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能学习与生物核心素养的结合

2020-08-06蒋拾贝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摘 要:初中教育要为高中提供储备人才,教师围绕生物学核心素养来改进教学方法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保证。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七下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为例,围绕核心素养制订教学目标,从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自能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自能学习;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把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定义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初中教育要为高中储备人才,教师围绕生物学核心素养来改进教学方法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保证。教师想要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前提是需要深刻理解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提高教师素质才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本文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七下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为例,谈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围绕核心素养设计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能学习的能力。

一、核心素养制定目标

学生都有过流血、抽血的经历,对血液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知道人的血液是红色的,血液取出来之后短时间内便会凝固,血液与健康有关,体检需要验血等。但学生并不清楚血液含有哪些组成成分,这些成分的功能以及血液和生命活动的关系,更不了解造血干细胞的研究对人类健康的意义。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而三维教学目标早已不符合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作者通过仔细分析教材和学情,深刻领会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围绕核心素养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通过对血液的成分和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血液观。目标的确定体现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用于指导探究生命活动的规律,应用于实际问题[1]。

2.理性思维: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等资料,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目标的确定体现理性思维方式,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和概括、推理、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述生命现象及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3.科学探究:分组实验,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临时涂片,尝试识别三种血细胞,分组讨论,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目标的确定体现科学探究能力,提升观察、实验操作以及结果的交流和讨论等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4.社会责任: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程,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目标的确定体现社会责任,教师要重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教学设计简要如下:课前自能预习、自能质疑及问卷调查—震撼视频引入新课—观察分层血液,初步了解血液成分—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人血临时涂片,观察归纳血细胞的种类、结构及区别方法—分析血液疾病资料,理解血细胞的功能,通过知识运用巩固知识,关注造血干细胞,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二、生命观念贯穿始终

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基本生命观念之一,一直体现在生物学科教学之中。如何突破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如何在学生脑海中刻下生命观念的印记是生物教学设计的重要目标。下面以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为例。

学生课前自能预习教材,已知红细胞的特点是:红色的,数量最多,两面凹的圆盘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事实上红细胞是不是真的这样?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首先学生通过显微镜间接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和临时涂片,眼见为实红细胞的特点。然后教师通过展示学生课前自能提问,激发学生质疑,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思考:为什么红细胞是红的?为什么红细胞是两面凹的圆盘状?成熟的红细胞为什么要把细胞核排出去?引导学生思考,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两面凹是因为没有细胞核,将细胞核排出是为了运输更多的氧气。在分析血液疾病资料时,设计镰刀型贫血患者的例子,红细胞不再是圆盘状,而是镰刀型时,红细胞结构发生改变,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得出结论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三、理性思维分析问题

我们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是希望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探讨阐述生命现象及规律,分析实际问题。因此在本节血液知识点呈现之后,作者加了一个学以致用的环节,通过分析血常规化验单、镰刀型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图片和紫癜患者的资料,初步诊断血液疾病,并分析症状出现的原因。学生通过这三段资料的讨论分析,进一步强化了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课堂上学生生成了新的认识,同样是贫血,但补铁只能治疗缺铁性贫血,对镰刀型贫血患者没有用。学生总结出要对症下药,找到生病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治疗。这就是我们希望学生拥有科学理性的思维,不再局限于知识点,而是解决实际问题。

四、科学探究小组合作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理应重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合作能力得到加强,创新能力得到激发。

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选取实验材料及材料的处理很重要,而这一点往往是我们平时教学时所忽略的。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在这里,所以我们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小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老师没有人血,你觉得可以用什么动物的血液替代?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血液不凝固?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血液快速分层?虽然课堂上我们只给学生展示了抗凝剂让血液不凝固、离心机让血液分层,可是学生在思考时已经不知不觉发散思维,学生提出的其他方法可不可行?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课外去尝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一直延伸到课外。

当然本节血液的教学设计,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依然是重点。从直接观察分层的血液,到使用显微镜间接观察血细胞,学生观察能力与显微镜操作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人血临时涂片的制作虽然只是部分学生课前制作,但全班学生通过观看实验视频,对涂片的制作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小组合作的魅力无论是在观察分层血液,还是观察血细胞,还是讨论血液疾病资料,都得到体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结果的分析讨论能力大大提升。

五、社会责任造福人类

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和关爱生命等相关知识,这就是社会责任的体现。设计教学时,从造血干细胞引出白血病,从治疗白血病的骨髓移植配型难过渡到殷勤伟教授研究人工造血干细胞,有望替代骨髓移植,治愈成功率更高。这些医学新技术给学生很大感觸,原来我们学习的血液知识用处很多,对人类帮助很大。此时再把课前关于血液疾病的调查问卷结果呈现,其中关于你愿意为白血病患者提供什么帮助?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选择捐款,除了捐款,你还可以做什么来帮助白血病人?学生从做义工、宣传白血病知识等方面回答,情感上得到提升。课堂结束时,学生正能量满满,对未来充满期待,很希望自己能用所学帮助他人,造福人类。

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与要求,这样讲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单纯的获取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以知识为载体,使学生的情感、精神、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升[2]。素质教育发展至今,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为什么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什么依然不够强?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自能学习教育的目标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更强。也只有改变教学理念,才能突破教育改革的瓶颈。

参考文献:

[1]张祥.例谈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的理解与培育[J].中学生物学,2017(12):57-58.

[2]周晓强.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体验[J].中学生物学,2016(11):41-42,53.

作者简介:蒋拾贝(1989—),女,学历:硕士,职称:中级,就职于长沙市岳麓区博才培圣学校。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