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020-08-03吴晓芝
吴晓芝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还指出教师应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于一体的活动,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教育部2018)。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课程标准》也对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作出了明确要求。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作为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思维能力,又不同于语言能力核心素养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是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的一些思维品质(程晓堂、赵思奇 2016)。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课型,是培育思维的主渠道。因此,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思维品质的培养已经成为近几年英语教学的热点问题。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体现出明显的应试性,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从长期的课堂观察与了解来看,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英语阅读教学过度重视语言知识学习(如词句、语法知识的讲解)和文本表层信息的获取,但忽略了文本分析,如组织结构、文体特征、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对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分析、推理、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各种思维能力训练的缺乏不仅影响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深入理解及高考英语应试能力的综合提高,还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更甚者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重要且必要的。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活动设计
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读前结合单元主题词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读中巧设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读后立足于文本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一)读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林崇德 2018)。
在进入阅读文本前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是一种很普遍的做法,很多教师将这种训练称为“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即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主题词快速打开思路,构建相关话题词汇网络,作为阅读文本的背景补充或拓展。这一步,教师往往根据单元话题确定主题词,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同步记录好结果。
【案例1】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六Unit 1 Art时,在进行阅读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art这个关键词思考艺术的主要形式,如图1所示:
图1:发散性思维训练
【案例2】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的两篇阅读文章的中心内容都是关于一千年以后的生活的。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在读前可以引导他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未来生活的各个方面及每一个方面的变化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下表所示:
Life in the future Transport cable car,time machine...Housing Education Working environment Communication...
(二)读中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
系统性思维就是一种逻辑抽象能力,是指人们运用系统观点,把对象的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针对语篇信息繁杂而零散的文本,教师可通过表格、网络图、流程图、树形图、时间线等图式,化繁为简,化零为整,在引导学生构建语篇结构图图式的过程中,培养其系统化和条理化的思维习惯(黄维强 2017)。
【案例1】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第一篇阅读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介绍英语发展史的说明文,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标题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可见一斑。为了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文章脉络,从整体上掌握文章内容,同时让信息系统化,教师要求他们完成一个时间轴图,如图2所示:
图2:系统性思维训练(1)
【案例2】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 4 Getting the scoop!主要向读者介绍了新闻制作所经历的步骤,但由于文中人物繁多,且学生不熟悉职务词汇,读后感觉混乱。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对课后练习一进行优化,将活动形式改为角色扮演,过程如下:学生先在文中所有人物(职务名称)下画线,然后从文中找出关键动词,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写在纸条上。组内每人挑选其中一个角色(第一个已提供),以第一人称按顺序说出自己的工作,即新闻制作的正确流程(见图3)。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内容就有了清晰而系统的认识。
图3:系统性思维训练(2)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主要是根据不同的文体或内容特点,借用思维导图,如时间轴图、流程图或颇有特色的故事脉络图,帮助其快速建立结构图式或内容图式的过程,对帮助他们梳理文本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脉有重要作用。
(三)读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1.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布鲁姆(Bloom)认知目标分类系统中高阶思维的最高的三个等级,包括分析、综合和评估(皮连生 2011)。不同学者对批判性思维有不同的理解。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可概述为: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辨别、分析、质疑、推断、概括和评价,挖掘言外之意,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钟畅蓉、朱文英 2016)。
在经历读中系统性思维训练后,学生对文本内容和结构已有一定的了解。这时,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引发学生深思,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对文章标题、文本内容、语言、文章排版、文中人物进行质疑和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案例1】对文章标题的质疑: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 4 Getting the scoop!的教学最后一步,教师让学生回归文本标题,分组讨论问题“Is the title proper here?”。为了解答该问题,学生小组合作从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重组,然后综合。在激烈的组内讨论和组间分享中,学生各抒己见,不断碰撞思维火花。
