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三模”校本课程实践中的应用

2020-08-04刘欣吉江雅

家长·中 2020年5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微课

刘欣吉 江雅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国家课程改革的进行,在校本课程实践中应用微课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方式。本文以“三模”校本课程实践为例,探讨了如何在校本课程中应用微课突破教学上的难点,并阐述了模型教学中应用微课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辅助教师“教”和学生的“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突破了限制,但是教师还要注意微课的恰当使用。

关键词:微课;模型教学;校本课程

模型制作活动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发展,特别是对于科技品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我校将航海模型、车辆模型和航空模型整合起来形成“三模”校本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模型的制作只是浮于表面地把它拼装完成,初步实施效果欠佳。而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在模型教学过程中使用微课辅助教学,能更好地辅助校本课程实践。

一、微课的研究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微课在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普及的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微课成了西方发达国家教学领域中重要的教学载体。我国的微课研究,从胡铁生学者开始,他根据国外的微课理论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微课理论。学者黎加厚认为,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在微课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众多学者开始了微课的实践研究。从语、数、英、物理、美术、历史等学科,微课的实践研究在各门学科中逐渐深入。

但微课应用研究还尚在发展阶段,特别是对于在模型教学中的微课应用研究较少。

二、“三模”校本课程

“模型制作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高,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巧,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我校通过开设“三模”校本课程(车辆模型、航空模型、航海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三模”校本课程已经实施了3年,在第一年实施过程中,学生对校本课程充满了兴趣,课堂很活跃。然而,教师授课过程中发现,孩子们专注于把模型拼装好,对于模型的历史,制作前基础知识的学习较为不扎实,在制作过程中也是出现多种问题。以往有模型基础的同学能够较为快速地完成,而其他同学则颇有难度。

三、微课在校本课程实践中的应用

微课视频本身就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一个例题、一个现象,或者一个案例来展开的,因此,它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用创造了天然的便捷条件。所以,在“三模”校本课程实践中应用微课能解决前期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趣味”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它对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本课的教学目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奠定全课的基调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孩子心理特点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能够亲手制作模型充满了向往。若没有把握好模型课程的导入,则模型课程很可能成为一堂手工制作课。一个模型的产生是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的,在课程开始时,利用微课将模型背后的历史故事呈现在课堂上。

例如,对于南湖红船的制作,学生大多不了解中共“一大”在南湖游船上胜利闭幕这一历史事件。那么,巧妙借用《走进南湖红船》微课,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游船上,了解到当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这样一艘船上举行,在这里我们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进而,之后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能够深知历史,用自己的双手复原当时的这艘红船,学生对此充满了兴趣。而在此时孩子们的兴趣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能够动手操作。

(二)课中“精准”教学

校本课程的落实在于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是否具有深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直是“三模”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传统的课堂模式在于教师讲述完,学生操作,发现学生没有模型制作的前概念,对于基础的知识非常不牢固,操作起来经常出现各种问题。例如工具的使用,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工具的使用方法,由于工具普遍较小,后排的学生离太远看不清,上课效果不佳。

因此,利用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设计制作课中指导型微课。例如各种工具的使用,包括斜口钳、螺丝刀、锉刀、镊子、美工刀、强力剪刀的使用,针对部分工具(如斜口钳、美工刀、强力胶等)在使用过程中若操作不当容易产生危险的情况,在微课中着重强调此类工具的使用规范及注意事项,使学生能更直观地学习到正确的工具操作规范,规范学生的操作,将模型制作前期工具的使用落实到位。

(三)课后“巧妙”练习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基础上,依据我校校情开设的课程,其课时是从基础课时中划分一部分,课时量比较有限。在应用微课后课堂效率提升的同时,一个模型的制作是需要耗费比较长的时间的。因此,课后,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发送课上的微课视频,利用微课的共享性特点,将课堂移到课外,同学们在家里可以反复观看微视频,在家可以自主安排反复练习,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四、微课对模型教学的启示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在校本课程实践中应用微课,在课程导入环节采用短小有趣的微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课中教学,教师提前录制好学习的微课,学生课堂上学习微课,教师巡视,为学生解疑解惑。课后,学生在家里可以反复观看微课,复习所学习到的知识,练习各项工具的使用和模型的拼装,真正做到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教师“教”的落脚点最终在于学生的“学”,在模型课程实践中应用微课导入,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带学生进入历史之中,体验模型所带来的历史魅力,更加深入地学习模型知识。这比起教师用口头阐述更加直观,能够很好地辅助于教师的“教”。同样的,利用微课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模型的每一个小零件该如何拼装,每一个工具该如何使用,自己能够自主地反复练习,学生学起来也更加轻松。在微课辅助“教”和“学”的情况下,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后在模型竞赛上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可见模型课程对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效果。

(三)恰當使用微课

把微课应用于“三模”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是对模型教学的补充,而不是取而代之。我们不能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应该发挥好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因为每一个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不能单纯依靠微课在教学过程中“一刀切”对所有学生提出相同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使用微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行为,判断他们的掌握程度,适当暂停微课,补充相应知识,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微课在“三模”课程实践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HTML5助力微课教学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微课:支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