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西,向西

2020-08-06王芸

四川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侗族时光

王芸

“呀罗耶,耶罗荷!”

在漫长的等待之后,她们从村子的深处汇聚而来。

她们的头饰,一眼望去,仿佛可听见颜色的喧响。呈扇形散开的银饰枝丫,挑着七彩的绒球,晃动的银质花盏和碎片,正中的一柄格外高耸,仿佛昂首的凤凰。胸饰是三枚同心圆,最大的直径几与身子同宽,银质,哑光,却夸张、触目。将头发束成发髻的头绳,也是彩色的……头饰和胸饰构成明亮、夺目、张扬的整体,彼此相似,却无雷同。她们的服装也是,看起来相似,却有着不一样的细部,如同镶嵌其中她们的脸。

一张张脸的表情是内敛的,素朴的,甚至有的带了羞涩,尽管她们经常面对陌生的游客,经常表演这熟之又熟的侗族“多耶”(汉语“踏歌而舞”意),可面对陌生人的生涩依然没有褪尽。这生涩恰到好处地平衡了饰物的峭拔,给人既惊艳又朴素之感。

她们的衣裙有种奇特的光泽。后来得知,布料是侗族女人们自己织就、染色,涂抹蛋清后反复捶打,再涂抹再捶打而成。结实而有光亮,如同她们即将表演的歌舞。

戏台正对鼓楼,分立广场两端。午后我们到达三江冠小村,将一下午的奢侈时光支付给了这个村落。

某户人家新房落成的宴席至两点才散。十几桌男人,占据戏台的高处,那里没有一个女人踏足。她们坐在台下,满广场数十桌席坐的都是女人。那时,她们还没穿上舞蹈的服装,没有披挂银饰,模样素朴无奇。

席散,她们挑着各自的小担,里面盛一捧白米——主人的回礼,散去村庄深处,也有的出村回家。

广场和鼓楼又成了男人们的天下。我在村子的巷道徜徉,看不到她们,只有比人还高的芋头叶子和不知名的蓬草,点缀着这个村庄,在金属质感的阳光下肃立。

侗族村寨,鼓楼通常是男人们的场域,是一个村寨的核。休闲,议事,聚会,都在这里。八角形木顶飞檐,累叠高耸,灰与白稳重简洁,却是整座村庄最醒目的笔触。楼内四根立柱象征四季,十二根环柱代表十二月,与自然时序呼应。整座鼓楼靠木榫相合,不用一钉一铆,形态峭拔而灵动。

穿对襟布衣的老人坐在鼓楼前,闲看人来人往。不知是谁提议,忽见他起身展开姿态,嘴里咿呀出声,手势、步伐从容利落,韵味十足。一旁的村人热心介绍,老人八十有余,是村中唱侗戏的高手,年轻时曾在舞台上女扮男装,而今耳朵已不灵,再难登台。面对人们的问话,老人只笑不语。

短暂的喧嚣过后,人群散去,老人也离去了。这个下午,只是老人漫长时光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若非一句不经意的问询,他将只是我们眼中静默的风景,形同纸面上的影子,而非一帧有声有色的立体的形象。

而那一个个以羞涩的微笑和不语面对我们的女人,始终是平面的影子,她们有着怎样的故事,怎样的来处,怎样的忧欢悲喜?我们无从得知。

呈散立状态的她们,被聚拢在一起,在台阶上列队,构成表演的群阵。她们淹没在銀饰的夺目中,再难分清彼此。

站在人群之外的我,看着她们唱起“迎宾歌”,歌声掀动一波波热闹的高潮。这群高矮胖瘦、年龄不一的女人,她们在一个村庄里见证彼此的生活。看起来,她们是不同于我们的群体,却又与我们没什么不同,我们有共同的名字——女人,在生活中承担女儿、妻子、母亲、祖母的身份,以及附着于上的责任。

