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平山县北七汲墓地早期墓葬发掘简报

2020-08-04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文物春秋 2020年1期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河北平山;北七汲墓地;早期鲜虞文化;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摘要】1998年,为配合朔黄铁路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在河北省平山县北七汲村发掘了11座墓葬,其中4座墓葬年代较早,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北偏东10°~30°,葬具为一棺或一棺一椁,随葬品放置于壁龛、棺内或棺椁之间,以鬲和罐为基本组合,时代属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推测为中山国早期遗存。

此次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共发现11座墓葬和7座灰坑。其中灰坑出土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多饰绳纹,可辨器型有豆、盆、罐等,另有残损的蚌器、铁器等遗物。11座墓葬分别编号为98PBM1—98PBM11(下文简称M1—M11)。其中M1—M4年代较早,M5—M11为宋、元时期墓葬。7座宋元墓葬均为圆形单墓道砖室墓,较大的墓内有砖雕的斗拱、门、窗、灯、桌子等建筑构件和家具,随葬品有瓷器、彩绘陶器、铜钱、灯盏等。这些墓葬分布集中,应为一处长期使用的家族墓地,发掘材料将另文公布。

本文仅对4座早期墓葬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情况

此次发掘的4座早期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开口于垫土层下(具体地层情况不明),集中分布于北七汲墓地东北(图二)。

M1位于M2、M3北侧,墓向北偏东10°,被扰动。墓圹长2.2米,宽1.1米,深1.25米。葬具为一棺,破坏较严重,长1.9米,宽0.58米,残高0.24米。棺内有人骨一具,存下肢和部分上肢。墓主人脚下出土陶鬲、罐、盖豆各1件,右大腿根部出土铜针2件(图三)。

M2位于M1以南,墓向北偏东10°,被盗扰。墓圹长2.3米,宽1.12米,深2.16米。葬具为一棺,板灰痕较明显,棺长1.86米,宽0.6米,残高0.45米。棺内散见下肢骨等部分人骨。西壁近北侧有壁龛(图四),长0.96米,进深0.24~0.3米,高0.8米。壁龛内并排放置陶器4件,均为泥质灰陶,有鬲1件和罐3件。

M3位于M1、M2西侧。墓向北偏东30°,被盗扰,墓内填土较硬。墓圹长2.84米,宽1.6米,深2.48米。葬具为一棺一椁。椁长2.2米,宽0.98米,残高0.72米;棺长1.84米,宽0.5米。棺内有人骨1具,头向北,存部分头骨和下肢骨。随葬品叠压放置于西南角棺槨之间,出土陶罐2件,陶盆、陶鬲各1件。

M4位于其他三座墓以西,方向北偏西38°,已被盗扰,墓内填土经夯打。墓圹长2.4米,宽1.9米,深3.3米。墓底东北角存部分板灰,推测葬具为一棺,残高0.3米。东壁中部高出墓底约1.5米处有一龛,南北长0.6米,高0.72米,进深约0.22米。壁龛中发现并排放置的陶罐、陶鬲各1件。扰土中发现有人牙。

二、出土遗物

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共13件,多放置于壁龛中或棺椁之间。多为泥质灰陶,纹饰以粗绳纹和凹弦纹为主。另在M1中发现铜针2件。

1.陶器

鼓腹罐4件。均为泥质灰陶,敞口,束颈,鼓腹。M1∶2,溜肩,腹斜收,平底。高16.4厘米,口径12.9厘米,腹最大径17.8厘米(图五,1)。M3∶3,平折沿,平底略内凹。高10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6.8厘米,腹最大径12厘米(图五,2)。M3∶4,方圆唇,腹上部饰两周凹弦纹,平底略内凹。高11.3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6.6厘米,腹最大径11.8厘米(图五,3)。M2∶4,方圆唇,平折沿,短颈,肩部饰两周凹弦纹,平底。高26.5厘米,口径16.4厘米,底径13.3厘米,腹最大径26.6厘米(图五,4)。

