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宗教艺术文献研究综述
2020-08-03付春梅
【摘 要】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上分布很广,他们是汉族前身“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羌族氏族制上层建筑而出现的羌族宗教,它与文学、历史、民俗、艺术等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研究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纵观我国近四十年对羌族宗教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羌族宗教艺术研究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图腾崇拜、刷勒日、羌锈、释比图经等。
【关键词】 羌族宗教 艺术文献 图腾崇拜 刷勒日
羌绣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是汉族前身“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族是研究羌族社会历史和中国原始宗教的活标本。[1]羌族原始宗教与文学、历史、民俗、艺术、伦理等社会文化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羌族的宗教活动形式都是与音乐、舞蹈以及绘画等形式表达宗教意图,如释比戏、羊皮鼓舞、释比图经等。 纵观我国对羌族宗教几十年的研究,从最初对羌族宗教本身由浅及深的研究,到羌族宗教与各个学科门类的交叉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通过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很少有研究者对羌族的宗教艺术文献做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研究。
1.我国羌族宗教艺术文献研究现状
1.1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为了厘清羌族宗教艺术文献的研究现状,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以中国知网 (CNKI)作为检索信息来源,选择主题为羌族和宗教为检索条件,共搜索到相关主题论文273篇,通过进一步人工筛选,剔除不相关的会议、报告以及相关性不强的文章,最终留下238篇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硕博论文和会议论文。数据处理方面,使用SATI3.2和CiteSpace等软件对收集后的样本整理,同时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
1.2文献统计分析
通过对检索结果的统计发现,以羌族和宗教为主题所有符合标准的238篇文献,时间分布为1979年至2019年,时间跨度为40年(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12月)。从200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羌族宗教的研究,特别是在2008年地震以后,关于羌族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及羌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出现了一个大高潮。
1.3热门主题分析
通过对这238篇文献的统计分析还发现,关于羌族宗教研究的论文当中,有关“羌族宗教”主题的论文最多,共有32篇占比为13.97%;其次主题为“白石崇拜”的共有31篇占比为13.54%,排在第三位的是“释比文化”,共有29篇文献,占比为12.66%。
1.4作者及文献被引情况分析
通过对238篇文献作者情况进行汇总得到作者总人数为216人,第一作者人数156人,其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发文量大于等于5篇的作者情况进行统计,情况如表1-1:
从表1-1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四川大学的邓宏烈共有13篇,被引量为70次,排在第二的是三峡大学的孔又专共发表了12篇論文,被引量为65次,四川大学的钱安婧发表9篇论文被引量同样为65次,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赵曦同样发文9篇,被引量为55次。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有关羌族宗教的研究多集中在川藏一带,这里是主要羌族聚集地,更有利于实地研究。
1.5发文机构分布
在对文献进行发文机构分布统计中,笔者主要选取了发文量大于等于6篇的发文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2:
通过表1-2我们可以看出,四川大学发文最多共35篇,其次是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发表34篇,排在第三的是西南民族大学共发表18篇。通过这10个发文机构可以看出,主要发表文章的机构还是集中在四川境内,这些机构拥有实地考察研究的优势。
1.6期刊来源分布
在研究文献来源分布时,我们对来源大于5篇以上的期刊统计后得知,发表相关文献较多的期刊共有8种,其中,发文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前三种期刊《宗教学研究》、《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和《贵州民族研究》,共发文45篇,总下载量高达11486次。具体情况如下表1-3:
2我国羌族宗教艺术文献研究热点分析
2.1羌族宗教绘画类艺术文献研究