男人仿佛只是这场盛大活动和喧闹场景的点缀,人数远远少于女人。整场歌舞演出,他们只出现在两场舞蹈中,其余时间他们袖着手,和游客一样散坐四周,观看女人们唱跳歌舞。

“呀罗耶,耶罗荷……呀罗耶,耶罗荷……”结实而有光亮的歌声与舞蹈。

演出结束,她们一刻不歇地忙碌开来,摆桌凳,摆碗筷,摆饭菜,摆酒盏。从一个个竹篮里拿出装有饭菜的碗碟,她们亦是即将开始的侗乡特色“百家宴”的主角。

满场忙碌的身影中没有男人。他们隐匿在黑色对襟布衣中,面目模糊。

他和她们,经营着一条游船,那游船重复往返于三江汇流处,每天承载着一拨又一拨不同的游客。他和她们,还经营着一个供游客驻足休憩餐饮的岸上景点,那里有一棵巨大的榕树,每天目睹他们为一拨又一拨游客,表演芦笙和琵琶,表演大调、小调、大歌、小歌,表演“多耶”,表演打糍粑,表演侗族“高山流水”式敬酒……日复一日,树上已挂满祈愿的红绸带。

五个女人是主角,又是明显的从属者,由那个男人带领。在他的指挥下,她们表演一个又一个歌舞节目。这是一群原生态的歌舞者,没受过什么专业训练,她们脸上抹了粉擦了口红,谈不上多美,却自有其动人处,让人感觉不到经年表演的油腻与油滑。我格外留意年龄相对年轻、容貌也相对端正的她,她的歌舞姿态最为投入。

她们似乎任劳任怨地承担了从表演到服务的所有环节。表演之余,她和同伴们用力地挥动木杵,击打糯软黏稠的糍粑,与游客们分食。灶火、糯米饭和午间的菜肴,也由她们几个操持。她们脸上的笑容真实无饰,毫无勉强和表演的成分。

从他和她们身上,我蓦地看清了侗族男人与女人的日常模式。那是属于侗族特有的男女关系,维系着这一民族的日常吐纳、繁衍生息,也构成侗族独特的民族风情。

“呀罗耶,耶罗荷……呀罗耶,耶罗荷……”结实而有光亮的,歌唱与舞蹈。

她们登上三江“鸟巢”的大型舞台,以柔情而俏皮的腔调吟唱“无岩,无石,哥,坐到妹的霸腿上……”大型歌舞剧《坐妹》呈现的是她们的又一立面,娇憨,妩媚,柔情,大胆地爱恋,真挚地携手。她们与他们,平等而和谐地互动,行歌坐夜,歌吟欢舞,过结结实实的人生。

“呀罗耶,耶罗荷……呀罗耶,耶罗荷……”这吟唱,仿佛对侗族风情的有声注释,又是对侗乡女人的歌咏感叹,刻于记忆。

行走路上,遇见一些人,可能只是刹那的擦身而过,却也在记忆中擦出些微印痕,帮我们完成着关于人生百态的体悟,完成着对自身的探看、雕刻与圆满。

“凯里”不断闪回

“凯里”一晃而过,很多次,在路牌上、广告牌上、餐馆的招牌上和导游的解说词里……这两字地名,一度构成贵州对我的最大吸引。可在这趟旅途中,它始终飘逸在我们的路线边沿,难以抵达。

在毕赣的电影《路边野餐》中,凯里落实了我对贵州的所有虚蹈的想象。茫茫群山绵延,遮覆着青翠的草木,木船在翡翠般的流水上咿呀作声,一只黑狗跑过田埂,不慌不忙。片中唱给亡者的最后一首歌,以芦笙的音律在田野飘荡;唱给生者的最后一首歌《小茉莉》,回荡在色调老旧的街巷,人走远,背影消失在路的尽头……这部散发浓浓诗情与文艺气息的影片,颠覆了我对贵州的想象:偏远、荒莽、陈旧。诗情渗透在草木的翠色中,时光缓慢悠长而不乏温情。

片中弯曲流转的山路,屋旁哗哗奔泻的瀑布,室内闪跳不已的灯光,光线昏昧的隧道,忽起忽落的街道,交错的窄巷,镜头外的鲜血与死亡,不疾不徐的语调,隐忍的表情与情感,以及片尾车窗外以钟表图画的形式倒流的时光……它们被充填进一个冠名贵州的时空,让人恍惚以为这就是它的真实相貌、真实气息、真实质感。

