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剂量CT扫描在创伤性颅脑损伤复查中的应用

2020-08-05邓小强宾世平石金鑫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6期
关键词:挫裂伤复查低剂量

邓小强,宾世平,石金鑫

(武警广西总队医院医学影像科 广西 南宁 530003)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CT的成像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日益满足了临床的治疗需要,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受检者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也在大幅攀升。据研究,医源性辐射剂量占了绝大部分的人造辐射剂量,而CT检查所带来的辐射剂量源是最多的。X线成了一把既方便患者诊疗,又给患者带来潜在辐射伤害危险的双刃剑。随着公共放射卫生防护意识的提高,如何减少人体辐射剂量,但又要获得最佳的诊疗效果倍受关注。笔者在颅脑损伤患者复查CT这方面,就如何减少患者X线辐射剂量探讨具体的临床实践应用。

1 临床上创伤性颅脑损伤多次CT检查的必要性

外伤性颅脑损伤是一类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每一级医院对于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都是普遍性的存在。临床上,外伤性颅脑损伤分为轻、中、重型颅脑损伤,而大部分(约占80%左右)属于轻型颅脑损伤[1]在临床治疗中,轻型颅脑损伤有可能进展为中、重型颅脑损伤,而中、重型颅脑损伤也可能出现脑血肿、脑水肿的进一步加重,以及脑梗死的出现等系列进展性损伤问题,如何及时发现这些颅脑损伤的进展变化是临床治疗的关键问题之一。CT多次检查是明确颅脑损伤及病情变化的主要工具手段。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017年6 月—2019年2月本院收住院治疗的轻、中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43例,入院前急诊常规剂量CT扫描,均提示阳性患者,入院后48h内病情相对稳定,不需急诊手术,需行CT复查观察病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1例,年龄16~67岁,平均年龄38.6岁。入院前CT检查示: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6例,脑挫裂伤15例,脑内血肿2例,颅骨折16例,蛛网下腔出血5例,(少部分患者为复合性颅内损伤)。临床分型:轻型颅脑损伤38例,中度颅脑损伤5例。所有住院患者,48h内均需CT扫描复查1次,此后再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复查CT。上述43例患者,CT复查单1次11例;2次以上32例。

2.2 方法

使用Siemens 双排螺旋CT SOMATOM Spirit,此型号CT可自动显示单次扫描CT剂量容积CTDIvoI,根扫描长度可计算剂量长度乘积DLP。扫描方法:患者仰卧位,头先进,取基线平行听眉线,入院前常规扫描参数:130KV,240mAs,层厚10mm,扫描长度12cm。复查采用CT剂量扫描,采取最佳参数方案[2]:130kV,100mAs,层厚10mm,扫描长度12cm。同一患者的在24h~48h内的均根据临床需要,进行首次低剂量扫描复查,复查CT片与入院常规剂量扫描CT片均由同一位高年资主治医生阅片,对比新旧图像,对病灶的大小、边缘、密度等进行比较,观察常规剂量与低剂量图像病灶显示质量,评估进行低剂量扫描,大副降低患者人体辐射剂量的可行性。

3 结果

3.1 颅脑外伤常规剂量240mAs CT扫描,剂量容积与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CTDIvoI 46.08mGy,DLP552.96mGy·cm。低剂量100mAsCT扫描为:CTDIvoI 19.30mGy,DLP231.6mGy·cm。低剂量扫描的CTDIvoI、DLP分别是常规剂量的41.88%,41.88%,SNK法分析结果[3],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的CTDIvoI、DLP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表 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平均CTDIvoI及DLP对照

3.2 常规240mAs扫描与低剂量100mAs扫描图像所显示病灶的显示质量比较:

(1)血肿病灶显示:常规扫描19例病灶,低剂量扫描均能清楚显示,图像均为良好,占100%,其中低剂量扫描发现,硬膜外血肿增大2例,硬膜下血肿增大1例,脑内血肿增大1例,提示病情进展,占21%。

(2)骨折的显示:常规扫描16例病灶,低剂量扫描均能清楚显示,图像均为良好,占100%。其中颅底骨折4例,线状骨折11例,凹陷性骨折1例。与常规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大致相同。

(3)脑挫裂伤病灶的显示:常规扫描15例脑挫裂伤病灶,低剂量扫描CT片可诊断14例脑挫裂伤病灶,占93%,其中3例为弥漫性脑挫裂伤、脑水肿,提示病情进展,占20%。另1例常规扫描诊断为轻度脑挫裂伤,低剂量扫描CT片不能明确病灶,考虑低剂量扫描图像噪声较大,掩盖了少部分斑片状低密度病灶或部分病灶可能吸收好转。

(4)蛛网网下腔出血病灶显示:常规扫描5例病灶,低剂量扫描可诊断3例,占60%。2例低剂量扫描CT片未能诊断病灶,该病例常规剂量CT扫描诊断为少量蛛网下腔出血,复查阴性,考虑有图像噪声的影响和脑脊液循环吸收所致。

4 讨论

4.1 随着MSCT的普遍应用和社会对辐射剂量的关注,如何优化扫描技术,在尽可能低的辐射剂量下保证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疗需要变得越发重要。有专家提出的降低病人辐射的策略:(1)只对必须的做CT扫描,(2)尽可能避免扫描时使用多时相扫描,(3)只有在必要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全身CT扫描,(4)适当调整扫描参数[4],影响CT辐射剂量参数:管电压(KV),管电流时间乘积(mAs),层厚和扫描体积。管电压与CT辐射剂量是非线性关系,降低管电压,对图像噪声影响显著增加,因而CT生产商为保证图像质量选择固定相对高管电压。对于同一部位扫描,层厚和扫描体积相对固定。我们能选择只有改变mAs作为变量,从而影响患者的接受的辐射剂量值。首先这两个变量关系是线性的;其次技师扫描前可以便捷的调整这个参数,mAs降低一半,患者辐射量也降低一半。

4.2 本组探讨病例均为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48h内分别接受了一次常规剂量头颅CT扫描和一次低剂量CT复查扫描。由于颅脑组织间存在良好的密度对比,使用低剂量扫描可以达到解剖结构观察的要求[5],在比较图像质量可以总结出,低剂量扫描图像和常规剂量扫描图像均可以清楚显示血肿、骨折、脑挫裂伤等病灶。虽然发现低剂量扫描完成的图像噪声较大,能掩盖常规剂量扫描图像中的斑点片状低密度病灶,但对于颅脑损伤病情观察而言,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对观察病灶没有关键性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患者却可以大幅度降低了辐射剂量的损害机会(减少辐射剂量大至50%~60%),优化了低辐射剂量与满足临床诊疗需要的茅盾关系,更者,根据病情需要,临床往往对同一颅脑损伤患者行多次的CT扫描复查,这样低剂量CT扫描必然成为减少患者辐射剂量但又不损失诊断质量的重要方式。

猜你喜欢

挫裂伤复查低剂量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考试中的纠错和复查技巧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勘 误
针对双额脑挫裂伤的治疗策略的研究
CT“李琦岛征”和“黑洞征”对脑挫裂伤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
人脑挫裂伤早期HMGB1的表达变化特征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
低剂量辐射致癌LNT模型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