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单元整合、主题牵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

2020-08-06何燕冰谭铭冲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中学语文深度学习

何燕冰 谭铭冲

摘 要:根据广州市南沙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要求,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积极采用主题式单元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在这一背景下,从简单阐明主题式单元教学与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入手,结合具体教学实例以及广州市南沙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主题式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着重围绕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单元整合、主题牵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关键词:主题式单元教学;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深度学习

笔者在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主题式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时,结合相关教学实践证明“单元整合、主题牵引”的主题式单元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帮助中学生实现诗歌鉴赏的深度学习,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等均具有积极效用。因此本研究在为该课题研究提供相关理论参考的同时,也能够为优化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深度学习给予一定的实践指导。

一、主题式单元教学与深度学习的简要概述

(一)单元整合主题牵引

主题式单元教学实际上指的就是“单元整合、主题牵引”的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主张对各项分散的优势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要求教师应当重视教学资源的生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单元整合、主题牵引”的主题式单元教学需要教师主动立足学生实际,要求教师在重视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内容的同时,也需要根据现有语文教材中的主题单元,有机整合教材选文以及其他板块内容,同时注重将课内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参考语文课程实施水平目标对单元教学主题进行统一明确,并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其中的主题。

(二)中学语文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与浅层学习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围绕具体教学内容展开深入思考与自主探究,从而有效完成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在深入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能够对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形成深入认知,由此形成较高的核心素养。在内容与方法上,深度学习分别强调知识整合、意义连接以及触类旁通。而在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利用“单元整合、主题牵引”的主题式单元教学模式,建设“深度学习”课堂,教师需要在原有主题下,对教材文本进行优化整合。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对所学语文知识的内化吸收与创新应用。

二、中学语文教材文本整合与主题单元解析

根据广州市南沙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主题式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可知当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编排诗歌文本中有逻辑可循,从整体角度看诗歌文本编排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但由于教学要求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材中编排的诗歌文本又具有明显的分散性。因此需要教师切实结合诗歌鉴赏教学目标,根据具体诗歌文本主题,对分散的各项教学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与集中梳理,准确把握教材文本各个关键要素,包括诗歌文本题材与意象、主题与审美特点等。笔者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主题式单元学习活动设计與实施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中也明确指出,教师想要采用“单元整合、主题牵引”的单元式教学模式,构建中学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首先需要有效整合现有教材文本,明确单元内外文本间的关联性、深入了解单元间的内在关联,熟知教材编者编排诗歌单元的想法和意图。在各教学主题下,以多种方式相互组合的指导思想、线索脉络进行深入探究。为此,教师首先可以按照诗歌的年代或意象、情感等对教材文本进行整合重组。例如笔者通过设置“思乡”的主题,将教材当中的《乡愁》《黄鹤楼》《渡荆门送别》等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对其中表现景物意象的具体特征、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手法等进行深入分析。

其次,笔者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诗歌鉴赏教学目的,按照教学大纲的指导要求设置了“亲情挚爱”的主题,集中整合了教材中的《金色花》《荷叶·母亲》《赠从弟》等诗歌文本。如散文诗《金色花》所描述的与母亲之间难分难舍的真情实感充分体现了母爱的主题。而诗歌语言和描绘意象的天真烂漫、童真童趣以及从儿童视角出发所展现的质朴情感,也集中展现了“亲情挚爱”主题中的人性和童真。同样在散文诗《荷叶·母亲》当中,对母亲细心呵护、关爱自己的事情进行描写,从女儿的角度表达对母亲的赞美、感激之情,也与“亲情挚爱”这一主题紧密相扣。通过将此类诗歌进行有效整合,集中在“亲情挚爱”单元主题中,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完成诗歌鉴赏,深入体会亲情,同时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在学习各首以亲情为主题的诗歌中学会珍惜至爱亲情。

三、基于“单元整合、主题牵引”的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构建策略

(一)从初步感知到深入领悟到鉴赏品味

在以往的中学诗歌鉴赏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语文成绩,往往会要求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完全遵循相关标准答案。并且在教学时也多以帮助学生明确诗歌内容,明确其中实词意思、了解诗歌基本思想情感等为主,因此学生只能掌握基础的诗歌知识内容,形成浅层审美。而根据广州市南沙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主题式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教师在当下的中学诗歌鉴赏教学中,应当积极采用“单元整合、主题牵引”的单元式主题教学模式,构建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帮助其顺利完成所学诗歌内容的内化吸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于此,本文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在主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以往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向深入领悟与鉴赏品味逐步深化。

