,在这些乐班的乐队配置中,“筝”作为一件重要乐器被用于其中。1919 年“五四运动”的新文化环境为古筝在丝竹乐中的发展带来了契机。1920 年大同乐会的创办人郑觐文将《昭君怨》改编为合奏曲《明妃泪》,古筝作为其乐队编制中的一件乐器,进行器乐合奏。在清末民初的“正始社”中,丝竹乐的乐器组合开始分为多个档,其中七人一档中,就加入了“筝”,此后在九人一档、十一人一档的乐队编制中也有加入“筝”。乐曲在演奏中,如有筝参加,则要让位给筝。筝或按谱单点,大撮弹奏八度双音,或摇指滚奏,或旋律加花,使乐曲更富有色彩。20 世纪80 年代初,“南京乐社”在演奏江南丝竹时,古筝在乐器配置中兼代二胡的作用。因古筝音域比较宽广,手法相对华丽,既可作为中低声部的填补,又可用“和音”演奏来粘合其他性能各不相同乐器的音色音质,同时还可以用密集五声音阶构成的传统华彩技法作为江南山湖水色形象意境表现的演奏手段,而后江苏太仓作曲家张晓峰在《槐黄》《六花六节》《南词起板》《葡萄仙子》等四曲的乐队编制中,另外增加了古筝。可见在江南丝竹中,古筝不断发展,其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二)从丝竹音乐中演化出的筝曲
江南丝竹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些器乐曲牌经过演奏者不断改变和完善发展成的具有浓厚江南地域性色彩的乐种。江南丝竹中有许多传统曲目,以《欢乐歌》《云庆》《行街》《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慢六板》《四合如意》等“八大曲”为代表。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主要是丝弦乐器——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等;竹制乐器——笛、箫、笙等为主要乐器,鼓、板、碰铃等打击乐器作为辅助乐器用来击节进行伴奏。现流行的江南丝竹曲目,大多经音乐家及演奏者的整理改编成为不同器乐的独奏曲和器乐合奏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江南丝竹的发展及古筝这一乐器自身发展的需要,一些经典的江南丝竹曲目经过整理和改编成为了现当代广为流传的古筝独奏曲及以古筝作为主奏乐器的合奏曲。其中源自江南丝竹的筝乐曲目有19 首:《老六板》《四合如意》《云庆》《春江花月夜》《灯月交辉》《乌夜啼》《平湖秋月》《妆台秋思》《一点金》《普庵咒》《高山流水》《汉宫秋月》《月儿高》《柳青娘》《将军令》《满江红》《金蛇狂舞》《三六》《小霓裳》。
三、江南丝竹对近代中国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
(一)对近代浙江筝派曲目的影响和推动
江南丝竹推动了近代筝乐艺术的发展,尤其对浙江筝派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筝从二三十年代开始,逐渐从江南丝竹乐中分离出来,因此浙江筝与江南丝竹有着很大的联系。时至今日,浙江筝派的作品创作的成果可说是硕果累累,许多浙江筝派乐曲都以传统的江南丝竹乐曲为源,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改编和再创作,使乐曲在保留本源的基础上,更具有浙江筝派的独特韵味,例如根据同名江南丝竹名曲《月儿高》改编为的浙江筝派名曲《月儿高》等被广为流传,成为展示地域风格的古筝曲素材;在一些作品中也有许多充满江南丝竹曲调韵味的乐曲,如古筝曲《云庆》就是运用江南丝竹的曲调改编而成,充满江南丝竹韵味,当然还有一些未整理未被改编为古筝曲的传统乐曲,在后续筝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会被更好的整理和应用,为古筝曲的创作及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基础。在浙江筝派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著名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的孙文妍老师作为浙江筝派的代表性传人之一,坚持弘扬江南丝竹的传统,继承和发扬江南丝竹的传统演奏,推动了近代江南地区传统筝乐艺术的发展。
(二)对中国古筝技法发展的贡献
古筝作为江南丝竹乐中的一件伴奏乐器,主要起衬托作用,使乐曲表现力更加丰富,时而有填补声部,兼代其他乐器的功能,因此其演奏技术相对较简单。而浙江筝派的产生也使得古筝演奏技法更为丰富。
右手演奏技法:右手演奏技法有“快四点”“摇指”“点奏”等,这些技法是浙江筝派中的主要演奏技法,其音调和演奏技法均受益于江南丝竹艺术。
1.“快四点”:用“勾、抹、托”这三个古筝基本指法,组合成的“勾托抹托”快速指序练习,可以在速度、力度等方面对其进行灵活的变化来满足不同音乐的乐曲风格和表现力。如浙江筝派《老六板》的乐曲中就多次用到这一演奏技法。
2.“摇指”:是以手腕为轴,食指抵住大指,在大臂的带动下匀速、均匀用力作摆动。如《将军令》中用到了大量的摇指,触弦频率很大,又有一定力度。
