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应坚持的五种思维
2020-08-06赵磊李昊彭程
赵磊 李昊 彭程
[摘 要] 黨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重要决定,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治理制度层面的优化和改革逐步走向成熟。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治理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和经验来看,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行政思维方式的与时俱进,即服务发展大局的战略思维、坚定发展信心的历史思维、抓住治理关键的辩证思维、提升治理效能的法治思维及增强忧患意识的底线思维。这必将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让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现代化治理效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努力具备并长期坚持的重要思维。
[关键词]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20)04—0010—07
Five Thoughts Supposed to Adher to in Perfecting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in the New Era
ZHAO Lei 1, LI Hao1 , PENG Cheng2
(1.Insitute of Inovation and Develapwent, Jilin University(Beijing),Beijing 130012,China;
2.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 102249,China)
Abstract: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made a thematic study on the party upholding and improving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made important decisions, marked the gradual maturity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 in optimizing and reforming the state governance system. According to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in our country's national governance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bility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advance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thinking mode of leading cadres at all levels. Five kinds of thinking, namely,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serv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the historical thinking of firm confidence in development,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grasping the key to governance, the thinking of improving governance efficiency by law and the bottom line thinking of enhancing the awareness of suffering,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promoting the system in all aspects to be more mature and more stereotyped, and better transforming China's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into the efficiency of national modern governance, It is an important thinking weapon that leading cadres at all levels should strive to possess and adhere to for a long time.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city;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spirit of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个举世公认的奇迹,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生动诠释了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显著优势。这些制度优势终究要依靠优越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能转化为服务人民大众、推动国家发展的治理效能。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内各级主体需要始终坚持正确思维导向,不断提升治理水平,久久为功,才能不断印证国家治理道路与方向的正确性,体现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发展要求。而思维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它能够反映客观的性质,能够反映客观的运动,并且由此产生科学的预见,而这种预见经过实践又能够转化成为事物。[1]836作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具体践行者,各级领导干部若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从全会精神中梳理出若干思维准则并切实运用,必将为治理效能的有机转化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 坚持战略思维,自觉服务发展大局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斷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大有希望。[2]9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表明党历来高度重视并且善于运用战略思维的,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都是如此。毛泽东同志曾经深刻论述:“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3]121这是对领导干部战略思维的生动诠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使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中,第一次有了清晰而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战略”一词在报告中共出现了42次,更加说明“战略”在各项工作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善于从政治的高度、全局的视野、长远的眼光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谋划部署,切实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预见性。
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选择什么样的时间节点,在什么样的条件背景下讨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充分展现了中央对国家发展现状的全面把握和精确分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举行前后,正值我国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决胜脱贫攻坚前夕,同时,我国综合国力世界第二的位置愈发稳固,经过多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也迈上了新的台阶。因此,在这个时候讨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党和国家着眼于“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完成后下一个目标实现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大局需要。由此可以看出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其往往不一定要贪大求全,而是要在最合适的时间、最合适的地点、最合适的条件下,讨论决定最重要的关键事项。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只有从政治上分析问题才能看清本质,只有从政治上解决问题才能抓住根本。把握和深刻认识“两个维护”与“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政治站位之基,其中“两个维护”是最根本、最紧要,也最具有决定意义。“四个意识”关键是“核心意识”,如果没有核心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就失去了准星。而“四个意识”的贯彻,最终要看是不是切实做到了“两个维护”。“四个自信”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最根本的是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之信赖和拥护。我们如果失去这种信赖和拥护,对思维决策产生顾虑,继而在行动上犹豫不决、半推半就,那就不可能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提高政治站位,勇于政治担当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中央一锤定音的权威,确保全党令行禁止,这是战略思维在全党贯彻的关键。比如,全党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明确以县处级以上为重点,并在教育活动结束后进一步要求常态化开展,正是出于对党员干部加强政治锻造的需要所做的考虑。
(二)强化大局观念,提升聚合能力
讲政治、顾大局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历来的原则,就是提倡顾全大局、互助互让。”[4]31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5]18无论是战胜“九八洪水”、“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还是2020年即将实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世界发展史上脱贫的壮举;无论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两弹一星”横空出世,还是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都充分说明只要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就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强化大局意识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坚持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提升聚合能力又要求切实强化协作意识、配合意识、沟通意识,不断提升看问题的高度、拓展想问题的深度、强化解决问题的力度,自觉把一切工作放到全国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中去研究、思考、落实。“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大局和全局应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将大局观自觉地与战略观同频共振,做到聚合协作统筹来,放眼全局谋大事。
(三)积极担当作为,提升工作质效
