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设问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2020-08-06冯国虎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设问提高效率兴趣

冯国虎

摘 要:课堂设问是日常教学中使用频率极高的教学手段,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课堂设问环节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实践中针对学生的学力水平、课型类别、学生的兴趣点、教学所处的教学环节所采取的不同的设问方法,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设问;提高效率;兴趣

问题的背景:

课堂设问作为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是我们启迪学生思维,调动课堂气氛,及时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工具。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课堂设问存在不少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急于求成,自问自答:一个问题抛出以后,学生还没有看清题目,为了能多做几道题目,多灌输一些知识,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展示给学生,急于公布答案,以为这样可以提高课堂密度,拓宽学生视野,殊不知,欲速则不达,学生上课不理解不消化,就不能吸收,也不能应用。

2.设问空泛,无针对性,学生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毫无启发作用,等于白问,还浪费时间。

3.设问难度不当,毫无梯度,衔接不畅。设问太简单,学生异口同声,声势浩大,气氛热烈,于解决问题、启迪思路毫无作用;设问太难,无人响应,增加思维负担,浪费课堂时间。

4.变相惩戒,见某学生正在开小差,冷不丁给他一个问题,看他如何出洋相,学生战战兢兢,老师洋洋自得,长此以往必遭学生反感,进而厌恶上数学课,严重违背教学初衷。

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1.设问要有启发性:设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设问的提出伊始,就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他们会在哪几个环节卡住,针对这几个环节精心设计问题,帮他们做好铺垫,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经常说教师应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何谓主导,也就是引领方向的意思。

2.设问要有层次:对于一个比较难或比较新的问题,学生一下子无法入手,没有思路,或者,不能融会贯通,无法与已学知识相联系,这时,教师就需要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逐渐深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的逻辑美。

3.设问要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不是直接套用他人知识技能的过程,即使是采用完全一致的做法,在使用者头脑中的构建方式与顺序也是不一致的。因此,无论教师的设问如何有启发性、层次性,提供的方法如何合理完美,都需要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将其重新分解、吸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因此,教师在设问后必须有耐心让学生思考。

4.设问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课堂教学是一个变化与互动过程,即使再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可能用不到,学生在意想不到的环节出现了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从课堂实际出发,及时剖析问题的原因,做出调整,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能抱着教案不放。

5.设问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会不同,对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提问,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刻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具体实践运用:

在实践中,如何设计设问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情况:

一、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设问

同为初中生,普通公办中学与优质民办中学的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上相差很多;同一所学校,快班与慢班有差距;即使是同一个班级,学生在数学上的能力也分为几个层次。因此,要认真分析所教的对象目前所处的水平,制定相应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起跳点,摘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串葡萄,每个人都有所收获,实现教育要面向全体的目标。以韦达定理为例,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对学力水平较弱的班级,我设计了如下设问:

1.请同学们求出下列方程的根,试找出這些根与方程的系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①x2+3x+2=0   ②x2+x-6=0   ③x2-5x+4=0

2.你在上题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是否也对如下方程适用:

④x3-x-1=0   ⑤2x2+3x-5=0  ⑥3x2-11x+6=0

3.上述结论对任何方程都适用吗?若ax2+bx+c=0(a≠0)的两根为x1,x2,请问x1,x2与a,b,c有什么联系?

4.你能解释方程两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产生的原因吗?

对学力水平高的班级,我设计了如下设问:

1.请同学们求出下列方程的根,试找出这些根与方程的系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①x2+3x+2=0   ②x2+x-6=0 ③x2-5x+4=0

④x2-x-1=0 ⑤2x2+3x-5=0   ⑥3x2-11x+6=0

2.若ax2+bx+c=0(a≠0)的两根为x1,x2,请问x1,x2与a,b,c有什么联系?你得到的公式是否对任何一元二次方程都适用?它有前提条件吗?

3.请证明你得到的公式。

4.若ax2+bx+c=0(a≠0)的两根为3,4,请问a,b,c分别等于多少?

在上课时,让每个班级中基础较差同学回答前面2个小题,让程度好的同学回答后面2个小题,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让不同层次的同学有了暴露其思维过程的机会,对学生而言,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关注,对老师而言,可以全面地了解教学效果。

二、根据不同的课型设问

一堂数学课,有的是新课,有的是复习课,新课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为主,复习课以巩固已学知识技能,拓宽视野,实现升华为目的。目的不一样,设问也会有明显的区别。

以“二次函数的应用”中涉及的二次函数、方程与不等式的关系这个知识点为例,如果是新课,则设问可以如下设计:

1.請问:y=2x-3,2x-3=0,2x-3>0这三者分别属于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一个章节?

