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泓轸电影剧作解析

2020-08-04程楚然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9期
关键词:叙事结构

程楚然

【摘要】继2003年《杀人回忆》以后,韩国本土剧情片类型电影无论在票房还是口碑方面都获得了巨大成功。2008年导演罗泓轸凭借《追击者》一片逐渐崭露头角,他执导的影片善于通过对社会生活的隐喻和批判来反映人性深度,本文通过对《追击者》、《黄海》、《哭声》三部罗泓轸执导影片入手,对罗泓轸剧作结构与思想深度进行一些探析。

【关键词】罗泓轸;类型电影;叙事结构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9-135-04

[Abstract] after "memories of killing people" in 2003, Korean drama films have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both box office and word-of-mouth. In 2008, Luo Hongfu, the director of the film, gradually emerged by virtue of "the pursuer". His films are good at reflecting the depth of human nature through metaphor and criticism of social lif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and ideological depth of Luo Hongfu's plays through the three films of "the pursuer", "Yellow Sea" and "cry".

[Key words] Luo Hongfu; genre film; narrative structure

类型电影作为工业产品艺术化的一种现象,一直以来充当了社会的精神安慰品和受众市场的意见领袖,这种工业艺术品经过流水线的精雕细琢渗透到大众媒介市场中,拓展了大众选择的生活方式,消解了大众的情绪边界,贩卖了大众欲望及焦虑。作为类型电影之一,韩国本土剧情犯罪电影在2003年《杀人回忆》之后得到广泛肯定和快速发展,以真实案件改编的剧情电影层出不穷,在大众媒介视角下联系了受众社会语境,通过建筑了相关情绪情节场景,夹带了大众诉求和导演的个人观点成为了这个时期剧情犯罪电影的特点。2008年导演罗泓轸个人首部剧情犯罪电影《追击者》上映,罗泓轸在该部影片中的剧作结构与表达方法突出了风格化的暴力美学,标准化的类型电影制作规范,与此同时在影片结构与文化征候上学院出身的罗泓轸对细节也有精益求精的追求;2010年罗泓轸执导电影《黄海》上映,尽管作为类型电影,《黄海》仍然出色的完成了电影同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反映,罗泓轸在影片中加入了对社会与个人,个体与群体的身份认同和思考,描绘出了社会边缘文化与主流社会文化矛盾无法调和的悲剧;与前两部公映作品不同,罗泓轸第三部影片直到2016年才制作完成上映,一些影评人认为罗泓轸的《哭声》是与《追击者》、《黄海》相关联的“三部曲”,实际上在剧本题材与表现主题方面,与前两作不同,在《哭声》中导演更注重的人之所以遭受悲剧的本核,罗泓轸说:“我的确想在电影里表现基督教和圣经的某些方面,但其实我更想讲的是关于受害者的故事,重要的是受害者之所以是受害者的原因。我想了解的不是受害者之所以受害是因为加害者在某种心理状态下因为某种原因做了某种事情导致受害者受害,而是为什么偏偏是这个受害者受害?而这一点却是不可知的,这让我十分震惊,这个问题甚至让我思考人类存在的理由。”以罗泓轸剧作为切入点,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剧情犯罪/悬疑类型电影的创作策略和艺术水准,而且可以通过电影当中涉及的社会隐喻及题材选择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

1. 科伦坡式叙事手法和“最后一分钟营救”

