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庆《东台县志》1454年两次降雪记录的分析与点校

2020-08-06郭根华

江苏地方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公历嘉庆降雪

◎ 郭根华

(盐城市气象局,江苏盐城224005)

提 要:文章通过对嘉庆《东台县志》中发生在明景泰五年五月和七月两条降雪气象记录的分析,认为嘉庆《东台县志》在编修过程中,由于参考文献字迹不清,造成这两次降雪发生时间的误读。分析认为实际可能的降雪发生时间应该是农历的正月和二月。

在整理盐城市历史气象灾害记录的时候,从清朝嘉庆二十二年东台县令周右主持修编刊行的《东台县志》中,发现有两条降雪的气象记录(见下图):景帝景泰五年(1454)五月大雪,竹木多冻死;七月复大雪,冰厚三尺,海滨水亦冻结,草木萎死;又大水,民饥免租给赈。

由于古代地方志所记述的时间采用农历时间,为此,特利用福建莆田第十中学许剑伟老师制作的寿星天文历进行了公历换算,1454年农历五月对应的公历应为1454年5月27日至6月25日,而1454年农历七月对应的公历为1454年7月25日至8月23日。虽然历史上的小冰河期始于13世纪,在17世纪达到巅峰,并最终在大约200年前减缓了活动趋势。但从气候的整体变化来看,这两个时间段盐城都已经进入夏季,不应该产生降雪天气。但从嘉庆《东台县志》“五月大雪,竹木多冻死;七月复大雪,冰厚三尺,海滨水亦冻结,草木萎死”中的天气比较寒冷的描述用语分析,所记载的两次降雪过程应该没有问题,从版面上看,两条降雪记录的时间表述“五月”和“七月”字迹非常清楚,不似有错。

然而,如此异常的灾害性天气,在《明史》中没有任何记载。而查找《明史》所记载的发生在正月的大雪,发现《明史·五行一(水)》记载:景泰五年正月,江南诸府大雪连四旬,苏、常冻饿死者无算。首轮《江苏省志·气象事业志》附录之气象灾害年表中也收录有这一案例:“1454年(明景泰五年)正月,两淮大雪,平地数尺,如皋、仪征竹木皆冻死。江南诸府正月大雪连四旬,平地深三尺,冻饿死者甚多。无锡大雪,冰柱长五尺,菜麦皆死。”从描述分析看,发生在明朝景泰五年正月的这场大雪范围广、时间长、强度大。

由此,可以推定:《东台县志》中记述这两次降雪天气过程发生的时间可能出现差错。

在对嘉庆《东台县志》的阅读和分析过程中,不止一次碰到误读的现象。在该志影印本的第329页和第330页上记录有:康熙三年八月,海潮上,凡六至,庐舍漂溺。在对此进行解读时,始终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而如果将“凡六至”改成“凡水至”则非常好解释。在该影印本的339页,还有“乾隆五十七年输蠲钱粮”和“嘉庆二年输免钱粮”这两处均将“谕”误记为“输”。经过分析,认为:在编修《东台县志》过程中,使用了前人的记述文献,在摘录和研读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因字迹不清而发生误读的现象,因而才会发生将“凡水至”的“水”误读为“六”,将“谕蠲钱粮”和“谕免钱粮”中的“谕”字误读为“输”字(繁体字的“谕”为言字旁)。

同理,记录中的“五月大雪”中的“五”字,也是因为“正月大雪”中的“正”字字迹不清楚而误读为“五”字的。既然有了“五月”之误,紧接着的一条降雪记录也就不会让它出现在五月之前了,而误记为“七月”的这条降雪记录,原来的时间可能是“二月”或者是“三月”,误读为“七月”也就顺理成章。考虑到1454年的农历三月所对应的公历时间为3月29日至4月27日,因而“七月复大雪”可能应该是“二月复大雪”。

大多史志中都有关于历史气象信息的记载和描述,在现今应用这些信息时,为避免出现差错,应首先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点校。虽然也有盛夏飞雪的案例记载,但本文中列举的案例则是由于误读或者误记所造成的,期望能对从事史志解读工作的同志有所助益。

猜你喜欢

公历嘉庆降雪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嘉庆的尴尬映射大清衰亡
寒露
2003-2017年阳泉市降雪变化及成因分析
学数学要『咬文嚼字』
追踪“时间之剑”——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嘉庆
新月历
人工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