筒形罐3件,均为泥质灰陶,方唇,平折沿。M2∶2,直腹,近底斜收,平底,口沿和腹中部各饰两周凹弦纹。高15.4厘米,口径17.8厘米,底径7.3厘米(图五,5)。M2∶3,短颈,弧腹,平底内凹。折沿上饰一周凸弦纹,腹部饰绳纹。高22.7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5.6厘米,腹最大径18厘米(图五,6)。M4∶1,短颈,弧腹,平底内凹,腹部饰绳纹。高22.8厘米,口径14.8厘米,底径8.9厘米(图五,7)。

盆1件。M3∶1,泥质黑陶。敞口,平折沿,斜直壁稍内弧,平底内凹。高8.6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7.7厘米(图五,8)。

鬲4件。均为泥质灰陶,矮裆,三个乳状足,通体饰粗绳纹,制作粗糙。M1∶3,口残,直腹,平裆。残高21.7厘米,腹最大径18.1厘米(图五,9)。M2∶1,侈口,方唇,鼓腹下收。高17.2厘米,口径15.1厘米,腹最大径18.3厘米(图五,10)。M3∶2,外折沿,圆唇,直腹。高10.4厘米,口径11.8厘米(图五,11)。M4∶2,侈口,方唇,直腹。高19.2厘米,口径15.4厘米(图五,12)。

盖豆1件。破碎严重,无法复原。

2.铜器

铜针2件。M1∶1,长6.2厘米,两端有尖。另一件一端有尖,断裂。

三、结语

M1—M4中均未发现可以纪年的器物,故只能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推测墓葬年代。

4座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皆在北偏东10°~30°之间,葬具为木棺或一棺一椁,随葬品放置于壁龛、棺内或棺椁之间,以鬲、罐为基本组合,纹饰以绳纹为主,故彼此年代应相近。

4座墓葬中各出土有1件陶鬲,均为极矮的三尖足,裆部几乎垂地,与三晋两周地区的山西晋中榆次猫儿岭M134[1]、河南安阳西高平04AXM3[2]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这两座墓的年代为春秋晚期。同时,这些陶鬲也与河北易县燕下都[3]、怀来洪沟梁墓地[4]等出土的战国早期燕式鬲接近。另外,出土的筒形罐与北京怀柔城北M4和M6出土的两件燕式陶釜[5]器形接近,后者年代分别为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

值得注意的是,北七汲早期墓葬与近年在行唐故郡遗址的发现有相近之处。如4座墓葬与故郡遗址第一期墓葬M23、M25、M80等均为南北向土坑竖穴墓,且北七汲陶鬲折沿、裆近平或外鼓、三乳足根的形制特点与故郡一期墓葬典型随葬品粗绳纹夹砂灰褐陶鬲非常相近。根据张春长、齐瑞普等人的研究,故郡遗址与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鲜虞文化密切相关[6]。另外,在北七汲附近的访驾庄[7]、中七汲等地还发现了数座战国晚期中山国墓葬,北七汲发现的这4座早期墓葬是否与周边战国晚期墓葬有所关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这4座墓葬大体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主体文化面貌呈现出以三晋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因素,兼有早期鲜虞文化及邻近的燕文化的面貌和特征。

[1]猫儿岭考古队.1984年榆次猫儿岭战国墓葬发掘简报[M]//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三晋考古:第1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市西高平遗址商周遗存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2006(4).

[3]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燕下都城址调查报告[J].考古,1962(1).

[4]张家口考古队.河北怀来官厅水库沿岸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1988(8).

[5]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北京怀柔城北东周两汉墓葬[J].考古,1962(5).

[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等.河北行唐县故郡东周遗址[J].考古,2018(7).

[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河北平山访驾庄墓地M8发掘简报[J].文物春秋,2019(5).

〔编辑:迟畅;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