2.你能利用y=2x-3的图像来直接得出2x-3=0,2x-3>0的解或取值范围吗?

3.通过上面的例子你觉得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之间存在有什么相互关系?

4.观察y=x2+2x-3,x2+2x-3=0,x2+2x-3>0,你觉得在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之间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关系?

5.请你利用你从前面的例子中得到的启发,结合y=x2+2x-3的图像,直接得出x2+2x-3>0的取值范围?

如果是期末复习课,则设问可设计如下:

1.二次函数y=x2+2x-3,当y=0时,二次函数转化成了什么?指出抛物线与y轴交点?

2.你能利用上一题的结论并结合二次函数图像,直接得出y>0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吗?

3.你能用类似的方法求出y>5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吗?

4.改成y>x-1呢?

5.你能从上面的例子总结出解题一般步骤和体现出来的思想方法吗?

三、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设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实现课堂气氛的调节。中学生通常早上有四节课甚至五节课,下午有三到四节课,课堂节奏快,学业负担沉重。各科老师,特别是主课老师,对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挖掘,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理解成对学生精力的消耗。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日复一日,往往会产生倦怠,课堂学习无精打采。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眼神跟随、手部动作等。教师在构想设问时,如能结合教学内容,因势利导,设计一些富有生活气息或者幽默感的场景,让同学们开怀一笑,触发学生的兴趣点、契合他们的日常关注点,振奋他们的精神,何乐而不为呢?

以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的“黄金分割”为例:

我设置了如下场景:先让一位个子高、相貌帅的男生走到讲台上做一个慢动作的转身,以抓住学生的眼球,然后让该同学昂首阔步以高调的姿态从教室前面到后面来回走一遍。紧跟着,我也以同样的姿势模仿前面的学生走一遍,然后,问学生谁的形体比较好看。由于我本人身高不到一米七,且下肢粗短,引得全班大笑不已。学生的注意力算是抓住了。

我马上用PPT上展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

1.为什么我们两人的身材视觉效果差距这么大?

2.背后有什么数学的元素在起作用吗?

3.如果有,这个数据和我们前面学的比例有关系吗?

4.你觉得怎样的比例是符合多数人的审美的?

5.如果上半身的长度比下半身的长度等于下半身的长度比全身的长度,你能算出这个比例吗?

同学们就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引入了对黄金分割比的研究当中,对黄金分割在生活实践的应用、黄金比的推导原理和过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根据教学所处的环节设问

通常,一节数学课的教学分为:(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2)导入新课,学习新知识新技能;(3)利用新知,解决问题;(4)巩固小结,综合拓展等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学生对知识模块的理解不一样,因此,在设问时,要紧紧跟随学生思维的发展,不断地提出相应的问题,刺激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高迈进。

以“绝对值”为例:

在新课学习的起始阶段,我设计如下问题:

①根据绝对值的定义,|3|表示什么?|-5|呢?②|x|表示什么?③若|x|=8,它的几何意义是什么?这样的x有几个?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在新课学习的后半段,学生掌握了绝对值的概念以后,我利用教科书的练习做进一步的拓展:①在数轴上,到3的距离等于2的数有哪些?②根据定义,|x|表示x在数轴上表示的点到原点0的距离,即|x-0|,那么如何用绝对值来表示x到3的距离?③|x-5|在数轴上表示什么?④你能根据前面总结的规律,直接回答

|x-5|=1的x的值吗?

实践效果分析:

学期初,我曾做过一个无记名问卷民意调查,内容如下:

调查结果汇总如下:两个班级,共84人(个别问题回答有重复、遗漏和各种符号)

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我在备课时,十分注意利用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思维,设计梯度,降低难度。一个学期结束后,我又做了一次无记名民意调查,内容如下:反馈信息大致如下:

从两张表格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经过一个学期的设问教学实践,学生在情感、意志、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起色,学生在心理上已经认同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方法的探索,我觉得已取得初步的胜利,接下去就是继续巩固优点,修正缺点,真正让我们的教案变成学案,让学生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朝着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许彬.由教学功能探习题课选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8(23).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设问提高效率兴趣
瞄准目标,精细练习,提高效率
瞄准目标,精细复习,提高效率
剖析错因 提高效率
提高效率
历史课堂的双翼:设问和史料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本细读
“支架式”设问,点燃思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