面对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面对国际局势波诡云谲中的新挑战;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面对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新要求,共产党员如能站得出来、冲得上去、主动担当尽责,以实际行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担当精神。习近平同志发出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6]3伟大号召,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实字当头,以干为先,切实把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每一环节做实做细做好。这需要我们有勇于担责的意识,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心思花在事业上,把精力投入工作中。这需要我们有激情干事的状态,对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对各级党委及政府部门工作的安排,要层层压实责任、步步接续推进,争分夺秒抓进度、只争朝夕重成效,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抓好落实。这需要我们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克服“少干少出事,不干不出事,宁可不干事也别出了事”的消极思想,敢于迎难而上,善于克难而进,积极主动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矛盾,到意见大、怨气多的地方去鼓舞干劲,到情况复杂、工作开展缓慢的地方去打开局面,在攻坚克难中提升能力、创造实绩、树立威信。总之,战略思维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各层级的干部队伍中应大力推动起来,并在干事、提效、升能的视阈中完美体现。
二 坚持历史思维,始终坚定发展信心
“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7]45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历史就是源流、就是命脉。马克思曾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8]106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历来就善于从整个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来把握国情,设立目标并研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多次向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发出学习历史的号召,强调要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特别是要了解和懂得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习近平同志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9]16只有学好党史国史,增强历史意识,掌握历史思维,弄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能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不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一直是学界热点,也产生过许多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但达成共识的是,无论外部原因如何重要,其看似庞大强劲的国家机器内部,运转机制和管理能力确实出现了很大问题。因此,只有冷静客观地把自身置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才能清醒地知道,应该学习什么,更应该避免什么。
(一)找准发展定位是首要
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在一些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多次强调“要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0]108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将是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的10年;将是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10年。世界形势风起云涌,中国在过去百余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了世界前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这是我们党从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做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这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中须臾都不能脱离的实际。
(二)保持战略定力是关键
多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华民族史、中共党史与新中国建设史、改革开放史,采用各种方式丑化、污蔑,歪曲事实,制造思想混乱,其根本目的就是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尤其需要保持战略定力。[11]3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12]106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的道路上肯定会存在艰难险阻,不能一遇到困难和问题就想走回头路。我们要克服心理上患得患失、行动上犹豫不决、战略上摇摆不定的问题,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主动担当作为,一个难题接一个难题破解、一个堡垒接一个堡垒攻克,为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
(三)善于开拓创新求突破
善于开拓创新,是打破思维惯性、破除工作定势、勇于突破创造的科学能力和工作方法。邓小平同志说过:“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得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13]32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开拓创新,立足新时代、寻找新思路、解决新矛盾、打开新局面、开创新境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前,国家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14]40改革这种根本性的制度创新能带动各方面创新,成为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创新思维,以新的理念方法、科技手段、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推动国家各级社会治理水平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 坚持辩证思维,善于抓住治理关键
诚如恩格斯所言,“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15]378辩证思维是共产党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的提升需要善于用发展、联系、全面的观点看待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危中见机、化危为机,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处处体现着辩证思维的思想方法。在论述改革时,他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时,他强调坚持“两点论”,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在阐述全面深化改革时,他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在阐述社会治理时,他指出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推进,必须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效能。
(一)辩证看待稳与进的关系,做到稳中求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直强调“稳中求进”总基调,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恰映射出了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体现了我党全面、宏观调控决策更加客观及工作思想方法更加成熟。把“稳中求进”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党中央冷静观察、缜密思考世界发展大势后作出的重要判断。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科学发展,中国一定能实现长期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16]92。“稳”是大局、是主调、是保障、是前提。“进”是方向、是目的、是动力、是手段。之所以在经济发展中强调稳中求进,是因为以往经济发展过于强调追求速度,而忽略了质量、结构,造成经济增长效益不高与发展的质与量不统一。没有稳定和谐的环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能在曲折中徘徊,甚至倒退。经济发展离不开稳,但在国家治理视阈中更要避免原地踏步“守摊子”、消极应付“等位子”、无所作为“熬日子”。一方面,如果单纯为了稳而稳,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就缩手,就会使问题积重难返;另一方面,如果忽视了“稳”,一味地冒进、急于求成,就会欲速则不达,甚至有碍改革发展大局。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发展、没有“进”,长期的“稳”就无法保持。所以说,离开稳来谈进是“空中楼阁”,抛开进来讲稳是“缘木求鱼”,只有不断夯实稳的基础、积累进的因素,才能实现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体系中稳中有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二)辩证看待经济下行和发展速度的关系,确保合理为先
自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以来,中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但这并不是中国所独自面临的问题。世界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摆脱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全球经济增长依然疲软,国际权威评估机构也在调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2015年至2018年,我国经济增速保持在世界整体增速水平近2倍。2019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第一,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我国经济韧性强、动力足、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我们要科学分析、辩证看待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困难、新问题、新挑战,深入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字方针”,落实“六稳”工作要求,充分估计当前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深耕“问题”领域并积极调整应对措施,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以实现经济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
(三)辩证看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权责明晰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探索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党的十八大发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时代最强音。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量变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并且在14条基本方略中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的“和”字改成了逗号,现在的准确表述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个逗号改动虽小,但意义深远,进一步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决心和立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在政府,而转变发展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则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键环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17]150 对于经济市场的治理应充分放权于市场,厘清并明晰政府与市场的权责,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把工作重点转向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提升治理效能。
