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离骚》(节选)为例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2020-08-04李斌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离骚文言屈原

李斌

执教高中语文数年,个中悲欢,教学冷暖自是五味杂陈。但是,近日再次重教《离骚》(节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与学生交流,和同行分享,大家有一个共识,《离骚》教学难!因其年代久远,晦涩难懂,典故迭出,难于识读,难于成诵,难于欣赏,难于应试。随之而生发的《湘夫人》《逍遥游》《兰亭集序》《赤壁赋》《滕王阁序》等文章都是难教的。但是,考试有要求,又是时间检验的经典,所以,教师姑妄教之,学生姑且学之,收效甚微。笔者也有同感。可是,静心思之,并非《离骚》难了,也非学生接受能力差了,而是我们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层级和重点的:第一,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第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第三,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古诗文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但是,笔者从教二十余年来发现,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模块时,方法僵化机械,传统的“四段论”——“释-读-译-诵”文言文教学法大行其道,那就是:释题、介绍作者、介绍背景;处理字词读音、诵读;翻译;背诵。这种教学方法历史之悠久,持续时间之长,对中学文言文教学影响深远,人所共知,至今依然占据文言文教学法的舞台,更有老师把翻译“信達雅”,“增删去留补”等作为重中之重,一头扎进文言文翻译的汪洋大海,自我陶醉!

我以为,这种传统教学法的诞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首先是当时的教学设备落后,教师的备课资源有限,形式单一。比如教授《离骚》《滕王阁序》等经典名篇时,几无图片,更无视频,大多数老师也只是从文本想象屈原、滕王阁,教学仅仅是从语言到语言的信息传输,如遇老师语言本领不高,以讹传讹也未可知。另外,教参严格地规定了教学重难点、考试考点等,师生围绕考试“指挥棒”,只是从知识点识记层面进行教授和学习。

其次,传统的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无论从量还是质两方面都要求不高。这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大力发展白话文(新文化),抑制打压文言文(旧文化),造成古今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断裂不无关系。人们认为,新时代就要学习新文化(白话文),对文言文(旧文化)敬而远之!人们忽视和漠视文言文经典所蕴含的思想精髓,有的人拒绝深刻,追随平庸,打着给中学生减负的“幌子”拒绝经典,以至于出现高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的奇谈怪论。

第三,大多数老师认为,文言文阅读重在掌握“文言实虚词”和“句式”等语法和固定的文化常识。对文言文文本首先是一个经历了历史长河大浪淘沙过程的艺术文本认识不足!人们为什么要重读《诗经》《楚辞》“诸子文章”?人们为什么要再次感知屈原《离骚》的爱国情怀?人们为什么说杜甫忧国忧民、陆游“死了都要爱国”?我们不是重读那些古代语法,而是体悟蕴含在文本语言之中的思想光芒,艺术精髓!但是,好多老教师死抓字词考据不放,忽视“整体感知”甚至“整本书阅读”的新理念,一味肢解艺术经典文本,生涩硬灌,甚至“老羞成怒”地挞伐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教学过程低效,事倍功半。

鉴于以上现状,笔者以为,经典就是经典,你爱与不爱,她都在那儿,你学与不学,她都自有价值。就拿笔者教授《离骚》(节选)为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感觉学生兴趣大增,文言文教学过程处处涉险,处处惊喜。

一、学生独立感知文本

课前不做任何介绍和氛围营造,让学生自查资料和工具书,参阅注释,主动和我请教讨论等,大胆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甚至可以说出自己不喜欢的理由。提出一些容易产生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你阅读本文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是否认为这是一篇名著?”“为什么多数人都认为《离骚》是经典?”

二、教师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搜集精选图片、视频、寓言故事、前人评价等教学资源做成课件,进行随机播放和展示,学生可就其中任何一个信息进行讨论、质疑。重点突出三个关键词:《离骚》、屈原、《离骚》古为今用的价值体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体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句子在文中的主旨地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句子在文中的线索作用;课后所引司马迁、刘熙载、鲁迅对《离骚》及其艺术价值和思想指归的评价,甚至可以评价“屈原之死”的价值指归。

三、师生诵读

本阶段三读必不可少:专家配音朗诵;老师范读;学生自读。

学生可以通过想象模仿屈原的情态,可以表演课本剧,互相评价对方的诵读效果。

四、师生局部探究文本

本阶段拟以课后练习题的层级标准为具体的教学路径,是在前三个阶段开放性感知基础上的向内转。(如遇到课后没有练习题设计的,教师可预先设计同样标准的层级习题。)像《离骚》课后有“研讨与练习四《离骚》的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让学生独立找出诗中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并分析寓意。学生找出最能体现屈原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的诗句进行讨论。教师可在本阶段大量渗透实虚词翻译及句式特点的讲解。

接下来进行师生讨论,释义(翻译)。如果前四个阶段功夫下到,本阶段则是水到渠成。巧妙解决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学生感知不够而提前进入文本翻译,违背审美素养建立的本末倒置问题。学生一旦兴趣浓厚,信息量大增,就自然会主动翻译,从而实现带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理念进入文本。

五、学生再次独立感知文本

本阶段实属对以上几个阶段的小结。突出两个方面: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每生写出300字左右的感知体会。最后,背诵文本。

总之,虽然教有法,无定法,但是总有一个适合师生教学旅程的美妙方法需要我们去探索,切忌将美好的艺术文本教成繁琐沉闷的“硬教学”,让高中文言文教学真正回归到闪烁着中国特色的传统经典的原点中去!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大荆中学(726001)

猜你喜欢

离骚文言屈原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解读《离骚》中屈原的思想斗争和心路历程
屈原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