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勒乡村题材作品中“农民形象”图像学分析

2020-08-06毛泽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图像学米勒

毛泽文

摘 要:当“黑暗”的中世纪过去,文艺复兴开始时,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人类自身身上。人们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世俗化等一系列新的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底层劳动人民中“农民形象”非常具有代表性。提到农民,大多数人肯定第一反应就是农民在地里耕种的样子,所以让·弗朗索瓦·米勒在自己的创作中描绘了大量的农民在地里耕种的形象。文章通过利用图像学的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阐释三个方面分析米勒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以及画面,深度剖析米勒执着乡村题材绘画的缘由,借此将人们的目光拉回乡村题材绘画上。

关键词:图像学;乡村题材绘画;米勒

一、让·弗朗索瓦·米勒在现实主义影响下

创作的“农民形象”

让·弗朗索瓦·米勒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回归自然本身,将所有的情感倾注于初始的那份平和与客观。他并没有对现实社会做一个直接的批判,而是更多地将乡村景色以及乡村农民的生活记录在自己的创作中。米勒对农民生活以及乡村光景的描述是现实客观的,真实生动地展现出了农民劳动生活的场景以及乡村大自然的美。另外,他的绘画大多具有主题性,虽然他一直强调自己并不是一位社会主义者,但社会的大环境也潜移默化影响着米勒。对乡村题材主题的表现,强调了米勒作品中透露着对乡村、农民不一样的内在情感。米勒曾经说过:“我只是个农民,农民中的农民。”米勒有大量的作品都描绘了农民在辛苦劳作的场景,这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画面的中心内容“农民形象”。他通过对“农民形象”的描绘来表达对他们的赞扬,表达自己心中那浓厚的敬意。在米勒看来,农民辛苦劳作无疑是伟大的,崇高的。

在米勒众多的画作中,《拾穗者》无疑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三位农妇结实而宽厚的身躯背向大地,既像是在对大地给予人们生存粮食虔诚的答谢,又像是在祭奠早已与大地融为一体的先祖。金秋时节,在一片金黄色的麦田中,有三位农妇正在弯着腰拾起地上遗留的麦穗。三位农妇的姿势各异,动作也不同。戴着蓝色头巾的农妇放在背后的手上只拿了一小部分的麦穗,另一只手正在迅速從地上拾起麦穗。她就像刚刚忙完其他的农活然后迅速到麦田里帮忙拾穗。在中间戴红色头巾的农妇除了手中拿着一把麦穗以外,围裙的口袋中也装满了不久前拾起的麦穗,能看得出她已经在麦田中忙活好一会了,有了不少的收获。离我们最近的那位农妇,半弯着腰,手里拿着一束麦穗,好像长时间的弯腰让她有点疲惫,她需要站起来缓一缓,让自己休息一下,但她不敢松懈,眼神一直在仔细巡视刚刚拾过的麦田,生怕漏掉了一个麦穗。米勒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把农妇区分开来,这些颜色的使用使得画面生动,色彩更加丰富,也与秋天的环境非常契合,丝毫没有违和的感觉。整个画面中,米勒并没有仔细去刻画农妇的面部长相和神态表情,而是十分客观与现实地描绘了自然的环境和人物劳作的动作,重在体会当时的意境。人物形象生动真实,但是技法又不复杂,简洁明了,这都凝聚了米勒对于“农民形象”的理解。整个创作的构图也是采用了非常经典的黄金分割的方法。为了使画面协调一致,米勒精心设计了创作的构图,让三位农妇都处在黄金分割点上。远景的草垛、马车、农民在近处的三位农妇面前显得格外的小,按照远近比例分析,远近的人与近处的农妇应该隔得很远,但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就算是距离很远,米勒也将远近的人与景描绘得很清晰,米勒特意将前、后景的比例关系拉开,来凸显画面的主题思想。

《播种者》是米勒根据真实的农民日常生活而创作的一幅作品。黎明时分,一片刚刚被犁过的田地,貌似这片田地是在背光的一面,所以大地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发出金色的光芒,而是展现出不被人们注意的一面,是黯淡的、静谧的,画面上天边染上玫瑰色,大地还沉浸在一片灰暗中,远处隐约可见犁地的农夫,灰暗的田地与远处被太阳照耀到的牛与犁地人还有土地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画面主要突出的就是正在播种的农夫,农夫身穿红衣蓝裤、脚穿着大木靴,腰挂种子袋,踏着豪迈的步伐,伸出有力的右手在田地中播撒种子。他用欧洲的耕种方法,这样撒种子以后,就要让马曳犁把土埋上。构图上人物占据了整个画面,犹如汉字中的“大”字,使得整个画面有呼之欲出的感觉。在人物的刻画上,米勒使用了简洁的手法来处理人物结构关系,农夫昂首阔步的巨大身形,让画面更加动感。米勒没有刻意将农夫的面部表情与神态刻画出来,而是将农夫的表情与面貌都隐藏在帽子与帽子下的阴影中,这使得人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艺术家创作的整个画面的氛围中,重写“意”。

