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介时代灾害事件的传播机制研究

2020-08-02王婉馨

声屏世界 2020年9期
关键词:传播机制

王婉馨

摘要:现如今,新时代网络科技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社交媒介化影响着整个社会。在此背景下,社交媒介作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在灾害事件传播方面的研究视角也逐渐显现出来。文章除了对灾害事件传播特点进行分析以外,也考察了在社交媒介时代灾害事件传播的演变趋势。

关键词:社交媒介 灾害事件 传播机制

自新世纪以来,台风、地震、流感等灾害事件频繁发生。基于新媒体在这个时代发展速度的迅猛,由灾害引发的公众舆论在网络上开始肆无忌惮地传播,以至于公众的话语权被无限放大。一方面,社交媒介以不同的方式成为人类生活方式和思想表达的催化剂;另一方面,公众对于灾害事件所引发的网络传播舆情的态度也此起彼伏,观点不一致的现象时常发生。但总体来说,伴随着社会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也进入公众视野,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便捷,继而社会开始进入媒介化时代。所以,在自然灾害面前,社交媒介也为公众了解突发性灾害事件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便于人们更好地掌握信息,也有利于信息传播更快地发展。

社交媒介时代下传播机制的重要性

社交化媒介时代的降临。从社会形成伊始,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随着这几个时代不断嬗变引发的一系列革命之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又衍生出新的社交化媒介時代,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传播革命。正如麦克莱所说:“传媒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文化中心。” 所以,在媒介时代,大众传媒切实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交化媒介”从渗入社会以来,迅速掌握了20世纪以来出现的快速变迁的时代感。虽然呈现出来的变化时间轨迹与其他有所不同,但社交媒介化很早便置身于技术、文化和制度之中,而且在不间断的进步之中也保证了所经历的与之前经验完全不同的路径。

“社交化媒介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点对点的人际关系为主要传播纽带的媒介形态,呈现出互动性强、裂变式传播、个体参与度高等特点,是与大众传播相对的一种传播方式。”当前,微信、微博及短视频成为社交化媒介传播的主要方式。与之前单一的点对面传播方式不同,社交化媒介有较高的交互性。在新的意识形态领域中,交互性是社交化媒介的一个增加值。对于传统媒介来说,受众大多数是被动消费,而交互性代表了用户更加独立的参与意识及个体化的媒介使用,用户可直接参与并拥有更多选择。“媒介作为一种制度化要素开始独立作用于社会文化变革,它与之相互交融,并且不断更深入地卷入各种领域的变化之中。”其中,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媒介化也被相关学者列为重中之重,其所引发的媒介传播现象也被作为社交媒介的研究对象。

社交时代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媒介化。伴随着社交媒介化的来临,突发性灾害事件要避免流动传播并非易事。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信息传播速度是如此之快。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也证实了媒介正在巧妙地改变这一切。继而当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时,媒介所扮演的并不是传播方面单一的报道,其还会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对突发性灾害事件进行时刻追踪及关注聚焦最终的演变结果。“因此,我们不能仅将媒介化及媒介化社会作为一种‘背景性存在来理解,媒介化及媒介化社会之所以重要是其表明的还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媒介在灾害事件中扮演的是公众记者的形象,它会在社交化的网络系统中汲取大量信息。一方面,媒化的病毒性传播为公众对灾害事件的关注更加聚焦,使灾害事件的碎片化具有更深意义的整合;另一方面,媒介在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开始、爆发、结束时都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为媒介从一开始就置身于其中,所以在事件演变过程中媒介便一直存在,并且在窥觑着事件的发展。人们经历了从一开始的口语传播到如今的媒介化发展,目前各种以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所展开的突发性灾害媒介化事件,经过各个阶段的演变,灾害性事件的媒介化也日趋显著。换言之,社交媒介化使突发性灾害事件变得更透明和清晰,公众也更加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直击真相。所以,从媒介化的视角来说明灾害事件的传播具有比较强的说服力。