以罗泓轸第一部商业作品《追击者》为例进行分析,剧作中人物形象设计与一般传统剧情犯罪人物形象刻画并没有太大出入,看起来行为举止正常的施害人和误入骗局的受害者,不同之处在于罗泓轸将人物凶手提前告知观众,罗伯特·麦基称这种形式为开放式神秘或科伦坡形式,即在悬疑剧情作品中,打破传统编剧线性思维,通过提前将剧作结果告知观众,从而丰富剧作人物形象,拓展剧情节奏结构,拉近剧情与观众间的距离。罗伯特·麦基说:“其中的谋杀让观众亲眼目睹,因此观众知道是谁干的,故事于是变成“他怎么才能抓到他?”,整个过程中,作者一直在多重线索和多重嫌疑犯之间做着替换游戏。谋杀必须是一个精心策划、看似天衣无缝的罪行,一整套错综复杂的计谋,牵涉许多步骤和技术成份。但是,观众通过常规知道,其中的一个成份具有致命的逻辑漏洞。当侦探来到现场后,他本能地知道是谁干的,在诸多线索中搜寻,力图找到那一使罪行败露的漏洞,然后和那一趾高气扬自以为干得天衣无缝的罪犯对质。”在《追击者》叙事过程中,观众可以看到罗泓轸设计的凶手池英名的施暴环节,也可以看到皮条老板严浩民在叙事结构中扮演的“侦探”角色从怀疑到不断的追击证据环节,再到追击者和嫌疑犯的最后碰撞。这种提前将犯罪人物告知觀众的模式会极大的调动观众的情绪,类似于《嫌疑犯X的献身》,通过先提示观众关注危险再引导观众进入设置好的情节走向,从而控制观众情绪节奏,导演不需要通过特定的环境和复杂的设计来让观众推理“谁是罪犯”,导演希望观众关注的是“罪犯接下来会做什么”。这一情节设置现在仍然被许多好莱坞剧情影片模仿与加强,例如网飞2017年上映的《心灵猎人》,已知已经入狱的罪犯和探求犯罪动机的探员,情节已经剔除了抓捕凶手的主要过程,悬念的设置重心转移到了案件本身和展示各式各样匪夷所思又情理之中的凶手动机,相较冗叙于探员的探案手法如何精妙,科伦坡叙事更在意拉近事件与观众的距离,更注重观众的情绪反应。

在《追击者》的叙事结构中,“最后一分钟营救”平行蒙太奇的使用在影片最后的便利店场景中将剧情推向高潮。罗泓轸分别使用了“侦探”严浩民拼尽全力寻找受害者、受害者美珍拼尽全力找到安全屋、施暴者池英民轻松走进安全屋的三条段落冲突完成剧作结构,在将剧情矛盾推至顶点前,罗泓轸甚至还有意加强了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即给予希望后再将希望击穿后的彻底绝望,观众在看到受害者进入安全屋后以为受害者可以得到保护,而实际上施暴者进入安全屋后直接打破了观众的固有思维,同时在施暴者对受害者的施暴过程中,“侦探”愈加拼尽全力的寻找受害者的蒙太奇拔高了绝望的深度,“侦探”的愈努力,观众绝望的程度愈深入,这种好莱坞式的经典剧作手法可以有效的扩充影片的信息含量,通过情节相互烘托形成对比,极大的增强了剧作张力和故事悬念,丰富了剧作人物形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