二、“农民形象”的图像志分析

米勒每天都在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天都与农民兄弟一起劳动、交谈,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据美术史学家推测,《拾穗者》中的三位农妇,分别是以米勒的祖母、母亲、姐姐为原型。我们从画面人物的状态可以分辨出最右边的农妇应该原型是祖母,因为我们能很明显发现她相比于其他两位农妇体态偏胖,从侧面观察到面容也是有了些许的皱纹,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的缘故,她半弯着腰,看起来像在休息,动作也略显笨重。中间带着红色头巾的农妇,带着袖套,而且身下的口袋已经装满了从地上拾起来的麦穗,一看就知道是家里最常做家务的母亲的角色。戴着蓝色头巾的农妇是一位年轻的女士,她体态娇小苗条,拾起麦穗的动作也十分迅速。虽然面部没有被仔细刻画,但是我们依旧能够从形态、身形方面判断她们的年纪。拾麦穗是当时法国非常常见的一种农耕方式,麦田的主人允许在收获的季节一些儿童或者妇女进入到田地中拾取麦穗,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这不仅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贫穷与艰苦,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人对农民也是持有同情态度的。

米勒并没有随大流为讨好新兴资本而使用上层人民作为画面的主人公,而是选用了看起来非常普通的农民角色。在米勒眼中,那些脚踏实地努力生活的“农民形象”本身就是美的表现,米勒把最能反映人物内心本质的一刻定格下来,拾穗虽然是很常见的动作,却在画面中得到了升华。她们没有抱怨,没有怨天尤人,只有虔诚地拾捡麦穗,这样无声的动作好似呐喊,震撼着统治阶级。富饶的乡村景象与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农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真实地反映出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深刻揭示了背后的阶级矛盾。

在《播种者》中,从被描绘人物的身形和穿着打扮中我们可以判断出,米勒就是以普通农夫为原型进行创作的。米勒常常会和农民兄弟们一起在田地里劳作,农夫挥动着手臂,将袋子中的种子播种到刚刚犁好的田地里。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资本家与大地主为了节约成本,并没有采用大型机器播种,而是运用传统的人力播种,继续剥削着底层人民的劳动力。米勒的创作深刻揭示了背后的阶级矛盾。农民画在19世纪产生并表现出深刻的阶级矛盾,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三、“农民形象”的图像学解释

任何一件艺术品都不能离开外在的条件去欣赏与分析,这其中外在条件包括艺术家个人的成长环境、社会环境等等。想要真正了解米勒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就必须深入到米勒的个人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米勒一共有八位兄弟姐妹,而他的父亲本身是一位农场主。从小米勒的母亲就一边做农活,一边带着他玩耍。从那一刻开始,人们在田里或者谷仓劳作的形象就深深刻在米勒的脑海中。米勒从小热爱文学,对田园诗与《圣经》十分感兴趣,田园诗中对于乡村景色与生活的描绘也在米勒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些童年的生活经历为米勒今后的艺术风格与方向奠定了基础。米勒在巴黎的日子并不如意,他进入了巴黎美术学校学习绘画,但是他很快意识到在学校学习到的只是为了适应上层社会口味的“客厅艺术”,与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于是他开始研究米开朗基罗、普桑等诸位艺术大师的创作,并且更加确定了自己想要追求的艺术方向。米勒离开巴黎到巴比松后被这里的风土人情、乡村风格所吸引,从此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乡村题材绘画并重点在画面中描绘“农民形象”。他的创作以乡村风俗人情、田园风格为主。我们可以发现米勒的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虔诚信仰。因为小时候的米勒就对《圣经》非常熟悉,甚至能倒背如流,再加上米勒的家人们都是虔诚的教徒,特别是他的祖母,对米勒形成虔诚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此环境下,米勒最终选择了以自己信仰为内核的乡村题材绘画。

除了米勒自身的成长条件与环境会影响其创作,很大一部分原因也与社会环境有关。乡村题材绘画能在19世纪迅速发展至繁荣,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19世纪之前,艺术多为宗教、统治阶级服务,但至19世纪以来,艺术更多的是展现社会面貌。1830年的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贵族为利益核心的七月王朝。在七月王朝的统治下,法国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社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底层的劳动人民不断地被资产阶级剥削与压迫,社会问题与对资本主义不满的情绪越来越严重,艺术家不再把取悦新兴资产阶级为主要创作目的,开始把眼光转向底层人民的生活,强调展现出真实的社会面貌。米勒在定居巴比松之后,经常与农民接触,深刻体会到农民生活的艰辛。他们一边辛勤劳作一边受着地主阶级的剥削,生活苦不堪言,但是农民们没有放弃生活,而是依旧在辛勤劳动。这给米勒很大的触动。虽然米勒一直强调自己不是一位社会主义者,但社会环境对米勒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来米勒的创作只是为了凸显田园风景秀丽、农民努力劳作之美,米勒在以现实主义手法表达最真实的乡村环境与最真实的農民耕作状态,却无意间揭露了阶级社会的本质。

四、结语

笔者利用图像学分析法解析米勒作品中的“农民形象”,通过“农民形象”以及作品在构图、色彩以及情感上的特点,深度分析米勒执着乡村题材绘画的缘由。米勒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农民们最真实的样子,绘制出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场景,向人们传达出对乡村的喜爱之情,他用这样的方法把人们的目光拉回乡村题材绘画上。反观当下,乡村题材绘画缺乏,让我们重新重视乡村题材绘画,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乡村题材依然拥有着它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盛葳.历史的错位:让-弗朗索瓦·米勒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2]葛洪刚.巨匠素描大系:米勒[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2.

[3]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4]埃勒卡尔.凡·高:一个孤独的天才[M].范立新,平野,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5]梵高.亲爱的提奥:梵高对生活、艺术及未来的言说[M].平野,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图像学米勒
七月恒星
温暖的邂逅
温暖的邂逅
对一本书的尊重
音乐图像学在中国的发展
贡布里希对图像学的修正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图像学视阈下的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
城镇景观建设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
为什么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