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区海南州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0-08-03韩素娟刘嘉媛
韩素娟 刘嘉媛
摘要:文章以青海藏区海南州为例,通过分析海南州文化产业发展概况,挖掘造成海南州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寻求关键障碍因素,通过比较分析,从多角度提出发展海南州文化产业的路径,为进一步激发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潜力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文化消费;互利共生
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青海省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边疆的稳固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对藏区文化产业发展,更需要有坚定的发展信念,坚实的政策力量指引,以此推动青海藏区的发展。
一、文化产业相关概念
历来对文化及文化产业定义广泛。本文基于众多的概念解析,在总结的基础上认为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生产要素,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为主要活动,以专业化人才为生产主体,以创新创意为思想源头,以知识密集,科技创新为生产工具,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为主要目标的高级产业形态。其不仅具有低污染、低能耗和环保等特征,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技术性等特征,符合创新协调发展的要求。
二、海南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海南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以藏族为主,世代居住的民族还包括汉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哈萨克族等,这些民族祖祖辈辈在海南州繁衍生息,劳作生活,形成了稳定的民族特性,因此该地域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文化异彩纷呈,如贵南刺绣、贵德传统砖瓦制作技艺、藏族风格的寺庙,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青海藏族酒曲(文学)、尚尤则柔(音乐、舞蹈)、藏族夹棋、青海湖的传说(文学)等是海南州文化中的瑰宝,散发着海南州独有的文化气息,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在历史的冲击、时光迁移下各自的独特价值。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得海南州的文化产业有了良好的文化基础。然而,海南州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相比较于其他发达地区依旧缓慢。畜牧业是海南州的主导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靠天吃饭的产业基础薄弱,不利于地区的经济稳步增长,以畜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使得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狭小,发展环境受到束缚。
三、制约海南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文化产业空间架构薄弱,助推动力不足
海南州地处青海省东部,由于地处青海湖南部,故取名为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特殊的文化环境。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生活,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有了多姿多彩的宗教文化、传统节日。然而,这种环境的地域性特征,使得该州的文化呈现被动性,即不愿意、或无自主意识将本民族的文化推广出去,当非本民族的人大量涌入就会冲击该地经过历史长期演变沿袭的传统思想文化,破坏当地所认为的民族性、团结性,打破原有生活模式,冲击已有的传统生产结构,重新组合的新环境令当地的群众感到恐慌、焦虑、甚至排斥。这种文化心理与青海省历史发展长期闭塞的状态密切相关,环境的地域差异,州与州之间的文化交流能力弱,文化互惠程度低,给区域文化产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文化创新驱动力不足
1. 文创意识薄弱,相关人才专业素质低下
文化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兴领域,也是文化产品的灵魂,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紧密相关。随着人均GDP的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然而,海南州文化创新领域并没有紧跟着时代的步伐,文化创新观念滞后,文化创新园聚集地少,文化创新领域目标不明确,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显得尤为落后。海南州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数量严重缺乏,相关文化事业培训活动不足,相关文化产业人才流动性差,缺乏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提升海南州文化产业的能力,整体水平和素质不高,文化人员的创新能力弱。
2. 文化产品“同质化”,品牌竞争意识薄弱,市场风险大
文化产业属于污染少、效益高的绿色产业,文化运行的模式大致相同,使得文化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海南州没有树立州县的文化品牌,缺乏文化竞争意识,文化创新意识,品牌意识淡薄,忽视产权、商标观念。市场风险,也是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文化产品的同质竞争,导致文化产品的生产趋于饱和。二是现代的文化环境宽容度较高,文化的多元性发展,文化产品的“新鲜度持续时长”短,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等不确定因素增强。三是文化产业内部运行规则不健全,行业管理规则有待进一步规范。
(三)文化宣传、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薄弱
海南州的文化产业宣传力度不足,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力度不够。首先,海南州虽然有庞大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但是被人们熟知的甚少,文化自身发展是文化的内在刺激动因,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宣传,文化的对外宣传不力,人们对当地的文化认可度则不高。在现代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文化产品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宣传渠道普及,文化产品就得不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其次,文化传承的人才出现断层现象,改革开放使得现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现代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严重冲击了传统文化,如果不能适应现代潮流,将面临着消亡的结果,例如贵南的藏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优秀手工技艺人的周期长,刺绣艺术费时、费力,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收入不可观,优秀的刺绣艺术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文化继承出现断层。