2. 身份认同与对人性的思考

如果说《完美的红鲷鱼料理》是导演学院时期对剧作结构的初步探索,《追击者》呈现了罗泓轸在影片叙事上好莱坞类型片标准化制作,那么《黄海》的创作则突出了导演对类型电影反映现实生活的思考,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阶层差异产生的矛盾和人对自我的身份怀疑。影片开始罗泓轸就将中国与朝鲜边境小城延边凋敝的场景展现给观众,包括对以驾驶出租车为生的金久男和一众底层男性人物侧写,赌博和将老婆家人送到韩国合法或非法打工,再将钱寄回延边成为了这些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于朝鲜族主人公金久男来说,为了突出朝鲜族和主流人群的身份矛盾,罗泓轸刻意使用了常见于网络社交媒体等环境中对高丽人的歧视性语言,通过一个小混混的口中说出来作为对以金久男为代表的朝鲜族标签,体现了当地主流社会对朝鲜族的不认同,另一方面则又突出了以“地头蛇”及高利贷者为代表的绵先生对社会底层人群的阶层的不认同,值得注意的是,以绵先生为代表的“地头蛇”朝鲜族对同宗同族的社会底层也持有了阶层差异产生的歧视。而当金久男偷渡到韩国以后,面对繁华的大都市首尔,对于铺天盖地对于朝鲜族的歧视,又出现了韩国主流社会对朝鲜族的不认同。通过这三种由身份和阶层造成的不认同,加剧了中国朝鲜族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窘境和人对自我的身份怀疑,随着个体焦虑的不断放大,从而为影片的整体悲剧基调埋下来伏笔。阿兰·德波顿认为人因为自我焦虑才产生了身份认同,德波顿说:“他人对我们的关注是如此重要。就本质而言,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也许:在一个理想世界中,我们可能更坚强一些,我们会固守自己的底线,不管别人是否在意我们,也不会顾虑别人的想法。但环境就是这样可怕,它让你不自觉地遵循某种既定的规范,接受绝大多数人自愿或不自愿认可的标准,把你的思维纳入某些被称为精英的人设定的范围和程序之内。我们都被影响着,同时又影响着别人。”基于此,罗泓轸成功的完成了《黄海》对影片核心内涵的架构,而导演对剧作中反映这样一种设定的意图,或许可以看作是韩国国内社会对流散主题文化与身份认同的焦虑。一般而言,大部分包含流散主题文化的主流群体仍然带有对客群群体的人文关怀与怜悯,作为居住在中朝俄边境的延边自治州的中国朝鲜族,大量合法或非法进入韩国务工人员因为偷渡或意外事故遭受苦难,侥幸进入韩国社会工作的个体或群体也因为韩国社会的歧视和冷漠得不到或者很少得到应有的权益,罗泓轸通过对客群群体现状的映射也体现了韩国社会对中国朝鲜族的关注,同时也应引起国内社会及相关剧作者的重视。

在《黄海》的意向隐喻中,“狂犬病”的意向化表达也反映了罗泓轸对阶层身份下人性丧失的失落。罗泓轸在片头利用金久男的旁白叙述了这样一段话,“在我11岁的时候,街坊里流行起了狂犬病,我家里的狗也得了狂犬病,起初它只是咬死了自己的母亲,到最后,只要是能咬的东西,它就会都往死里咬,村里人想要把它宰了,可是没抓到,让它给跑了,过了几天,那条狗瘦的干巴巴的又出现了,黑黑的眼珠,一点力气也没有,就那么看了我半天,然后就慢慢躺下,再也没有起来,我把它埋在村子的后山,可就在那天晚上,大人们又把它挖出来,煮着吃了。之所以又突然想起那件事,是因为从那以后,再没流行过的疯狗病又开始传播,正在蔓延的狂犬病。”在整部影片中,金久男这个来自底层的朝鲜族为了还债被迫杀人成了疯狗,被杀者金承贤的司机、银行职员或者为了钱或者为了女人抛弃契约谋杀雇主成了疯狗,道貌岸然衣着光鲜的韩国社长金泰元为了推避求全杀人成了疯狗,朝鲜族“地头蛇”绵老板为了杀人灭口成了疯狗,无论处于什么阶层,什么身份,什么目的,所有人都像感染了狂犬病互相厮杀,而这些“疯狗”在剧作的设置中,来源于导演对各个角色产生诉求后的客观设置障碍,正是由于人物在剧作中的所遇到的各种障碍,从而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外置的障碍来源于表层人物与人物间的谋杀和追杀,内置的障碍则体现在导演对终将蔓延的“狂犬病”的失落与失望,在类型电影的创作中,观众通过影片了解剧作内核与导演设置的人物障碍息息相关,人物的外置障碍表达了人物的内在诉求,人物的内在诉求又包含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从某种程度来说,《黄海》的表现主题大大拓宽了罗泓轸的影片深度,在思索人性的悲与恶之间迈向了一大步,进而也为之后《哭声》的剧作创作提供了思路。

