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光焘与三江师范学堂

2020-08-06刘跃清

江苏地方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总督两江光绪

◎刘跃清

(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南京210024)

晚清“中兴名臣”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两江总督、南洋大臣魏光焘的声望和他们比,相去甚远。其一生戎马,效力清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魏光焘寂寥身后事,平生功业鲜为人知。

魏光焘(1837—1916),号午庄,湖南邵阳金潭乡(今属隆回司门前镇)人,幼年失怙,兄妹六人,其居长,几个孩子在母亲李氏的拉扯下,艰难度日。魏光焘儿时只上过五年私塾,很快就放牛、砍柴、帮工,承担起家庭重担,还跟人学过厨工,当过短时间厨子。19岁时,弃农投身湘军。因作战有勇有谋,魏光焘屡获升迁,先后以知县、知州、道员、盐运使等衔留用,遇缺即补,不到十年时间就从一名士卒成为从三品官员。湘军撤编后,魏光焘解甲归田。同治七年(1868),回汉杂居的陕甘两省爆发声势浩大的回民起义,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力挽西北危局。魏光焘均听从左宗棠征调,在军中负责办理营务,训练马队、车队,以备马战、车战,因军功被左宗棠保举实授为甘肃平庆泾固道。光绪元年(1875),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负责收复新疆。左宗棠将最大的难题——粮草筹集与运输交给魏光焘。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以魏光焘“才品尤长,实心任事”向朝廷奏举接署甘肃按察使一职,后接任甘肃布政使。此后,历任新疆建省后的第一任布政使,新疆巡抚、云贵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

魏光焘从军秉承的是一股子血性、刚烈、勇猛,地方为官从政则坚持的是务实、谨慎、敬业、勤勉,尤以“勤奋好学”作为立身之基,进取之阶,做人之本。在晚清“总督”一级二品大员中,魏光焘出身低微,科举学历几乎也是最低的,连最低的“秀才”功名都没有。但是他“敏而好学”,从军后在鞍马劳顿之余,伏案劳神间隙,手不释卷,一有空就向幕府的读书人请教,读书、写字、吟诗作文,经年不辍,一直到晚年,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写汉隶400个,多年从未间断。其书法端庄稳重、刚毅磊落、遒劲雄健,力透纸背。著有《新疆志略十四年》《慎微堂诗文集》等。

魏光焘还是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的族孙。在甘肃平庆泾固道任上时,他请左宗棠作序,重刊《海国图志》100本。魏源的《海国图志》刊行后,很快风传日本,成为明治维新的催化剂,但在国内少人问津。很多守旧官僚认为该书离经叛道,应当销毁,当时的理学大师、正红旗人乌齐格里·倭仁提出著名论说:窃闻立国之道,尚仁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一时《海国图志》几成孤本,为使经典不至失传,魏光焘倾囊刊印。如今流传最广、最具权威的就是平庆泾固道署刊本。

魏光焘不但自身学而不厌,而且每任职一地,首务就是过问、兴办当地的教育。一方面此乃其职责所系,另一方面可能和他小时候想读书而不能的经历有关,。在新疆,他组建新疆第一所近代书院——博达书院(今乌鲁木齐第一中学前身);在西安,创建陕西“崇实书院”“游艺学塾”,并按照京师大学堂的办学原则和制度,在西安创办一所陕西中学堂;在云贵总督期间,创办云南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云南高等学堂。而建立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前身),是魏光焘最引以为傲的大事、幸事,他将其列为在两江总督任上德政要务之首。

晚清时期,民族危机日渐加重,改良维新风起云涌。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颁布《人才为政事之本》的兴学诏书,谕令各省督抚学政开办各级学堂。翌年五月,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邀请张謇、缪荃孙、罗振玉等名流、学者商议兴办学堂事宜。大家一致认为,兴学育才主要困难是师资匮乏和资金短缺,而开办高等师范学堂,不仅可以为各级学堂培育师资,而且所需经费较少。不久,刘坤一病逝,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张之洞上奏《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重申“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尤为重要”,并奏请在江宁北极阁前勘定地址,创建一所三江师范学堂,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人士均可入堂升学。三江师范学堂拟照北洋学堂章程,延聘日本教习12人,挑选本省科举出身的中国教员50人,相互学习,先练教员。预定学额900名。前三年先招速成科、本科,以满足各州县小学教育之需,第四年招收高等师范本科,以备中学教员之选。学堂由翰林编修缪荃孙任总稽查。

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一月,魏光焘调补两江总督,翌年省三月履任。从时间上看,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是由刘坤一、张之洞立项,魏光焘承担筹建、施工,工作尤为繁重。

