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泽县东固罗墓地元代墓葬发掘简报
2020-08-04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关键词】河北深泽县;东固罗墓地;圆形砖室墓;元代
【摘要】2019年8月,为支持鄂安沧输气管道工程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深泽县白庄乡东固罗村东南管道工程征地范围内的3座元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3座墓葬均为圆形竖穴单室墓,仅出土少量瓷器、铜钱和陶板瓦。这是该地区首批经科学发掘的元代墓葬,为冀中地区元代考古增加了新资料。
东固罗墓地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深泽县白庄乡东固罗村东南约180米处,西距230国道约2公里,西南距深泽县城约8.7公里,2018年6月在对鄂安沧输气管道工程范围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2019年8月,为配合管道工程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工程征地区域进行了勘探,确认了3座墓葬,随即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区域西临东固罗村至王家庄村的水泥路,南侧紧邻两村耕地分界线。从大的地理环境来看,该区域北距大沙河约6.7公里,南距滹沱河约6.6公里,周边地势平坦(图一)。
本次发掘采用RTK测点方法,共布5米×5米探方64个,以发掘区西南角为坐标原点,北向为N01~N08,东向为E01~E08,西南角第一个探方编号为TN01E01,以此类推(图二)。共发掘3座墓葬,分别编号为2019SDM1、2019SDM2、2019SDM3(下文简称M1、M2、M3),其中,M2位于M1东北4米处,M3位于M1西北18米处。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3座墓葬均为圆形竖穴砖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棺床均位于墓室北半部。墓砖均为长方形青砖,整砖长31~32厘米,宽15~16厘米,厚5厘米。
1.M1
位于TN02E05西部,向西延伸至TN02E04东隔梁下,方向200°(图三)。墓砖为长方形素面青砖,均不完整,残砖宽16厘米,厚5厘米。墓壙为圆形,直径3~3.1米,高1米,填土为黄褐色,土质较硬,内含砖块、人骨残块等。因被严重盗扰,甬道已不存。墓道为斜坡状,坡度约45°,平面呈长方形,长0.65米,宽1米。墓门位于墓室南部,与墓道宽度相等,已被完全破坏,砌砖被全部盗走。墓室仅存西壁、西北壁、东壁、东南壁底部1~2层砌砖,为顺砖平砌,残高0.05~0.1米,厚0.16米。棺床仅南壁底部存部分砌砖,长0.8米,宽0.16~0.36米,残高0.05米。根据残留砌砖的位置推测,棺床南壁全长约2.88米,最宽处约1.08米。未发现任何随葬品。
2.M2
位于TN03E06西部,向西延伸至TN03E05东隔梁下,向南延伸至TN02E05北隔梁下,方向200°(图四)。墓圹为圆形,直径2.86~3.01米,高0.75米,填土为黄褐色,土质松软,包含少量砖块、瓷片等。墓道为斜坡状,坡度约20°,平面呈长方形,长1.3米,宽1米,北端出土铜钱3枚。墓门位于墓道北侧,封门砖已无存。门券残留东侧拱券底部3块单券砌砖,高0.26米,拱券外贴砌有横立和竖立单砖,砖外侧残存白灰,可能原有彩绘。拱脚为顺砖平砌,共12层,高0.6米。墓门北为甬道,平面呈长方形,仅存两壁下部7层砌砖,为顺砖平砌,长0.72米,宽1米,残高0.46米。甬道北为墓室,平面为圆形,直径2.6~2.68米,墓壁为顺砖平砌,现存东、北、西三面6层砌砖,残高0.36米。因被盗扰严重,棺床及人骨已无存。
3.M3
位于TN06E02东部,向东延伸至TN06E03西部,方向202°(图五)。墓圹近圆形,直径2.62~2.87米,填土为灰褐色,土质松软,夹杂砖块。墓道为斜坡状,坡度约35°,平面呈长方形,两壁及底部未发现加工痕迹,长1.9米,宽0.8米。墓道西北角距墓口0.2米处填土中出土白瓷碗、盘各一件,盘叠放于碗内。墓门上部已毁,仅存底部2~3层砌砖,残长0.18米,宽0.14米,高0.18米。甬道位于墓门以北,平面长方形,两壁仅存1~4层砌砖,长0.64米,宽0.95米,高0.23~0.5米。墓室南与甬道相连,平面近圆形,直径2.47~2.55米,残高1米。墓壁为顺砖平砌,最高处残存砌砖17层,自地面以上开始内收,至0.86米高处收分幅度增大,可推知墓室原为穹窿顶。北壁正中距地面约0.25米处有一长方形盲窗,窗框为单砖顺砌或立砌,窗扇为两块单砖立砌,高0.33米,宽0.4米。棺床内部填土,长2.5米,宽1.6米,高0.23米,南壁为4层顺砖平砌而成,东西端与墓壁相接。棺床中部有人骨2具,保存较好,下肢骨略有错位,应为地下水冲击所致。均为仰身直肢,头西脚东,根据骨骼粗壮程度,南侧为男性,北侧为女性。棺床南部靠近西侧墓壁处出土黑釉双耳瓷罐1件,罐内有小瓷碗1件。罐底部外侧放置一块长32厘米、宽16厘米、厚5厘米的青砖,或用于防止瓷罐倾倒。