例如笔者围绕“嗟叹”主题,集中整合《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春望》等诗歌文本。在教学中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自行组成各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开展诗歌朗诵的同时,对诗歌中表现慨叹的用词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细细品味诗句内容,深入领会和体验其中的思想情感,学习语言鉴赏。如在开展《江南逢李龟年》的诗歌鉴赏教学时,学生通过在组内朗诵古诗并积极与组员进行讨论,基本可以对作品中眷怀盛世、嗟叹国事凋零、人们生活凄苦、颠沛流离的思想情感形成初步感知。此时笔者紧贴单元主题,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词句,在对诗歌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进行深入分析与领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为何作者用“闻歌”“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逢君”等原本带有喜悦、积极色彩的词汇、意象表现嗟叹之感,能否直接换成基调凄凉、悲情的词句?效果又会如何?在笔者的逐步深入引导下,学生通过比较鉴赏和反复品读、体悟的方式,能够对“以乐景写哀情”的情感表现手法形成深入认知,透过平淡朴实的诗歌语言了解其悲凉的核心基调,准确把握诗歌强大的艺术概括力,体验诗歌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极高艺术境界。

(二)引发学生心理共鸣引导学生再创作

在中学语文诗歌鉴赏的深度学习中,学生一方面需要准确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发学生自身心灵与诗歌的高度共鸣,从内心深处建立审美意蕴。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通过诗意化的描述,借助形象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领悟诗歌情感与内在涵义。例如笔者在运用单元式主题教学模式构建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时,以“爱与希望”为主题,集中整合《我看》(穆旦)《你是爱的四月天》《我爱这土地》等诗歌文本。笔者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设备为学生播放轻柔舒缓、低沉的背景音乐,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进行配乐诗朗诵,并在朗诵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脑海中描绘出诗歌中的意象。从而在有效刺激学生视觉、听觉等基础上,为其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对诗歌内容、具体意象等形成准确认识的同时,也可以在形象化、具象化的图像、音乐等当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能够获得良好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结合以往所学知识内容,在结合自身对诗歌的感悟与理解下,以诗意化的方式进行再创作。真正实现学生心灵和精神与诗歌的双重共鸣,达到语文诗歌鉴赏深度学习的效果。如在《我看》(穆旦)教学中,有学生在原诗意境的基础上,写出我看奔腾汹涌的海水,我看苍茫无涯的原野,我看温柔可爱的羔羊等诗句,将悲伤、倔强、渴望、期待等情感注入在眼眸、海水、原野等意象中,学生在再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原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逐步培养其良好的核心素养,使得学生能够在内外结合中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三)平衡好部分與整体以及理性和感性

实现中学语文诗歌鉴赏的深度学习,学生既需要根据诗歌创作背景、词句语言、形式载体等对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审美意蕴等进行理性分析,准确了解作品意图,对诗歌作品形成深入感知。也需要学生能够突破对诗歌的理性分析,从整体角度体验诗歌中的审美特性,对诗歌中蕴含的韵律美、语言美、意象美等进行全面把握,牢牢抓住诗歌的核心本质。例如笔者在教学中以“生活不易”为主题,整合了教材中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等诗歌文本。笔者一方面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工具,将笔者从网络中精心搜集的有关世界多国“贫民窟”居民生活的纪录片片段播放给学生,同时向学生展示多幅关于底层人民困苦生活的图片。配以低沉舒缓的音乐,使得学生能够对生活之艰难形成初步感知。在利用此种方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下,要求学生展开诗歌朗诵,结合自身现实生活对诗歌意象、蕴含情怀以及审美特点进行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单纯地对诗歌创作背景、作品意象与词句等进行理性分析,回归诗歌本质,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作品的审美特性与审美意蕴。要求学生不断通过变换语境进行诗歌朗诵,深入体会诗歌所具有的独特韵律美、语言美与意象美,深化对艺术规律的认知,使学生可以从艺术本质角度出发全方位地鉴赏、品味诗歌。

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根据学生具体认知特点与具体教学内容,采用“单元整合、主题牵引”的单元式主题教学模式,积极构建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围绕诗歌鉴赏的审美与艺术规律,在有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对诗歌的初步感知逐渐深化至领悟与鉴赏。有意识地将学生现实生活与诗歌进行联系,引发学生情感与心理上的共鸣,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原意境进行再创作,用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注:课题名称:广州市南沙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主题式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2018010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SKY2018009。

作者简介:何燕冰,籍贯:从化,学历:本科,现有职称:语文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编辑 王彦清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中学语文深度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