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短视频的刨作

2020-08-04吴洲娟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融媒时代短视频

吴洲娟

摘要:媒体融合时代,“移动优先”是摆在传统媒体面前的一道考题,随着5G时代的到来,“移动优先”传播中,短视频是重头产品,如何把传统电视媒体的视频优势转化为短视频端口的竞争优势呢?笔者在此粗浅谈谈短视频创作的一点心得。

关键词:融媒时代;移动优先;短视频

融媒时代,移动优先,是顺应信息传播新态势的必然选择。移动优先,是传统媒体宣传的时新出口,这个出口一对一,直达受众手机端,这种传播方式直接有效、粘合性强。依托“移动优先”传播,短视频以其精炼、简洁而接地气的特质吸粉,产生强大的传播力。

一、短视频采制的受众意识

传统媒体要坚持“移动优先、内容为本”,抓住这两者,就抓住了媒体融合的牛鼻子。移动优先,就是要为受众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满足受众快速阅读、短时浏览、即时速看的需求,因此,短视频创作,要从受众的角度去创作,抓住受众关心的内容去采制。2018年“七一”前夕,我们频道要采制一个以“七一”为主题的短视频,围绕这样一个庄重的主题,避免落人生硬俗套,选取怎样的故事和人物在十分有限的篇幅里去诠释?我的脑中闪过了一个老人独自升国旗的画面,这位老人就是遂昌县大柘镇的泉湖寺的义务管理员朱宗鹤。我的同事曾在七年前采访过他,让我印象极为深刻。泉湖寺是浙西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遂昌支部旧址。2001年,朱宗鹤与几位老党员一起发动募捐,修缮泉湖寺。从2002年7月1日起,朱宗鹤每天举行一个人的升旗仪式,至今已坚持整整18年。后来泉湖寺开馆,当时已85岁的老党员朱宗鹤担任义务管理员,给前来参观者义务讲解。想要感动别人一定要先打动自己,把自己摆在受众的位置,作品才会让观众感同身受。我和我的团队以此内容创作的短视频《一名老党员的升旗礼》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后,深深打动了受众。这个一分钟的短视频作品也征服了评委,获2018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新媒体奖短视(音)频新闻一等奖。在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人民日报发起“我与中国”全球短视频大赛。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投稿超过43万件。主办方从海量作品中“千里挑一”,选出300多件入围作品进入投票终评,《一名老党员的升旗礼》是丽水唯一入围作品,各新媒体平台大量转发。由此可以看出,视频虽短小,但题材和内容是它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关键因素。来自基层小人物的真实故事,充满正能量向上的题材,依然是短视频创作的最大源泉。

二、短视频创作的求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短视频创作同样要创新。短视频的求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創意的创新上,创意是作品能否让人过目不忘的灵魂所在。笔者和同事曾经接到要在父亲节做一个短视频的任务。父亲的角色和母亲有着很大的不同,父爱深沉如山,正常人对父亲说“我爱你”是容易的事,但人们往往很少说。如果让正常人对着镜头说出“爸爸,我爱你!”这是四平八稳的操作,那么能不能让聋哑朋友说出对父亲的爱,同事的这个创意让我们眼前一亮。说话对聋哑朋友来说是件十分困难的事,要花大量的精力学习手语和唇语。五个聋哑朋友对着镜头,一边打手语,一边极其费劲地说出对父亲的爱,声音或尖锐或沙哑,声音并不清楚,但他们对父亲的爱发自内心最深处,让人动容。这样的短视频观者看过之后自然难忘,容易产生共鸣。

短视频创作的创新意识还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创新上。同样是中秋节主题的命题短视频,要做出新意,需要一些逆向思维。我们首先在表现手法上进行大胆尝试,采用动漫的手法进行表现。平时的短视频主角都是人,那么能不能选取生活中常用的道具,我们想到了牙刷,进行拟人化处理。两把大牙刷代表爸爸和妈妈,小牙刷代表孩子,孩子慢慢长,小牙刷变成了大牙刷。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小孩,爷爷奶奶也老了,孩子中秋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再引出“常回家看看”的主题。视频虽然短小,但意义深重。这则《常回家看看》的公益短视频也获得2018年度浙江省新闻奖公益广告二等奖。

三、短视频创作的画面意识

电视是视觉艺术,通过画面表情达意,画面由摄像而来,所以无论是电视新闻的采制,还是短视频的创作,摄像表达都是极其关键的。视觉作品,主创者都是想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受众解读作品的内容,首先要通过画面,画面不生动,没有冲击力,不夺人眼球,即使主题再鲜明,立意再高,整个作品也将为之逊色,短视频尤其如此。因此短视频创作,画面的表达尤为重要。

摄像表达是指在短视频创作过程中摄像人员所具备的一种采摄技能,它体现了摄像人员对人事景物的观察和思考,通过镜头捕获,摄取作品所需的意境。在电视拍摄过程中,摄像人员既要掌握摄像技术技巧,又要懂得美学和艺术造型。在电视行业,作为编导,在确定拍摄题材后,都有一个“主题的视觉化”问题,而这个问题只有通过摄像最终才能完成。因此,摄像要调动各方面技巧,实现编导的意图。

我的一位同事在拍摄短视频《岩下石屋》时,古祠堂及古村小巷就用了侧光,使画面有了立体感和纵深感,古村的幽静和幽深得到较好的体现。在这个三分多钟的短视频里,基本色调是古民居深浅石块的原色,如果仅仅是这种色调,就会显得有点平淡。在拍摄中,同事就特别注意把村里的对联、灯笼、旌旗取入镜头中,陪衬石屋,画面立刻鲜活起来,有生气。在拍一组春光的画面时,桃树枝条横斜溪上,水中锦鲤游动,春水的碧绿和桃花的粉红相映衬,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呈现眼前。

四、短视频创作的组合意识

组合报道是传统媒体的常用方式,它可以把零散的个例整合一起,深化主题,加重报道分量,形成报道合力。在短时频创作中,同样可以采用组合报道。

融到深处,回归内容,不管是传统媒体,新媒体还是融媒报道,内容始终为王。短视频,其关键点就是短,有的只有几秒几十秒,只有一个片段,一个场景;长一点的,有几分钟,能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短视频采制的组合意识,就是将同一类内容集结,提炼主题,进行二次创作。去年“七一”,我们又接到采制短视频的任务,这一次,我采取的方式就是组合报道,将平时传统媒体中报道的各行各业中的优秀党员选出来,精挑细选画面和他们精彩的话语,提炼出主题“为人民服务”,在选取素材时,保留精彩的同期声、现场声,这个短视频没有解说,就是用现场声、同期声,加入音乐、音响集结一起,反映基层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高尚的情怀。二次创作综合元素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短视频的采制将越来越强盛,传统媒体也把移动优先摆在首位,受众在哪里,宣传的触角就伸向哪里。移动优先,短视频的采制仍然需要在深度、导向等方面进行挖掘,这对媒体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生产出更多暖心、接地气的短视频作品,是我们必须去努力的事情。

猜你喜欢

融媒时代短视频
浅析融媒时代新闻编辑的发展
融媒时代传统媒体的几个关键动作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基于校园媒体整合的“双创”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融媒时代军事评论创新思考
融媒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融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