羌族最具典型的图腾莫过于羊图腾,在羌族人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羊的地位十分重要,并成为了羌族人民所崇拜的图腾,在羌族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羊图腾的身影。
万物有灵的宗教崇拜、自然崇拜充分展示了羌族人精神诉求、祈愿吉祥、追求美好生活的朴实愿望,各种图腾被广泛运用到民俗传统工艺作品和美术创作中。邓宏烈在《羌族图腾崇拜遗风考略》中通过相关遗址再次证实羌族羊图腾崇拜的历史痕迹,以及羌族图腾信仰对当时经济文化都有深远影响。[2]邱星星在《羌族特色图腾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将羌族宗教图腾融入到服装设计当中,最具代表的“羊”图腾设计在各种服饰图案里,展示了羌族图腾崇拜与艺术的完美结合。[15]彭代明的《羌族的牛崇拜与美术特征》指出羌族地区牛作为耕种的主要依靠,逐渐成为众多崇拜的主体崇拜,它在民族民间美术创作中多为崇高的形象,体现了人们对牛的崇拜和敬意。[13]刘珂所写的《羌族服饰图式对现代水墨重彩画的启示》,从羌族服饰中的图式提取绘画的素材,通过在绘画形式语言的转换,新型材料的运用和表现技法上进行创新,拓展了中国现代水墨重彩画的创作空间。[7]
有关羌族宗教绘画研究另一个重点是释比图经——《刷勒日》。它是羌族释比用于唱经、占卜等的一种图画经典,以麻布上沾一层白纸作为画底,用彩色颜料绘画,画卷为折叠式两面绘图,其内容有祭祀、大葬、婚配、驱邪、生肖等,反映了羌族游牧、狩猎、农耕、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内容。[15]
学者们对《刷勒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艺术价值、收藏与利用等。罗晓飞和罗徕发表的《存在与表现——羌族释比绘画<刷勒日>探郦》,着重探讨了《刷勒日》作为民间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文中指出《刷勒日》是羌族民族艺术与宗教形象的合体,无论是从题材、表现形式以及感情色彩等方面都有非常显著的艺术特点;[10]焦凤所写《<刷勒日>图经中的羌族服饰研究》,从《刷勒日》图经看宗教文化对羌族服饰形制的影响,深刻阐释了羌族服饰既具古羌民族粗狂古朴的游牧风格又表现出了现代平面艺术的时代美感;[3]张犇在《羌族释比图经“刷勒日”的艺术价值解析》中从《刷勒日》的美术表现特征分析,归纳总结出其简练朴拙的表现性、单纯平实的装饰性、深邃隐喻的象征性、生动奇谲的情节,更深入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体现明确宗教功能的艺术价值。[18]
2.2羌族宗教工艺美术及建筑类艺术文献研究
关于羌族宗教工艺美术最具代表性的要属羌绣。羌绣有着本民族自己独具的审美价值、审美造型、纹饰图案及色彩规范,蕴含着深厚的羌族历史文化内涵。云云鞋和绣花围腰是羌绣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
羌绣体现了羌族的宗教、礼节、习俗的内容和形式,承担着记录羌族生活、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为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重要保障。郑姣和李明发表的《茂县羌绣区域性艺术特征分析》,将茂县羌族划分为六个片区,分析不同区域环境下羌族刺绣的艺术特征和风格,叠溪片区图案神秘古朴,雅都片区庄重有条理,三龙片区精湛细腻,渭门片区用色粗犷,黑虎片区绣鞋色彩斑斓,土门片区含蓄淡雅。[20]钱珏和臧勇在《论羌绣艺术之美》中也指出羌绣图样具有朴素之美,在色彩选择上既多样又不失美感,从丰富多样的秀丽景物中,体现了羌族人对美好憧憬的向往。[14]刘珂在《新民艺设计的应用研究——以羌绣为例》以羌绣为例分析它的色彩及图案的艺术特征,从而在新民艺羌绣设计中将其提炼简化、分解重构使其更具有现代美感。[8]
羌族建筑类宗教艺术以白石崇拜最为广泛。白石崇拜在建筑形式上体现了羌族宗教建筑中稳定的美,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反映了其民族的住宅文化和宗教信仰,彰显了羌族人民的坚韧朴实、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品质。
焦凤在《“白石崇拜”与羌族建筑形式的符号表现解析》谈到,无论羌寨是何种空间构成形式,羌寨的朝向都是同一的,即可以抵御风寒,又朝向神的地方,羌族民居建筑的屋顶都会供奉白石塔,而且修建时会有一系列的仪式,白石既起到了点缀装饰作用,又能表达其符号含义。[4]张荣霞的论文《羌族民居建筑主室空间的宗教文化探析》,从建筑技艺和空间氛围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羌族民居的主要建筑风格,并特别强调主室空间的宗教文化即火神崇拜、角角神以及中柱神,从而为少数民族建筑、宗教、文化的研究提供帮助;[19]罗晓飞所发表的《神圣与叙事——羌族民居建筑艺术解读》,也指出羌族建筑的选址在半山坡上,并统一朝向神的地方,外部形态多为三层楼的格局,室内供奉多个神明,羌族民居建筑质朴却不失刚健厚重,它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文化现象。[11]
2.3羌族宗教音乐类艺术文献研究
羌族宗教音乐最具代表性的是羌族释比唱经。释比唱经由释比全用古羌语演唱,演唱时节奏明快、音韵铿锵,谐和悦耳。几乎每一部唱经都是韵文或诗歌,有的则是名副其实的史诗。
释比唱经在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为现代舞台艺术提供了更好的素材。罗嘉琪在《羌族释比戏的文化表达》文中分别描述了释比戏的符号表达、情感表达和思想表达。通过释比戏表达羌族人的民俗文化和宗教艺术色彩。[9]李韵葳所写的《“释比唱经”在舞台艺术创作中的呈现》谈到,释比唱经主要包含说、唱、跳、技等艺术形式,在释比唱经的现代舞台艺术创作中,运用原生态实景演出和释比文化剧展演的形式,既保留了释比戏的原生态不被破坏,又对释比戏有着很好的传承和宣传。[6]另外,李祥林在《羌族释比戏:当下审视和学术反思》中指出释比戏这种羌族口传的民间戏剧为何被边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跟民间宗教信仰中的“傩”沾边人们觉得迷信、晦气,其二是因为跟成熟形态的“代言体”戏剧有距离,但这都不应该阻碍对羌族戏剧文化遗产的研究。[5]