二、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数量较少,仅M2出土3枚铜钱,M3出土4件瓷器及少量泥质灰陶布纹板瓦。
1.瓷器均出土于M3,共4件。
盘1件。M3∶1,敞口,圆唇,斜弧腹,外底中心稍外凸,矮圈足,内底有一周不连续的戳痕。黄白胎,胎质细腻。内壁施黄白釉到底,釉色不均匀,有冰裂纹,外壁施酱釉到底,唇部无釉,唇下有与窑具烧结后的掰断痕及黄白色流釉痕。口径15.7厘米,底径7.2厘米,高3.4厘米(图六,1)。
碗2件。M3∶2,出土时与瓷盘M3∶1叠放在一起。圆唇,弧腹,外底中心稍外凸,矮圈足,内壁有横向旋痕。灰白胎,胎质较细。内外施青白釉,釉下施白色化妆土,内底有椭圆形涩圈,外壁施釉不到底,可见化妆土及流釉痕。口径19.9厘米,底径7.8厘米,高6.7厘米(图六,2)。M3∶3,出土于瓷罐M3∶4内。圆唇,斜直壁,下部有切削痕,外底中心稍外凸,矮圈足。灰白胎,胎质较粗。酱色釉,内外施半釉,有流釉现象。口径8.1厘米,底徑4.6厘米,高1.7厘米(图六,3)。
罐1件。M3∶4,圆唇,矮颈,斜肩,鼓腹,最大腹径在上腹部,高圈足。肩部对称附一对上宽下窄的桥形耳,耳外侧饰11道凸弦纹。器身内壁可见多道旋痕,唇部有4道切削修整痕。灰白胎,胎质粗糙。内外施黑釉,唇部无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自最大腹径处向下釉色渐淡。器身中部有一道裂纹,由两耳中间的口沿处向下经圈足绕至一侧耳后,裂纹上有铁锔4个,颈肩结合处和下腹中部的铁锔保存较完整,其余均已脱落。口径18厘米,最大腹径28厘米,底径10厘米,高24厘米(图六,4)。
2.铜钱共3枚,均出土于M2墓道内。
M2∶1,皇宋通宝,圆廓方穿,小篆体钱文,对读,光背,直径2.4厘米(图七,1)。
M2∶2,宣和通宝,圆廓方穿,小篆体钱文,对读,光背,直径3厘米(图七,2)。
M2∶3,崇宁通宝,圆廓方穿,瘦金体钱文,旋读,光背,直径3.4厘米(图七,3)。
三、结语
此次发掘的3座墓葬形制和墓向基本相同,且彼此相距不远,应为家族墓地,年代应相近。其中,M1、M2被严重盗扰,墓砖被盗挖殆尽,而M3虽然墓顶无存,但墓室主体结构、棺床、人骨、随葬品均保存较好,可据此判定墓地年代。
从墓葬形制来看,3座墓葬均为规模较小的圆形竖穴砖室墓,墓圹直径2.62~3.1米。京津冀一带见于报道的同类型墓葬有河北平乡郭桥村[1]、三河高楼村[2]、徐水西黑山[3]、霸州任水村[4]和北京平谷河北村[5]等,均为元代墓葬。其中郭桥村元墓墓门上方贴砖的情况与M2墓门的做法类似。从随葬品形制来看,M2出土的3枚铜钱均属于北宋时期,皇宋通宝为仁宗时期钱币,崇宁通宝、宣和通宝为徽宗时期钱币,可知M2年代不早于北宋末期。M3出土的黑釉双系瓷罐在形制上与元代中晚期的三河高楼村M6∶1、平谷河北村M4∶8、徐水西黑山M24∶3相同,其年代也应与之相当。综合来看,3座墓葬的年代应为元代,其中仅M3年代相对明确,为元代中晚期,M1、M2年代的上下限可能略有伸缩。
东固罗墓地的3座墓葬是目前为止石家庄东部地区首批进行科学发掘的元代墓葬,具有填补当地考古学序列空白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发掘是为配合基本建设而开展的,受种种局限,不可能对墓地进行大面积揭露,同时墓葬保存情况较差,盗余的材料极其有限,无法进行深入研究,导致我们对该墓地的认识比较初步、片面。
此次发掘工作得到石家庄市文物局、深泽县人民政府、深泽县文体旅游局、深泽县文物保管所的大力协助,谨致谢忱!
[1]郭少青.河北平乡县郭桥村元墓[J].文物春秋,2008(5).
[2]廊坊市文物管理处,三河市文物管理所.河北三河高楼元代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春秋,2015(5).
[3]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河北省文物局.徐水西黑山金元时期墓地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4]廊坊市文物管理处.霸州市任水村元代墓群清理简报[J].文物春秋,2015(3).
[5]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平谷河北村元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2(7).
〔编辑:张晓虹;责任编辑:谷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