四、发展海南州文化產业的思考
(一)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1. 刺激文化消费,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消费的内部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文化受益群体的消费行为、消费潜力、消费者文化偏好直接影响文化市场的运行模式,文化市场依据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偏好,提供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文化市场作为文化产业的主体,存在自我调节、内部消化的特点,反向作用于文化消费,不再全盘以消费群体的偏好作为生产风向标。文化受益群体以及文化市场在发展中相互促进,一定程度上二者也能相互制约,当文化管理机构的加入,使得文化消费内部循环系统的发展更加稳固。一是文化管理机构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整顿文化市场运行体系中的灰色地带。二是针对文化消费者的监督和引导,为文化受益群体灌输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和价值理念。海南州文化消费不足,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文化消费市场可开发的潜力大,发展空间足。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难度小,刺激文化消费,首先,要加大文化消费的资金投入,拓宽文化消费的途径;其次,在合理预估娱乐性的文化设施的承载量下,增加投资比重,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刺激文化消费。
2. 互利共生的产业融合发展
互利共生是生態系统中最重要的种间关系,在文化产业领域,互利共生的法则同样适用。海南州目前的产业之间联结度低,产业发展分散,畜牧业是主导产业,著名的企业大都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价格低,产业的效益“以量取胜”。因此,应加强农业与文化产业的“联姻”,利用两者优势,进行有效互补,“联姻”模式也将成为海南州产业发展路上的鲜明特色。
3. 加强文化产业的融资,成立文化专营机构
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的资本介入,不仅能缓解资金链不稳定因素,更是文化资源有效合理配置、产业内部淘汰和重塑的过程。在文化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基础平台,成立文化专营机构。海南州文化企业起步较晚,但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文化专营机构的创办,首先能为海南州的文化企业提供融资贷款,减轻文化企业因资金链条短缺而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的压力;其次,加大对海南州文化资源价值的科研资金投入,研究成果将为文化企业提供综合全面的文化信息资源;最后,鼓励企业同其他行业间的相互合作,支持企业扩大规模,提升产品品质的基础上,鼓励民族服装服饰和民族布艺绣艺生产、民族歌舞演艺表演等行业与企业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逐步形成一条海南州特色文化循环经济产业链。
4. 加大教育投入比重
海南州政府应采取与海南州文化匹配的教育投资项目,针对不同层面的教育,采取灵活的手段。从基础教育出发,持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比重,让适龄儿童有学可上;从外引进高素质人才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扎扎实实推进高等教育升学率;加大对职业教育政策扶持力度,采取补贴性政策。不同环境状态下的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层面,应分清主次,有侧重的进行改革。稳步抓学校教育,关注家庭教育,普及社会公众教育。
(二)激发文化的创造活力
增强文创观念,培养文化领军人才。一是从专业人才引进——产业素质培训——产业人才创新发展角度,形成成熟的人才引进发展模式;二是人才培训机构的建立,为文化产业接连不断的输送“新鲜血液”,保证产业人才供应链的稳定;三是政府的政策性扶持,提升文化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提高人才基础实力,打破唯引进人才论的观念;四是构建海南州文化人才示范基地,提供优质的人才发展环境;五是建立从业人员规范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系统,为人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完善文化保护机构和管理机构,加大文化宣传力度
一是海南州要以建设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加大文化宣传力度,积极参与州藏文化产业创意园、贵德影视拍摄基地、贵南藏绣艺博园、贵德旅游文化产品加工园区、同德石雕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通过支持以民族工艺美术、歌舞演艺、网站,艺术培训、文化旅游产品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园区和聚集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海南州文化产业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海南州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开展海南州特色旅游节活动。三是与国际知名赛事相结合,扩大地区知名度。隶属海南州的青海湖地区,作为赛事路段选址中心,高原上的蓝色海洋,理应抓住良好的契机,积极主动地与赛事主办方联系,取得相关合作,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海南州文化又好又快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李国东.傅才武.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突破文化发展困局的基本政策路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
[2]王亚军.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挖掘和实现[J].智库时代,智观天下,2019(31).
[3]杨毅,陈秋宁,张琳.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中的创新模式及革新进路[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9(13).
本文系2018年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青海藏区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802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