2.4羌族宗教舞蹈类艺术文献研究
羌族宗教舞蹈包含麻龙舞、锅庄舞、铠甲舞等。羌族舞蹈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艺术审美价值,充分展示了羌族舞蹈原生形态与古文化的内涵。徐兵在《羌族舞蹈艺术形成发展探析》文中探讨了羌族舞蹈艺术的形成发展,从舞蹈类型和表现形式,以及羌族舞蹈艺术的内容、形式及动作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在舞蹈主题、舞蹈主角以及舞蹈场所等方面均实现了历史性转变,舞逐步开始向民间的大众娱乐性舞转化。[17]马琳的文章《羌族舞蹈艺术审美研究》详细阐述了“萨朗”、“布兹拉”、“巴绒”、“克西格拉”等羌族舞蹈形式,这些舞蹈不仅拥有和谐美、古朴美和虚幻美,还弘扬了原始古文化、农牧文化、释比文化和无字文化。[12]万德权发表的《原始宗教视角下羌族体育舞蹈文化形态与特征》,详细描写了图腾崇拜与麻龙舞、自然崇拜与祭祀体育舞蹈、母性崇拜与锅庄舞、祖先崇拜与铠甲舞的关系,以及原始宗教下体育舞蹈的祭祀性、民俗性、农耕性和艺术审美性,从而体现了原始宗教下的羌族体育舞蹈原生形态与文化功能。[16]
3羌族宗教艺术文献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通过上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关于羌族宗教这四十年的研究,从最初对羌族宗教实地考察型的基础性研究,到后来对羌族宗教文化各个方面多元化的细致深入研究,如自然崇拜、“释比”、白石崇拜等,再到对于羌族宗教的立体化保护和传承以及应用研究等等,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
虽然对于羌族宗教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暴露出了仍缺乏对某些门类的系统研究,正如上文中提到的诸多羌族宗教艺术类文献,就缺乏对它们的系统性归类研究,不能很好的发挥其研究的用途。对于羌族宗教艺术类文献的研究,将来可以从音乐、美术、建筑、舞蹈等艺术大类去归纳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艺术门类找出其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该门类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借助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相关艺术创作提供更为系统的支撑,也为羌族宗教艺术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更为全面的途径。
4结语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民族工作的主题。因此,对于羌族宗教艺术类文献的研究,能为羌族今后的民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帮助,以及为羌族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邓宏烈.羌族的宗教信仰与“释比”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5(04):108-116.
[2] 邓宏烈.羌族图腾崇拜遗风考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05):85-89.
[3] 焦凤.《刷勒日》图经中的羌族服饰研究[J].美术大观,2019(01):96-97.
[4] 焦凤.“白石崇拜”与羌族建筑形式的符号表现解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92-93.
[5] 李祥林.羌族释比戏:当下审视和学术反思[J].民族文学研究,2009(01):150-155.
[6] 李韵葳.“释比唱经”在舞台艺术创作中的呈现[J].四川戏剧,2018(09):126-128.
[7] 刘珂.羌族服饰图式对现代水墨重彩画的启示[J].艺海,2012(08):66-67.
[8] 刘珂.新民艺设计的应用研究——以羌绣为例[J].四川戏剧,2017(03):126-129.
[9] 罗嘉琪.羌族释比戏的文化表达[J].戏曲艺术,2018,39(04):113-117.
[10] 罗晓飞,罗徕.存在与表现——羌族释比绘画《刷勒日》探郦[J].中华文化论坛,2018(05):143-146.
[11] 罗晓飞.神圣与叙事——羌族民居建筑艺术解读[J].前沿,2012(11):163-165.
[12] 马琳.羌族舞蹈艺术审美研究[J].艺术评论,2012(06):108-111.
[13] 彭代明.羌族的牛崇拜与美术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1(01):36-39.
[14] 钱珏,臧勇.论羌绣艺术之美[J].艺术百家,2012,28(S1):58-60.
[15] 三郎罗尔伍.羌族释比图经《刷勒日》进茂县档案馆永久保存[J].四川档案,2013(03):35.
[16] 万德权.原始宗教视角下羌族体育舞蹈文化形态与特征[J].经济研究导刊,2015(03):304-305.
[17] 徐兵.羌族舞蹈艺术形成发展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06):162-166.
[18] 张犇.羌族释比图经“刷勒日”的艺术价值解析[J].民间文化论坛,2016(02):101-109.
[19] 張荣霞.羌族民居建筑主室空间的宗教文化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08):26-27.
[20] 郑姣,李明.茂县羌绣区域性艺术特征分析[J].装饰,2013(09):119-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羌族宗教艺术文献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SB0244。
作者简介:付春梅(1982— ),女,汉族,硕士研究生,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