3.“点奏”:是继摇指之后又一个在乐曲中起到长音作用的指法。双手食指依次抹的方式连续弹奏,在一定速度基础上形成长音。如筝曲《将军令》中运用到了大量的点奏。
4.“提弦”:一般情况下在低音区将左手的食指或者无名指和大指将琴弦提起演奏,能够起到加強节奏性一级增强和声效果的作用。“提弦”是左右手结合的上、下行琶音这一演奏技法的前身,演奏时左右手基本在一条直线上,速度、力度平均以达到音色统一,由浑厚低音到明亮高音过渡的变化效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技法如快夹弹等也运用其中。
左手演奏技法:古筝在江南丝竹乐曲的演奏中多侧重于左手“吟、揉、按、滑、颤”等作韵演奏技法,分别是指按音、揉弦、滑音、颤音这四大类基本技法。四者都是装饰性指法,其中滑音在音高上有变化,装饰性功能较强。在江南丝竹乐曲中,古筝都是以其“按、揉、滑、颤”来美化润饰声音,达到“以韵补声”的效果。例如,古曲《高山流水》通过左手的特有技法,对旋律做滑音、颤音、揉弦等装饰的处理,将乐曲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结语
“江南丝竹”被称为“国之瑰宝”,具有很好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古筝作为江南丝竹中的一件组成乐器,因其自身所特有的音乐形式、音乐作品和音乐表现力,在合奏中起到积极作用,伴随着江南丝竹的发展孕育了众多的传统筝乐作品。江南丝竹推动了近代筝乐艺术的发展,尤其对浙江筝派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江南丝竹中的丰富作品对浙江筝派曲目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丰富了中国筝乐艺术领域的传统曲目。浙江筝派在形成发展期间,受江南丝竹很重要的影响,我们现在演奏的大部分传统筝乐曲目都受益于江南丝竹,因此江南丝竹音乐对于浙江筝派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浙江筝派的发展,“快四点”“摇指”“点奏”等右手演奏技法,“吟、揉、按、滑、颤”等左手作韵演奏技法,这些技法都已成为现在学习古筝的重要技法,为中国古筝技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传统江南丝竹艺术对于中国古筝这件乐器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文针对古筝在江南丝竹中的发展历程和音乐演化,以江南丝竹中发展出的19首古筝作品和演奏技法为切入点,对江南丝竹中古筝艺术的发展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揭示“筝”在江南丝竹音乐中的作用和江南丝竹音乐对于近代中国筝乐艺术发展的影响。更好的保护、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筝乐,推动了中国近代筝乐艺术的发展,对于今后江南丝竹和中国筝乐艺术的发展及参考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探索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小丹.古筝近现代乐曲发展理论与演奏技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07).
[2]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编委会.江南丝竹音乐大成[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12).
[3]曹正.古筝沿革略谈[J].乐器,1981,(03).
[4]陈洁,郑琳.从浙江筝派的成功看现代筝乐的发展[J].作家,2010,(24).
[5]陈去非.古筝摇指技法的发展[J].黄河之声,2010,(10).
[6]杜佳滢.浙江筝派大指摇的运用及训练:以筝曲《战台风》为例[J].黄河之声,2015,(15).
[7]黄汨.析筝曲《高山流水》论河南、山东、浙江筝派风格之比较[J].音乐大观,2013,(08).
[8]黄汨芬.浙江筝派的艺术风格特点及特色技法分析[J].同仁学院学报,2009,(02).
[9]李莉.江南丝竹中的琵琶演奏艺术[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7,(06).
[10]秦鹏章,周大风.说古道今话丝竹—兼谈“江南丝竹”的特色[J].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8,(01).
[11]伍国栋.一个“流域”两个“中心”—江南丝竹的渊源与形成[J].音乐研究,2006,(02).
[12]乔建中.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江南丝竹与江南文化漫议[J].人民音乐,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