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画人物形象,彰显高尚品质
2020-08-06宋庆强
宋庆强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鲁迅描绘一个童年伙伴少年闰土的形象的文章;有鲁迅以散文诗,运用象征手法描绘美好的梦境的课文;有周晔选取日常生活的小事,刻画了鲁迅在生活中的形象的文章;有臧克家用现代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歌颂鲁迅的高尚品质的文章。这些文章在突出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彰显出鲁迅的高尚品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素材。
一、怀念闰土,体现真挚友谊
叶圣陶先生评价鲁迅:“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放到大众的心里。”如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通过“我”的回忆,描绘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真挚的友谊和对他的怀念之情。那么,鲁迅在《少年闰土》一文中是怎样描写少年闰土的形象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呢?1.描绘闰土形象和新鲜事。课文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写“我”与闰土相识的原因和相识时的情景;课文第六自然段至第十八自然段写“我”与闰土相识的过程,重点写了四件新鲜事;课文第十九自然段写“我”与闰土的分别情景和友谊。2.课文开头详细描绘了“看瓜刺猹”的场景。(1)用景物烘托人物形象。作者描绘了“蓝”“绿”“黄”三色交相辉映的一幅彩图,对描写少年闰土的出场起了烘托作用。(2)生动勾画人物形象。用“捏”“向”“刺”的一连串动作,生动地勾画了少年的外貌、动作形象。(3)创造气氛,设置悬念。文章开头吸引读者想:作者是怎样写见多识广少年的新鲜事?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把故事读完。3.用正面和侧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我”记忆中的闰土;运用侧面描写“我”的孤陋寡闻衬托出闰土见多识广的形象。4.初次相识闰土,体会其纯朴的形象。用“紫色”“银项圈”描绘闰土的外貌和与众不同,并从“他见人很怕羞”这句话来体现了农村少年纯朴的形象。5.讲四件新鲜事,体现出闰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形象。文章中的“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这四件事写的有详有略,其中“看瓜刺猹”讲得比较详细,还有“雪地捕鸟”描写的生动细腻。6.语段对比,体现“我”的内心世界。文章反复岀现了四个“不知道”,使闰土和“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感受“我”的孤陋寡闻与闰土的见多识广形成反差的对比,从而体现“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并对“我”的“四角天空”的生活环境的不满,表现“我”爱憎分明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学习作者描写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悟鲁迅的高尚品质。
二、巧用梦境,凸显爱国情感
冯雪峰评价鲁迅:“鲁迅的作品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鲁迅写的《野草》一文就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如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一文,是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当时鲁迅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昏沉的夜”。鲁迅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和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表现岀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勾画关键词语及思考,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描绘中体现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1.课文分三部分,条理分明。第一部分写“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的情状;第二部分写“我”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的“好的故事”和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以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第三部分写“我”骤然惊酲,梦境中“好的故事”消失了,重新回到“昏沉的夜”。2.运用对比的写法,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文章首尾都是写“昏沉的夜”,形成呼应。中间描绘了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反映岀作者开朗的心境。两种截然不同的情调和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对梦境的描绘十分精彩、有趣。首先概述了“好的故事”的特点是“美丽、幽雅、有趣”;接着具体描绘了梦境中的山阴道两岸风景倒眏水中的景象;然后,具体描绘景物倒影交织的景象,作者具体写了水中幻影,从而突出梦境“美丽、幽雅、有趣”的特点。4.巧用打比方的手法,营造强烈的动感。如“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两岸的乌桕……”“茅屋、狗……”等,全是名词连排,不仅语句简洁,而且很有画面感。5.借用比喻,写岀了水中倒影的形、色的变幻。如“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都是如此。”这句写岀倒影的形状、颜色变幻美。6.运用象征的手法,有暗指的意义。如“昏沉的夜”表面是指作者写作的夜晚时分,其实是暗指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强烈不满,体现了鲁迅的爱国情感。
三、事迹感人,突出爱憎分明
“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鲁迅先生的事迹感人肺腑,他的精神永放光芒。如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是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和敬仰之情。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分析每一件事,从这些事情中突出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1.吊唁的人多,体现鲁迅深受人们的崇敬和爱戴。伯父去世时,一是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很多,有各色各样的人,大家都非常悲痛。二是挽联和花圈多,从“数不清”“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堆满了整间屋子”可以看出“多”,体现出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2.谈“碰壁”,爱憎分明。用“四周黑洞洞的”会“碰壁”,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把鼻子碰扁了”暗指鲁迅先生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体现了他爱憎分明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赞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1)读《水浒传》,伯父委婉地批评,用“我”“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读书太马虎”来体现鲁迅先生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2)“燃放烟花”感受伯父的慈祥。从“燃放烟花”一事中对鲁迅先生的神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慈祥。(3)救助车夫,关心女佣阿三。课文第五部分讲述了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他不仅给车夫包扎伤口,而且还给他一些钱养伤;课文第六部分讲关心女佣阿三“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的事,说明了鲁迅先生关心穷苦人民和对他们深深的爱。而他“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说明了他在病重期间还坚持用笔同反动派作斗争,进一步赞美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可贵精神。
四、回忆对比,歌颂奉献精神
巴金说:“鲁迅先生,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岀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由此可见,鲁迅先生逝世后得到名人名家的高度评价。如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这首诗是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时写的。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怀念,而且通过对“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向鲁迅先生学习,做真正有价值的人。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主朗诵这首诗,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技巧,感悟鲁迅无私奉献的精神。1.诗歌分为三部分,抒发了作者对鲁迅的怀念。诗歌第一节为第一部分,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提出不同的人生与死的价值和意义不同的人生观,赞美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诗歌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歌颂鲁迅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诗歌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感情。2.采用对比的表现方法是本诗的主要特色。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3.把两个“活”和两“死”通过对比加以區分。第一个“活”字充满作者对统治者的鄙夷和轻视,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的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充满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作者对鲁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朗诵课文后,进行课堂小练笔。(1)背诵《有的人》这首诗;(2)以“鲁迅先生永远活在我心中”写一篇短文,既对学生渗透尊敬和学习鲁迅的教育,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