原以为葱翠的草木下,是肥沃丰润的山的躯体。踏入贵州,却频频遇见仿佛被风雨闪电百般侵袭过的山体,它们以嶙峋的形态裸呈,山石上草木挣扎求生、竭力搏斗的痕迹比比皆是。

树茎如青筋暴突的手,抱持着一块皱石。粗粗细细交错盘结的根茎仿佛血管,每一根都在诉说着生长的热望。强劲的生命意志在两种物质——石与树的身上凸显,似乎谁也不肯屈服,就好像两个近身肉搏的对手都不肯松开对方,最终血肉交融一体,共生共存。

树身穿透石体而出,茎紧紧贴附在石上向上生长,顶部舒展开来,生发出片片绿叶。树的根隐没在石体内部,让人不禁想象,需有多么强健的根才能成全这样的破石生长,又得有多么刚健的生命力才能抗过石体的万般阻挠而重见阳光。树体穿透石体的时光不知有多漫长,在黑暗如深渊的时段,支撑一棵树的是什么,仅仅是单纯的生长之力?树有没有绝望而甘于放弃的一刻?在树熬过艰难时光的同时,石同样承受了被撕裂、穿凿的痛苦,最终两个生命达成新的平衡,而成为自然中一种奇异形态。

在垂直的石壁上,凌空斜逸出一枝仙人掌,带刺的叶片在空中妖娆蔓生,姿态独异。扎入石壁中的根,须得承受横向生长的力、向下的重力和植株的自重,才能让凌空的姿态这么恣肆。在那看不见的深处,石与仙人掌达成了怎样的默契,才能紧密而巧妙地结成一体。

藤蔓、蕨类植物倒悬在岩洞顶部,苔藓蔓生两侧的石壁,水幕不间断地倾泻而下,下泻途中碎裂成密集的水雾,落在观者的发上眉间,也溅落在每一下呼吸里。湿漉漉。我站在黄果树瀑布水帘后的岩洞中,耳膜被水声激荡,无休无止……

黄果树瀑布,这一绝美的奇观,经历漫长的演变形成史,地壳隆起沉落,河流溶蚀而渐成“裂点”,落水岩洞洞顶坍塌……在抵达眼前美景的漫长来路上,地壳和附着其上的山、石、水承受了断裂、侵蚀、震荡、坍塌带来的种种剧变,之中充满力与力的抗衡、对决,在漫长的较量中最终达成一种新的平衡,才有了这大自然中独一无二的形态。

突兀而起,峭拔挺立,在茫茫山峦之上。午后我们抵达梵净山,天始终阴沉,半山之上雾气四合,烈风凛冽吹面,云雾如厚厚的棉衣紧紧包裹住红云金顶,让人难见真容。

据说梵净山的初始可追溯到十四亿年前,古陆漂移,板块撞击,火山迸发,地壳运动,仿佛一次次生死轮回般的淬炼。隐没在云雾深处的红云金顶,终于在一张摄影作品中与我“晤面”:山峦与云雾构成蓝色如海的背景,红云双峰像一座孤岛兀立,金色的岩体上落满时光率性的笔触,砍磔,压覆,扭折,旋转,劈削……佩戴着满身伤痕,梵净山成了世间独一无二的山体,成了它自己。

银是苗女佩戴一身的光亮,亦是闪烁一生的光亮。在银的身上,苗人寄放了光明、平安、祖先的庇护种种美好的寓意。衣襟上闪亮的银片,颈项上闪亮的银圈,头顶上闪亮的银冠,裙裾上閃亮的银羽,举步间叮当脆响的音韵,赋予西江千户苗寨的苗女们纯净、明澈、亮丽之美。

在成为苗女最钟爱的饰物前,银必得经历烈火中的吹烧,铁毡上的锻打,经历拉伸筋骨的抽丝与塑形,经历水与时光擦洗,经历岁月的抛光,那一种光亮才拥有持久的纯净与耀目。

穿行贵州的一路上,“凯里”不断闪回。如银的光亮一闪,那是关于贵州记忆的银羽。

贵州,这片首次踏足的土地,终于从一部影片的文艺演绎中抽离出来,落于现实。却原来在青山翠水间,处处是生命力坚韧的求生,是沉默不屈的抗争,是血肉交融的搏斗,是艰难痛苦的生命磨合……才有这片山水的纯净与绚烂、古拙与独异。

责任编辑 贾飞

猜你喜欢

侗族时光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Chapter 2 Childhood time第2章 童年时光
永远向前的时光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与探索
休闲时光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漫时光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