社交媒介时代灾害信息传播的特点

信息时效性强、交互性高。随着科技的不断提升,信息传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毋庸置疑,在社交化媒介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速度非常快。随着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及各种直播平台的出现,公众可通过现场直播更直观地观察到最新消息。最重要的是,公众在网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即可与此刻正在关注事件的人们一起讨论,这些可在部分灾害性事件中体现出来。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可谓是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当时有关地震的消息从微型博客twitter发出,QQ群组还是人们普遍运用的交流软件,所以消息从QQ群组瞬间蔓延。地震消息持续在网络上爆发,人们纷纷在网络社交群里救助、捐款、悼念在灾难中不幸的人们。微型博客twitter当时已成为人们互相交流的主要舆论阵地,正是因为信息传播快速,使人们面对这些灾难时,除了情感精神抚慰,也给予了灾区人民物质上的保障。近几年,媒介已开始渐渐覆盖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在特大灾难事件来临时,手机、电脑、博客、论坛、各大网站都依靠其自身的特性,在特殊时期发挥着特殊功能。如今的社交媒介时代,人们在面对灾害时对生命的敬畏及对未来的不确定,都会使人们依赖媒介获得安全感。媒介极大地延展和加深了现代人对信息的了解程度,扩大了公众对信息的了解范围,增强了公众之间的互动,正逐渐成为传播的关键场域。

信息突发性强。从传统媒体播报信息的速度来说,当灾害事件发生时,因为受到时间、位置及各种复杂因素的限制,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把控并不及时,这也造成公众接收信息的速度很慢,而社交媒介在这方面无疑更胜一筹。在新的意识形态语境中,人们可以清晰地认知交互传播使重大灾害性事件更快更及时地被公众所了解。例如,2016年6月23 日,一场罕见的龙卷风、冰雹灾害袭击盐城阜宁、射阳等地。截至6月26 日中午,盐城市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盐城阜宁、射阳“6·23”龙卷风特大自然灾害受灾情况,这次灾害共造成99人死亡、受伤人员846人,其中152名重症病人全部及时转诊到市级医院。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令人措手不及,但事件一发生,网络上瞬间铺天盖地的声音席卷而来。纵观整个事件的发展,网民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使公众对于灾害本身和政府对于灾区的救援情况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网友纷纷对于事件进行评论,对于和自己意见相同的看法会点赞和转发,极大地促进了网友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事件从发生到结束,公众的参与量和话题的讨论度一直呈上升趋势。对于后续政府的救援措施和相关处理情况,灾害事件的整个过程一直受到广大公众的监督。

新闻内容真假难以辨别。网络技术的便捷化和快速化,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社交媒介时代的交互性和匿名性也带给公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相继而来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即网络环境缺乏秩序、监管力度下降。特别是对于自然灾害这种比较复杂的事件,其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在传统媒体时代,虚假消息的传播速度相对缓慢,而且界限非常清晰,所以谣言的传播范围非常窄。而在社交媒介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甚广,一则消息只要通过微博上了热搜,各行各业的人都可看到,随即引发的则是下一轮的传播。2003年“非典”暴发,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第一次大的灾难事件。“非典”起初出现在广东一带,后来随着人群的流动迅速开始向北方地区蔓延。虽然当时的媒体行业技术并不很发达,但互联网已经开始普及,公众从网络上逐渐了解到病毒的传播速度和严重性,并开始进行病毒式的人际传播。在社交媒体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谣言频繁。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特别是面对灾害性事件,其真实性还需公众加强辨别能力,认清网络上的不实言论并做出合理判断。

结语

在社交媒介化时代看灾害事件传播的演变,可知每一种突发性灾害事件传播都有其自身的传播特征,也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媒介化”作为一个“元过程”及一种动态变化的社会力量,深刻影响了民意表达的整体景观。与此同时,作为“媒介化表达”重要场域的媒介本身,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调整内涵、重塑框架,带来整个传播生态的转变。面对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社交媒介时代应如何应对,是媒体人需要继续讨论的课题。(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美]赛伦·麦克莱 著,曾静平 译:《传媒社会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2.吴爱兵:《社交媒介时代的新闻现场与传播策略分析》,《传播与版权》,2019,(2)。

3.戴宇辰:《走向媒介中心的社会本体论—对欧洲“媒介化学派”的一个批判性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5)。

4.李翠敏,徐生权:《媒介化视域下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新闻界》,2019(7)。

5.胡悦:《危机媒介化与媒介化危机》,《现代传播》,2017(5)。

猜你喜欢

传播机制
网络大电影的传播机制和营销策略研究
农村政策纵向扩散中的“悬浮”问题
基于微信公众号对招聘网站的网络口碑传播机制的探讨
互联网拓宽民间艺术的边界
全民新闻报道背景下互联网朋友圈谣言传播机制探讨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
浅谈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播机制
微博的传播机制及影响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