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规模奶牛场犊牛腹泻病的病原学诊断
2020-08-05
(新疆兵团第二师畜牧兽医工作站,铁门关 841005)
为了确诊新疆某规模化奶牛场犊牛腹泻病病原,采集病料和血清样品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和血清中病毒抗体,DNA检测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采集
剖检未治疗的4头发病犊牛,无菌采集心、肝、脾、肺、肾、淋巴结等脏器组织以及血样,犊牛编号为犊牛1至犊牛4。再采集6头发病犊牛的血样,犊牛编号为犊牛5至犊牛10。共采集4头份脏器样品和10头份血清样品。
1.2 主要培养基、试剂
主要培养基:普通营养肉汤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脱纤维羊血、三糖铁琼脂斜面等。主要试剂:细小病毒、轮状病毒、冠状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均购自武汉纯度生物技术公司),病毒性腹泻-黏膜病ELISA抗原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爱德士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细小病毒PCR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雅吉生物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细菌分离鉴定[1]
接种培养:将取自4头犊牛的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肾脏、淋巴结等脏器组织,分别接种到麦康凯培养基、普通营养琼脂、血液琼脂等培养基上,37℃温箱培养18~24h,观察并记录细菌的生长情况、菌落特征等培养特性。随后分组对不同形态典型菌落进行纯培养。生化试验:用接种针分别挑取纯培养的细菌,接种于三糖铁、葡萄糖、甘露糖、蔗糖、乳糖、山梨醇等微量生化发酵管中,37℃进行培养,观察并记录试验结果。
1.3.2 ELISA和PCR检测
用细小病毒、冠状病毒、轮状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细小病毒、冠状病毒、轮状病毒抗体,用病毒性腹泻-黏膜病ELISA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抗原,具体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细小病毒PCR检测试剂盒检测细小病毒DNA,具体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2.1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对腹泻犊牛的脏器接种培养结果显示,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出现红色、无色菌落。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在三糖铁琼脂斜面出现穿刺后不变黑、表面呈黄色和穿刺后变黑、中间为黄色两种情况。一种细菌: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和山梨醇产气;不发酵乳糖、蔗糖;不产吲哚、V-P反应阴性;不水解尿素和对苯丙氨酸不脱氨。另一种细菌:甲基红和吲哚试验呈阳性,乳糖发酵阳性,尿素酶和柠檬酸盐利用呈阴性,氧化酶表现阴性。据此判断为沙门氏菌和大肠菌。3头犊牛脏器样品检测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一头犊牛仅检测出沙门氏菌。具体见表1。
表1 犊牛腹泻病料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2.2 病毒检测结果
表2 患牛血样病毒检测结果
10份血清样品中均未检测出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抗原、轮状病毒抗体、冠状病毒抗体,8份血清样品中检测出细小病毒抗体,7份血清样品中经PCR检测出细小病毒DNA。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笔者通过对腹泻犊牛脏器细菌的分离鉴定检测出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ELISA实验中检测出血清中含有细小病毒抗体,分子生物学检测出细小病毒DNA。综合各种诊断结果和临床症状确诊该奶牛场犊牛腹泻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细小病毒混合感染引起。
在细菌分离鉴定过程中发现有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还发现一些其他细菌经鉴定为葡萄球菌,但葡萄球菌不引起腹泻。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均引起犊牛腹泻,可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因为未发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不能判断出是何种病毒病原,所以对引起犊牛腹泻的常见病毒进行一一检测,最终检测出细小病毒。
细小病毒感染分布十分广泛,病毒在自然界普遍存在。Abinatni、Warseld在1961年初次从健康犊牛的消化器官和腹泻犊牛的粪便中分离出细小病毒,我国于1972年从患呼吸道综合征犊牛的鼻液中初次分离到牛细小病毒(B-2毒株)[2]。牛细小病毒病是由牛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是引起妊娠母牛流产、死胎。犊牛主要表现为腹泻,也有部分犊牛感染初期出现流鼻液、呼吸困难、咳嗽等呼吸道症状[3]。
目前,国内尚无预防牛细小病毒的有效疫苗。笔者对发病犊牛,采取了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对于发病牛的治疗,首先是大量补液防脱水,使用恩诺沙星和鱼腥草抗菌消炎防止继发感染,再使用黄芪多糖、单克隆抗体、干扰素等药物增强机体免疫力,结果治愈率达到85%以上。预防该病除了严格消毒之外,还需保证犊牛出生2h内吃够初乳,同时对其他未发病犊牛肌肉注射黄芪多糖3~5d,以上措施可有效地预防细小病毒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