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的思考
2020-08-03梁燕平
梁燕平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情况复杂,其素质差异悬殊,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因而,积极探索并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因材施教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提高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摆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十分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思想行为;主体意识;政治活动
一、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目前高职学生主要是专科层次教育,入学分数普遍较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导致他们在踏进校门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学习态度、心理意愿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于其他本科学生的特点。教育者应加深对高职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的认识和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工作实践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高职学生有如下思想行为特点:
(一)参与集体和政治活动积极性不高
在高职大学生中,爱国主义成为普遍情感,绝大部分学生基本政治立场坚定,对社会安定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抱有普遍认同的态度,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的习惯正在养成,对社会上的人和事及其现象的认识正处于逐步成熟的过程当中。政治参与热情较低,他们在对自身的定位中普遍感到自己不是本科生,而是高职专科生,只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自己的生活离政治比较遥远,对一些党团活动和青年志愿者等公益活动只是被动地参加,甚至不愿参加。例如,我校申请入党的同学普遍较少,平均每个班级一次性提交入党申请比例只保持在20%左右,对于班级集体活动主动关心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需要对其不断地宣传动员,而对一些具有经济化、利益化倾向的活动,如打工、经商、勤工俭学等则非常主动,获取一点信息,马上就找相关老师争取。
(二)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高职高专学生主要来源于这几个方面:普高毕业参加高考的学生,普通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在社会工作几年再返校的学生,成人中等教育毕业生等。他们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思想修养等方面差距悬殊。他们各自家庭经济、家庭品位也很不同。既有珍惜学习机会而苦学的学生,也有被父母所逼、消极被动坐进课堂的学生;既有学习基础较好,考绩优良的学生,也有基础较差的学生;既有家庭经济状况非常优越,开着车上学的学生,也有靠自己打零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的学生。高职学生生源的复杂性给教育学生工作增大了难度,为学校管理增添了新的课题。
(三)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部分学生在踏进高职院校的大门时,尚有一些努力学习的良好愿望,但这种愿望很不稳固,一遇到艰苦的学习或其他困难,就丧失信心,就畏缩下来。然而由于自身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懒懒散散、缺乏恒心,等等,再加上部分高校的办学条件不太理想、应试教育体制弊端未彻底改革,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磨灭了原有的信心和决心,逐渐变得厌学、不自觉、不自律,甚至影响了周围的同学。
(四)缺乏自我认同
大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自我认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主要是因为在小学、中学学习期间,学习成绩不佳,综合素质处于中下水平,得不到同学甚至部分老师、亲友的尊重,而逐渐形成了自己不如别人,自己不行的认知习惯。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与本科生相比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由于社会对高职存在偏见,高职生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产生偏差,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
二、转变教育工作理念,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的不同点,其教育工作就不可能照搬传统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必须适应新型教育体制的要求,在日益复杂艰难的教育背景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针对学生的显著特点,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把尽可能多的学生培养成才。高职院校要规范教育内容、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育思路、优化教育环境、改进教育评价手段、搞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应用型职业人才。
(一)提高“两课”教学效果
目前,高职院校都按要求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必须坚守,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国家教育部门很早就确定了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全国统考的课程。2005年,学历文凭考试取消以后,对于“两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德育工作者在指导思想上着眼于引导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实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学生切实感受到“两课”能解决和回答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思想困惑。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学生当中存在较多问题的方面展开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育内容要切实被学生所接受。
(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高职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阶段,但因为自卑感而懒于进取,因而特别需要受到尊重、关爱、体贴和激励,特别重视自我表现和他人的评价。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因勢利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弱化以往刻板的“灌输”的观念,强化新时期的教育观念,帮助他们找回失落的自信,加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教育。因为大学生毕竟不是儿童,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要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如:以对家庭负责为起点,学会孝敬;以对学习负责为起点,学会求知;以对朋友负责为起点,学会关心;以身边小事为起点,学会奉献。充分调动和开发大学生自身的德育资源和潜能,使之转化为巨大的内驱力。要以“授之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正确的思考方法来面对学校、面对老师、面对同学、面对家长,自觉克服消极心理,学会对人生目标进行设计并围绕目标来对自身进行管理,尽可能发挥其特长和潜力,这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