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民说课(三)你会排队吗?

2020-08-04孙民

中小学德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排队道德德育

孙民

经历了此次疫情,我们在公共场合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人们排队不仅井然有序,而且前后之间保持了较大的间隔,在有些场合甚至还在地上特意标明“黄线”,提示人们排队时保持足够的距离。每每到了这样的场所,我仿佛置身小学二年级课堂,因为《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就有这样一课——“大家排好队”。看来,我们设置这样的课程内容是有着现实生活的必要性与针对性的。一条条“黄线”仿佛在提醒我们,在抗疫生活中,乃至在“后疫情时代”的生活中,你会排队吗?

一、打开课本走进生活世界:找寻学生真实的排队经验

对于诸如“大家排好队”等指向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学习内容,在有些老师看来就是“老生常谈”:不就是公共汽车站要排队,上厕所要排队,集体活动要排队……这样一些要求吗?打开课本,老师们经常会苦恼于这一课怎样上出新意。其实,当我们深刻理解了教材编写意图,探究今天学生的真实生活之后,将会发现一个远比教材更精彩的生活世界。

孩子们知道排队,但是不一定会排队。在我的学校,孩子们中午都是在学校进餐的。每到午餐时刻,孩子们会蜂拥到教室门口排队领取餐盒。孩子们一个跟一个呈直线排列,往往会阻塞走廊,给其他老师与同学通行造成不便;有的孩子领到餐盒后,由于后面的同学跟得太紧,会发生拥挤拿不稳手中的餐盒导致食材掉落,甚至碰掉整个餐盒的现象;有的同学顺利拿到餐盒再去领取餐具时,会和另一队的同学发生碰撞;有的同学返回教室进餐时,会在后面同学排好的队伍里横穿直行……这时的孩子们多么需要及时的教育与引导啊!而我们的教育却经常不在场。课堂上,孩子们需要绞尽脑汁地回答老师关于怎样排好队的生硬提问。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孩子们的真实生活经历当做“教材”呢?可以想象孩子们将是何等踊跃地畅谈真实感受——排队还可以转弯,不影响其他人通行,给他人方便;有时排队要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彼此更安全;宁可绕一下路,也不冲撞排好的队形;不仅自己要排队,还要尊重别人排的队……这些也许是教材没能一一列举的场景,但何尝不是我们的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拥挤踩踏事故是许多教师常用的“反面素材”。观察可以发现,学校踩踏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因为孩子们没有排队,而是排队时太过拥挤,一窝蜂向前导致速度太快而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提醒孩子们在集会排队时,特别是上下楼梯时应该松一点,慢一点;开运动会或校会时,有低年级孩子会不顾及其它,在人群中选择最短的距离直线往厕所跑,这时,我们有必要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选择合理路径;有孩子在排队时发现鞋带松脱了,立刻蹲下系鞋带,这时,我们要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危险性,懂得移步到安全地带再蹲身;在参观时,有的同学会因为感兴趣而长时间逗留在某一个地方,这样会造成什么问题呢?只要我们将这些生活中排队的细节呈现出来,孩子们自己会动脑筋寻求解决办法——集体参观时,不能完全依着自己的兴趣,不能在一个地方逗留时间过长给后面的同学带来不便,如果想看,可以重新排队参观……

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还会有许多惊喜等待着我们。在一次听课活动中,课堂上,老师给孩子们分发礼物,当其他同学纷纷离开座位上前排队领取时,我旁边有个孩子却不急着离开座位,我小声与他交流。他告诉我:“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曾经因为疯抢受过伤,所以慢一点,排到后面也没关系。”当时,我很受感动,要知道这只是一个七岁孩子啊!可惜的是,上课的老师没有听到这个孩子的话,如果这些这言行能为全班同学所分享,该多好啊!还有一个孩子和我分享的故事也很让我感动:有一次,老师请他和几个同学在课间到办公室面批作业,在办公室门口,他组织大家排队依次进入。他骄傲地和我说,如果大家都进去,会影响其他老师办公。他说得多好啊!不仅仅是车站、售票处等场合需要排队,只要心中有排队意识,哪里都可以排队。我们的孩子不仅会“跟着”排队,还会“创造”排队。

关于“大家排好队”这一话题,正如防疫生活让我们知道排队要保持一定距离,只要有心,我们还会发现许多鲜活的生活事例。如果我们善于将这些生活素材移植到课堂中,学生会不喜欢不受用吗?当我们打开课本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将会在课堂上发现更多的创新与精彩。

二、打开话匣敞开道德情怀:引领学生辨析排队的价值

在听课中,我曾“采访”过一位上课开小差的同学。他向我诉苦,上课一开始就知道老师要讲什么,一节课四十分钟,翻来覆去唠叨的就那么几句话,真没意思……这位同学的“吐槽”在某种程度上也唤起了我的共鸣,有些课别说学生,就是我们这些旁听的成年人也坐不住。

究其原因是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德育的真谛。鲁洁老师曾说:以往的德育往往背离了人自身,背离了人心,背离了人的向善之心,它向人宣讲的是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它要人做到的往往是不可企及的要求,它规定人去遵守的是一大堆违反身心发展的规训……今天的德育课堂就是要走出“讲规则、摆道理”的误区,去寻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真、善、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怀。

有人有困难,需要插队时该怎么办?在“大家排好队”一课教学的事例辨析环节,老师往往会从礼让的“道德”角度去分析,看上去这样课堂很“道德”,殊不知这也可能是一种“道德绑架”。生活中哪一个“插队”找不出理由与原因呢?体谅宽容插队行为是“道德”的,不允许插队就一定是“不道德”的吗?我们为什么不能站在维护排队者合理权益的立场,以公正的角度向有理由的插队行为说不呢?

