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渗透方法的魅力

2020-08-04丛西彤

科技资讯 2020年17期
关键词:共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

丛西彤

摘  要:无论在我国古代还是在我党的革命历程中,情感战略都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方法,收到了不俗的效果。反观目前我国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体上略显疲态。面对此种情况,情感渗透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以打开学生紧锁的心灵大门。该文将着重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情感渗透方法的历史渊源、情感渗透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以期证明此方法之大有可为。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渗透方法  共鸣  内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6(b)-0231-02

1  情感教育的历史渊源

1.1 古代情感渗透方法的在政治军事领域的应用

军事是政治的集中体现。在我国最早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中曾写道:“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以“伐谋”“攻心”为上,很注重情感规律。在我国的另一部军事著作《三十六计》中,里面提到的欲擒故纵、指桑骂槐等计策,表面看来是军事科学上的策略,实质也都是对敌人情感堡垒的进攻,是情感技术应用上的范例,集中国人政治智慧之大成。但若说应用情感上的渗透对敌人进行攻击,诸葛亮在《诸葛亮兵法》中应用的情感哲学,应是将这一方法发挥到了极致。这些情感上的战略计策都具有隐蔽性,于无声中取得了胜利,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1.2 我党在建设中对情感教育法的运用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党的工作重点之一。纵观党史,在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情感渗透法在党的政治建设、作风建设以及斗争策略等方面一直闪耀着熠熠光辉,是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战争年代,我党军队中的各级长官对士兵关爱有加,积极了解战士们的思想倾向,及时地与战士们进行沟通交流,军中战士们在情感上得到极大的慰藉;在对待敌军上,我党采取的瓦解敌军以及优待俘虏等政策,也都是通过进行情感渗透,感化敌军,使敌军纷纷不攻自破,弃暗投明,从而积极参加革命事业,成为为人民而战的革命将士。《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到:“要让广大群众看到红军和白军的区别,开始真心实意地把红军当作自己的子弟兵”。可见,古田会议精神也是我党注重情感渗透的一个真实写照,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我党的干部们始终注重对人民群众,对工人们进行情感关怀,使干群之间团结得更加紧密,为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增添了动力。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经济虽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同时也吹进了一些资本主义的腐败肮脏气息,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认钱不认人的怪诞现象。此时,对于人民群众进行正向的情感渗透,帮助群众树立正确价值观便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党在运用党媒进行宣传时,可以应用情感渗透的方法和原则,注意对情感渗透模式的把握,利用关键时间节点,恰到好处地进行宣传,以达到对人民进行良好情感渗透的效果,要让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丰富的、特殊的感情味,通过情感的交流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除此之外,当下我党在对干部进行管理时,也应注重运用情感激励法,让干部能够感受到党的关怀,让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将个人获得的感动更加充分地运用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之中

2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渗透方法的应用现状

不论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还是在我党的发展历程中,纵然时代在变,社会在向前发展,情感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一直都十分突出,在今天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仍具有着普适性。然而当前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情感渗透方法并未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呈现着疲软的状态,以致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失语,彼此之间形成了一堵无形的墙,双方都无法进入各自的领域,无法到达彼此的心灵深处。而这样的现象的形成,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因素的影响。

纵然情感渗透方法在对目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困境,但情感渗透法相较于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方面仍具有着巨大的优越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在接受理论灌输时更加自觉。情感渗透法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度,此种方法消除了学生的心理屏障,找到了可以使大学生不抗拒、不产生逆反心理并且自愿接受道德原则教育的途径,它注重情感上的感化,通过“动之以情,曉之以理”的一些教育技巧来触动大学生的情感。学生在接受情感渗透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吸收教师想要传递给学生的精神,而不是被动地、强制地被灌输,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效果会更加迅速,并且会更加主动地在自己的实践中加以践行。

二是情感渗透方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能内化于大学生的心灵之中。当前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常常只流于形式,变得十分表面化,带来的结果便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解也变得表面化,心口不一,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人的价值遵循。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影响受教育者自觉而主观地接受教育内容的重要指标,情感因素在教育过程中实质上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表现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情感渗透法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会更为深刻。如果说,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要入脑,然后再入心,但只有入心的理论才能是更加深刻的。情感渗透方法的直接效用便是将理论知识更加直接地灌输进学生的内心。通过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交流,构建起心灵的桥梁,以学生的主动接受为基础,进而以学生和教师在情感上产生的共鸣使学生将理论牢牢印刻于心中。除此之外,通过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会进一步彰显,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感会更加强烈,更加感受到人本性关怀,这也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3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促使人的思想改变的外在力量,但内因决定外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把自己提出的要求转化为被教育者的内心要求,而不是硬性灌输。对大学生采取情感渗透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在情感上达到互通,进而让学生自觉而主动地接受相关理论内容,对比在古代战争中情感渗透方法的采取以及我党在情感渗透上的应用,虽然应用对象有所不同,但究其本质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入手采取的有效方法。如何能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入脑入心,摆脱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冷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带有巨大优越性的情感渗透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6

[2] 张志安,黄剑超.融合环境下的党媒情感传播模式:策略、动因和影响[J].新闻与写作,2019(3):78-83.

[3] 罗建明.排除情感障碍强化党性观念[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3(3):62-64.

[4] 张荣军,刘金.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的情感意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31-35.

猜你喜欢

共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