3. 社会意识崇拜活动隐喻下的个体困境

韩国本土的社会意识崇拜活动文化一直以来都深刻的影响着韩国民众的生活与社会思想。19世纪以后,朝鲜王国内忧外患,统治阶层与底层劳苦大众矛盾激烈,对外施行闭关锁国政策,农民运动不断爆发,社会矛盾加剧。而日本则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大量兴建工厂学校,改革吏治,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为了获得更多市场和原材料,同时转移社会矛盾,日本大陆政策竭力向外扩张,1876年借由云扬号事件与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至此以后朝鲜门户大开,逐渐沦落为帝国主义殖民地,同时随着社会风潮的转变和传教士的涌入,社会意识崇拜活动迅速在朝鲜生根发芽,大量社会意识崇拜活动和新教教会在朝鲜创办,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启迪民智的作用。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加大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和剥削,朝鲜国内反日情绪逐步加剧,1909年,教徒安重根在中国哈尔滨刺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后英勇就义,激发了朝鲜国内独立与反日运动的民族情绪。韩国建国后,社会意识崇拜活动团体也在社会运动中发挥了各种作用,1987年,韩国国内爆发六月民主抗争运动,受教会影响的教徒组织民众走上街头反对全斗焕独裁统治,从某种意义上讲,韩国国内基督教势力在韩国大众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占据了一定地位,殖民时代的国家耻辱和民主斗争中对统治阶层的愤怒为韩国基督教活动在社会中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在影片《哭声》中,同为基督徒的罗泓轸毫不隐讳的将国村隼饰演的日本巫师塑造成打破韩国偏遠山村宁静的恶鬼,值得注意的是演员国村隼本身就是日本熊本县人。同时剧作中郭度沅饰演的山村警察面对一系列超出自我认知判断的恶性事件后无法选择的成为“羔羊”,在悲剧化的故事叙述结构下,导演有意将“善”与“恶”的关系进行模糊,人与各种价值观的碰撞和在碰撞过程中产生的挣扎和直到最后的悲剧宿命成为了叙事重点,在这场人与宿命的对决中,导演也有意通过剧作场景表现了许多基督教元素,包括对“彼得三次不认主”,表达了个体在面对危机时对信仰的不坚定;“向圣徒显现圣痕”则表达个体对事物真假难辨的愚蠢和迷茫;而在面对恶鬼的诱惑时,导演使用了“垂钓”这一意向,表达了个体在做出选择时的命运博弈。从日据时代到流亡政府,从意识形态的国家割裂到韩国国内反抗独裁体制,在社会历史的不断变迁下,韩国社会的民众意识与大众思想都通过影视作品反映和展现,而罗泓轸则在社会语境的大背景下,突出了个体在历史宿命中的无力与悲剧,从导演个人对剧作的创作和表现主题来看,《哭声》的隐喻则表达出了导演对个体命运无可避免走向悲剧的悲观情节。

4. 总结

从《追击者》漂亮精巧的剧本结构和人物剧作处理,到《黄海》人性与命运碰撞下身份思考,再到《哭声》对个体命运的不可知的悲剧表达,罗泓轸的电影深度也从展现悲剧到思考命运层面迈向了一大步。事实上,类型电影在题材选择,人物建构和主题表现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作者在社会语境下对大众生活和民众思想的体现与反思,而从罗泓轸的剧作态度与作品质量来分析,尽管目前只有三部影片上映,但影片质量与剧作中带给观众的批判和反思,恰恰证明了罗泓轸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精益求精。本文试图通过对罗泓轸类型电影剧作的剧作征候入手,希望通过对导演创作中对社会语境与人物分析的思索与探讨,为理解罗泓轸剧作特点与表现手法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Urkel Grue 《哭声》导演罗泓轸与电影评论家李东镇的映后对谈[N/OL].豆瓣电影.2016

[2].[美]罗伯特·麦基《故事》[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3].[英]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美]闵应畯[韩]朱真淑[韩]郭汉周《韩国电影:历史、反抗与民主的想象》[M].金虎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

[5].黄丹《类型电影 叙事范式与形式风格》[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叙事结构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空间叙事的结构与功能
圣经叙事结构指导下的欧·亨利小说
《哈利·波特》的魔幻叙事解析
贾樟柯电影叙事的板块结构分析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电影《明日边缘》叙事动力解读
《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叙事比较
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分析
南昌采茶戏《南瓜记》的叙事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