排队这一规则,实际上是人们为了更好的公共生活“制定”的体现公平公正的“道德”安排。当我们设身处地排队时,我们都希望得到公正的待遇。因此,当我们在课堂上讨论这一话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规则概念本身,而要让孩子们体会规则背后体现的人际交往的互相尊重。此时,生活的道德意义才能得以彰显。

其实,我们的德育课程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将生活经历、生活经验通达意义,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责任。我就有切身的生活经历:高铁刚刚开通的时候,我在改签、退票窗口常常会遇到不排队直接插队的焦急的旅客,也常因此发生纠纷。渐渐地,这样的现象少了。一次,我排队改签时看到前面一位旅客手中的车票登车时间已临近,而我们距离窗口还十分遥远。我提醒他会来不及,他虽然焦急,却笃定地回答我,万一不行只好退票重新再买了。我问他为什么不插队,他说在这个窗口排队的人都不容易,哪个都着急,不想给别人添麻煩。他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原来排队的“道德”素养是在生活中养成的啊!

今天的中国已进入“民法典”时代,有专家指出,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为实现社会的安定发展,仅凭道德约束是不够的。中国民法典充分考虑了当代中国百姓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以及现实问题,不仅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而且为未来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德育课堂不再“唱高调”,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以有血有肉的社会人的身份与学生真诚交流,哪怕是“你损害了我的权益,我不让你插队”这样大声说“不”,其实是符合当前法治中国的主旋律的。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力量,也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理念。

排队中途离开了,想返回原来的位置合理吗?排队时遇到朋友熟人,你有权力招呼他们进入队列吗?遇到特殊情况,怎样在尊重他人的情况下“变通”……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排队”的问题,我们可能无法穷尽这些问题,以后还会出现新的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讨论这些问题,并不是要有一个具体的答案与规定,我们的追求是在辨析过程中面对人的向善之心,展示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通达“德法相融”“情理相通”的社会价值。在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老师与学生打开话匣所展现的就是丰富生动、通情达理的情怀。今天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教师具有这种引领时代而非脱离时代,甚至落后于时代的情怀,摆脱道德说教,实现社会价值的引领。

三、打开思路创生课堂实践:激活学生排队的主体体验

在实践,老师们往往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道理讲授”逻辑,从“还是排队好”“哪些地方要排队”“怎樣排好队”等话题展开“问答式”教学。学生回答了这些“问题”,教学仿佛就顺利完成了。这实际上还是说教式教学。今天的德育课堂教学变革就是要突破说教,发展思辨,走向实践,实现生活德育的终极回归——不仅是出发点的回归,而且是归宿点的回归。

正如杜时忠教授所说,意义学习高于符号学习,尽管它是符号学习的本质,但还不是目的!符号学习以及意义学习、价值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在生活中实践,将习得的意义与价值观变成生活、行动的指南。特别是在小学德育课堂,我们更应该注重养成教育,倡导学生在主体感悟下主动发展,而不是“说”道德。

在一次听课中,老师呈现我国各民族特色服饰后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有学生站起来回答:“我发现我国各民族服饰多种多样。”老师似乎不太满意,另一个同学回答:“我国各民族服饰特色鲜明。”老师还是不太满意,接连问了几个学生。学生绞尽脑汁地搜罗词汇,我都着急了,因为我也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词汇。最后老师说:“我国各民族服饰璀璨多彩。”当时,我简直无语了。可能老师备课时教案就是这样预设的,但这样教学有意义吗?

在《大家排好队》一课教学中,有老师呈现了教室门口大家拥挤、争抢的场景,在分析其行为的不当之处后问道:“如果是你们,会怎样做呢?”有同学回答:“我会排队一个一个进教室。”老师面向全班同学接着问:“你们还会怎么做呢?”这下可为难二年级的小朋友了,有同学实在表达不出来,比划着打手势:“我不从这边往里挤,我会……”看孩子们这么着急,我也十分着急,上课的教室就有大门,为什么不让孩子们现场走一走呢?或者在教室中央虚拟一个门,学生现场演示不是更加一目了然吗?

课堂教学的惯性使得我们认为老师不宣讲道理,学生不说出规范,这节课就没“着落”。有学者指出,儿童生活的“无事性”特征,常被成年人误以为儿童生活平淡无奇、琐碎拉杂……然而,德育课堂就是要通过这些“平常性生活事件”,让儿童能够发现平常生活的奇异、惊异之处,并能体会平凡生活的点滴与不凡。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由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表达能力有限,许多体会与感受、发现是他们的语言所不能表达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没有内化。在课堂上,我们大可不必让学生一定要说出所有的体会、感受。特别是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今天,打好基础,才会未来可期。

打开教学思路,我们在课堂上就可以少一点“问答”,多一些生活观察与反思,多一些情境体验活动,多一些生活实践……如此,道德与法治课堂将会生动活泼、别开生面。正如杜威所说,正是在这样的观察、思考以及行动的连续过程中,行动者了解了行动的意义,可以对行动本身是否明智进行判断。

正所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生活发生着改变,如果我们总是“以不变应万变”,教学难免会落入俗套,学生只会感觉到枯燥。教学目标和教育要求因其延续性、一贯性往往会呈现出“不变”的状态,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植根当下学生生活的土壤,只有不断求新求变、与时俱进,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得以彰显。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排队道德德育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道德
排队做操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道德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排队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