创办学堂,校舍尤重。规划设计、材料使用、建筑风格,由湖北师范学堂堂长胡钧仿照日本帝国大学的蓝图拟定。当魏光焘了解到建筑工程预算需要30万两白银后,认为:“若照洋房间数改造华式约需银18万两左右,值此度支奇绌,不独造房无此巨款,即将来常年经费需款浩繁亦恐难以为继。”他和学务处会商后,定为以原定三省学额900名,分为三班召集入堂,这样建造房屋也可以依次递增。首先按照分班学生人数,选择不可少房屋分别起造。经过核算,共需工料槽平银98500余两。魏光焘指定在江宁筹饷捐输款内解存库银58000两,尽数动拨。不足部分,由江宁布政使设法另外筹集。

经费解决后,校舍建设很快开工,进展迅速。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二月月一日,《大公报》报道:“洋楼五所,局面极其宏敞”。光绪三十年(1904)一月二十五日出刊的《东方杂志》报道:校舍俱系洋式,壮丽宽广,不亚日本帝国大学。建筑之费,初定二十万两,后因推广规模,再支十五万两,现正赶工,明年秋间即可落成。同年八月,校舍一处走廊被雨水冲塌,魏光焘派人去查勘。因中日教习都不愿意居此危房。故暂借昭忠祠临时使用。八月三十一日,魏光焘派候补道穆少若前往查验三江师范学堂工程,发现工程监督查宗仁有疏忽之责,经过一系列补救,工程于十月完工。

三江师范学堂筹建人员合影

三江师范学堂建成后主要建筑有:三层西式钟楼,是当时学堂的主楼,也称一字楼(按照形状取名),后称南高院,现存东南大学本部。二层西式楼的教习房,是外籍教习的居室,位于东南大学西校门。二层西式方形楼,形似口字,也称口字房,位于东南大学图书馆附近,后毁于大火。20世纪20年代,在原址附近建起新图书馆,后又在对面建起科学馆。四座美观气派大楼

在当时的南京城已是一景,蔚为壮观。这些建筑直到今天,仍以其中西合璧的形式,古朴浑厚的外表,成为近年来诸多电影、电视剧取景地,如《建国大业》《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人民的名义》等。

魏光焘在担任两江总督的一年半时间里,对于三江师范学堂浩繁、宏大的建校工程及开学前繁杂的筹备工作劳心竭虑,其周密组织,扎实推进,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因首次招聘中国教习仅录取20名,较预计的50名相差甚远。魏光焘指令两江学务处发出晓谕,让各地官员在此保荐科举出身人员,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底全部集中江宁,“特再行考试一次,以广搜罗而昭公允”。三次续考总计录取50名,加上张之洞任内录取的20名,共有70名,基本解决了师资问题,为三江师范学堂顺利开学奠定了基础。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三江师范学堂聘请的菊池谦二郎等11名日本教习到达南京。学堂总办杨觐圭于六月十九日召集日本教习和中国教习开会,除明确日本教习和中国教习各自承担的教学课程外,还确定中日教习彼此以“学友”称呼。六月二十五日,三江师范学堂开学。因该年度尚未招收学生,故所谓“开学”,即华洋教习互相教练、互换知识。日本教习在中国教习指导下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及经学,中国教习向日本教习学习日语、教育、博物、卫生、物理、化学、图画、手工等。这为期一年的相互学习,其目的如张之洞所言:“俟一年之后,学堂造成,中国教习于东文、东语、理化、图画等学通知大略,东语教习亦能参用华语以教授诸生,于问答无虞扦格。”由于语言阻隔,中日教习“互换知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关于创建三江师范学堂的奏折

为进一步提高师资质量,光绪三十年(1904)六月,魏光焘对中国教习进行考核,从70人中挑选56名留校任教。根据学堂章程,结合教习自身“功名”及考试成绩,分别派为正教员、副教员、助教员,作为学生教习,讲授中国经史、文学、舆地、算学、体操等。学堂在开学前即制定了《三江师范学堂章程》,凡十五章,分别规定了“立学总义”“考试规则”“学科课程”“各员职务”,有关讲堂、斋舍、操场以及礼仪、赏罚、放假、毕业、服务等“条规”和“学堂禁令”。

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十五日、十六日,三江师范学堂在三省举行招生考试,因前来应试的人数有限,仅录取120人。10月又进行一次招考,录取180人,共计300人。所取学生三年制初级本科32人,二年制速成科187人,一年制速成科81人。十一月二十六日,正式入学上课。待四年后再添置高等师范本科,用以担任各地中学教习。魏光焘深刻认识到师范学堂对两江地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他说:“盖中小学堂之学生,程度日以加深,则师范学堂之教员养成,亦刻不容辍。此学堂实为三省中小学堂命脉,所关固不能不加意经营也。”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后,三江师范学堂于次年停办,其历时近十年,先后有毕业生2000余人,著名生物学家秉志、国学大师胡小石、陈中凡,国画大师张大千等均毕业该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建立的高等师范学堂之一,为江南三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对于这一地区的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总督两江光绪
清廷政坛奇观:一省两总督,究竟谁当家
凶手老罗
简单点,再简单点 重庆两江新宸全宅智能私人别墅
医者颂
如果我有剪刀手?
视觉文化与古代地中海研究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
给曾国藩算算账
Scholar and East Lake
光绪与珍妃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