【案例2】对文本内容的质疑:在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六Unit 3 Advice from grandad这封书信中,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三段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爷爷的亲身经历,而这表面上与文章的写作目的(劝戒烟)不搭边。于是,问题“Is grandad’s real experience here necessary?”应运而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最终明白这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手法,以自身经历劝孙子戒烟,更容易实现写作目的。又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2 Come and Eat Here教学中,教师设计了问题“Do you believe everything in the text?Is Li Peng’s restaurant really empty?”以引发学生对文章中李鹏的餐馆突然无人问津这句话的思考和质疑。当然,答案并不重要,过程更关键。
【案例3】对语言的质疑: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六Unit 3 Advice from grandad这封书信的目的在于劝说孙子戒烟。在分析语言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Is the language persuasive enough?”。又如,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六Unit 4 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这篇说明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数据及科学家引言,说明全球变暖的事实。于是,教师提问:“Is the language convincing in the text?What makes you think so?”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学生深入分析文本语言特点,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案例4】对文章排版的质疑: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 5 First aid for burns这篇应用文摘自《家庭医书》。对于读者而言,这类书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区分不同程度的烧伤的特点及应采取的措施。但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文章的信息组合方式可读性较差。于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Is the information organized properly?How can you improve it?”经过激烈的讨论,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他们认为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最好能把信息按烧伤、烫伤类型分开排列,且每一类别中要包含特征及处理办法,如图4所示:
图4:批判性思维训练成果展示
【案例5】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在对记叙文文本深入分析时,可考虑对文中人物的行为、性格特点或情感进行评价或分析。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做法十分普遍。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 3 First impressions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Did Li Qiang enjoy his trip to the future?How do you know?”学生要有针对性地提取、重组文本信息,然后进行推断,最终作出正确的评价。
2.培养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林崇德 2018)。也就是说,它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式思考,得出不同且具有创造性结论的思维模式。
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活动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入手:一是在质疑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如何改善;二是对课本内容的进一步延伸;三是创设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其中第一点在案例4问题设计中已谈及,此处不再重复。
【案例1】对课本内容的延伸: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六Unit 1 Art的第一篇文章主要以时间顺序介绍绘画的发展史。在分析完文章后,教师设计了Future paintings for sale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未来之画。结果,有的小组提出了沙画,有的小组设计出会移动、会说话的智能画,有的小组甚至提出3D、4D科技画。可见,学生的创意无限。相似地,在学完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2 A sad love story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故事想一个结局,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出来。
【案例2】正向迁移:阅读教学可与写作相挂钩,提供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例如,在学完爷爷写给孙子的信后,学生马上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亲或亲朋好友,劝其戒烟。情境虽类似,但由于写作对象发生了变化,语言措辞也要改变。而且在信件中,教师要求学生所提的建议至少有2条是新建议,以保证创新性。
三、实施建议
(一)深挖文本,有效创设
不管是哪一种思维训练活动的设计,都应该建立在教师对阅读文本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当然,文体、内容、组织方式、语言等方面的不同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思维训练的类型及活动形式。一般而言,创新性思维活动和发散性思维活动比较普遍。
(二)质疑有度,批判有理
尽管批判性思维(质疑和评价)的训练活动在本文中涉及比较多,但教师在开展此类活动时,要提醒学生针对文章实际情况,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客观评价教科书中的人物等,做到有理有据。设计问题的初衷是教会学生在敢于质疑权威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对于比较难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提供“支架”,降低学习难度。
(三)优化活动,重视生成
思维训练活动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个体或小组的,可以是与思维导图相结合的一项笔头或口头任务,也可以是有挑战性的问题,还可以是比赛、故事续尾等,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这些问题绝大部分属于开放式问题,除了系统性思维训练外,其余问题大都没有标准答案。因此,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上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在展示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思维成果,对答案采取包容的态度。虽然思维活动的结果十分重要,但过程更关键。
结语
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即可达成,但只要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坚持读前培养发散性思维,读中培养系统性思维,读后培养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便可得到发展。当然,各种思维训练活动或问题设计都应建立在全面而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一堂课中教师可侧重训练某一种思维,也可双管齐下,但要把握好时间,丰富活动形式,尊重课堂的动态生成。总之,教师心中要有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意识,并要敢于不断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