四 坚持法治思维,不断提升治理效能
马克思认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18]32也就是說,法律以经济为基础,经济对法律具有根本的决定性,决定着法律的产生、内容和演变;而法治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治理方式。坚持法治思维,就是要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高度,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立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马克思也指出,法律应当成为各民族之间至高无上的准则。[19]274
(一)增强宪法意识,坚持依宪行政
宪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息息相关,是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依法治国的根本前提、基本依据、根本保障,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早在2014年首个“国家宪法日”,习近平同志就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切实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更好发挥宪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大作用。[20]922018年全国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此举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宪法修正案》还完善了国家主席任职期限方面的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有利于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21]4在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宪法信仰,深刻认识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和统领作用,从思想上充分认识、高度认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国家治理中,我们应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让宪法和法治精神渗透到灵魂深处,确保各项事业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二)推进依法行政,提升政府效能
依法行政是国家治理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22]8特别是当前正值改革攻坚期、经济调整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我们要自觉把法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以法律为准绳;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五 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增强忧患意识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23]68底线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事情就会发生质变。坚持底线思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认识把握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恩格斯曾深刻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24]139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世界格局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周边环境复杂敏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沉渣泛起,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只有始终坚持底线思维,保持高度警惕,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才能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牢牢守住防范重大政治风险的底线
强化忧患意识、风险意识,首要就是切实防范重大政治风险,这是确保党的政权稳定,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政治前提。切实防范重大政治风险,必须抓住几个重要环节: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二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三是必须强化理论武装,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四是必须锻炼干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五是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革新的能力,夯实政治根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永葆政治本色,不断提高政治能力,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
(二)牢牢守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底线
经济转型期往往是社会矛盾突发期,也是人民群众诉求比较集中的时期,社会热点问题易发、多发、频发。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现如今的自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情绪化、触点多、燃点低等特点,防控难度大,处置不当就容易出现叠加、联动、放大效应,可能引发社会领域重大风险。我们要聚焦最现实、最直接、最具体的民生问题,把维护群众利益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重视并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问题,而提高就业率与就业水平就是首要应妥善解决的;解决好教育医疗等社会关注度高的问题,促进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扩大优质资源供给,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解决好安全生产问题,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聚焦重点行业与企业,精准排查隐患,精准整治问题,精准防范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常态化展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解决好社会治安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持续深入地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爭,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涉黑涉恶案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三)牢牢守住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底线
“世界上一切腐败的事物之所以腐败,无不有其好理由。”[25]249清正廉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价值取向,是党员干部的原则底线。党员干部的纪律约束要更严,自我要求要更高。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不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官,不做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不做以权谋私、蜕化变质的贪官。这既是对党员干部干净担当、勤政廉政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检验。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权力观,自觉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情与法、亲与清、俭与奢、苦与乐、得与失的关系,作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表率;要时刻以党章和廉洁自律准则从严要求自己,不搞特权,把住关键,守好小节,作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表率;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从严管理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自觉作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表率,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参考文献]
[1]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 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3] 吴江雄.毛泽东预言[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0.
[4]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 邓小平.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 (1982年10月14日)[M]∥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中央文献研究室.不忘初心,继续前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 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董振华.治国理政思想方法十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 李海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1]谢文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路径初探[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13-116.
[12]习近平.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3]龚育之.党史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4]习近平.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5]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6]国家经济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馬克思,恩格斯.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2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
[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5]黑格尔.逻辑学[M]∥哲学全书.柏林:德国柏林出版社,1840.
[收稿日期] 2020-02-10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与新疆社会发展(16ZDA152)
[作者简介] 赵 磊(1977—),男,山西阳泉人,吉林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北京)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关系和 “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关系、文化软实力、“一带一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