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舆论与社会的关系浅析
2020-08-02袁潇坤
袁潇坤
摘要:与资本主义所提倡的“新闻自由”不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多提倡对于舆论的引导和管控。舆论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报纸为载体,对人类的发展进步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舆论引导 新闻报刊 政府管控
21世纪的今天,原有舆论生态正发生深刻变化,新型传播业态迅速出现和成长,社会舆论传播主体日趋多元,舆论传播样式不断演变,舆论传播内容更为丰富,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愈发激烈。在社会中发展着的舆论必然与社会之间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新闻媒体有必要追根溯源,探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有关社会和统治阶层对于舆论引导和管控的理论与思想。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对于舆论的定义为:“舆论是自然的、普遍存在的一种交往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精神交往的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一种建立在物质交往基础上的精神交往形态,其与物质社会的关系可见一斑。
舆论出现于人类诞生之日,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受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影响,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舆论,马克思将其称之为“现代舆论”。现代舆论是长期以来在统治阶级对于民众精神的禁锢状况并受到外界各类因素的强有力刺激下形成的。恩格斯将这种舆论的变化称作“人民的本能”。可见,无论任何时候,舆论的发展变化都与人民群众本身的切实利益密不可分。因此,舆论最终也应当为人类发展服务,即提高人类整体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深度,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自发性使强大和软弱共生与舆论一身”,由于大量舆论是于人民群众之中自然生成的,具有自发性特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的反作用。舆论在监督社会的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影响甚至控制。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新闻体系表面上提倡顺应市场的新闻自由,禁止政府干预,但实际上是打着全民自由的幌子而行少数精英阶层控制之实的虚假自由。新闻报刊的背后是各个财阀集团和各党派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在资本运作下,财阀党派通过垄断资本控制下的新闻行业,间接控制了舆论走向,通过舆论操控民众思想,对民主政治进行了强有力的干预,引导舆论朝利己的方向发展,形成强大且稳定的“议程控制”。媒体首先通过对新闻报道内容的筛选形成主流舆论,使得广大民众在认知上受到“控制”。紧接着,资本借大众媒体之手,通过不断重复所报道内容形成积累,强化舆论引导,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受众对于事物属性和性质的认知、判断和态度,进而达到议程设置的第二层——“属性议程设置”。在资本主义社会,舆论引导和控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定期公开举办新闻发布会发表一定见解,试图以所谓“科学正确”的理论引导大众;其二则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涵养,于无声之时对大众的认知、态度造成一定影响。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以维护统治为主要目的,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的本身利益和提高人民素养并未重视,更多的是利用舆论操纵人民,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极度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虚伪的新闻自由,但这并不代表马克思反对对于舆论的管控和引导。相反,马克思对于政府的舆论管控行为极为提倡或者说认为极其必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舆论不再仅仅只是一面反射外部世界信息的镜子,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主观性。舆论的含义也更加广泛,包含了对社会认知、价值、态度和行动的全面引导。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新闻理念强调党的领导机关对于党的机关报的掌控权及政治性机关报应当是旗帜鲜明的,毫不掩饰自己的政治立场。
舆论本身是自然形成的,有其自身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在受到人为干预后,新闻舆论仍能够发挥其本质作用。这是因为,主流舆论中所包含的先进理论能够保障人民群众不被落后文化腐蚀,指导人民群众的进步,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所提倡的舆论引导并非资本主义制度下无差别的资本合谋对于舆论的完全控制,而是建立在坚定的党性原则基础上以提升个人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手段。舆论最终的导向更多是政治和经济之间博弈的结果。
政府对于舆论的引导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
其一是政治。恩格斯在《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中》指出,党的领导机构对于机关报的掌控必须建立在党的道德和党的纲领基础上。这种基于科学的政治纲领下的适度的舆论导向,一方面有助于对当前政治制度的稳固和维护,而稳定的政治制度维护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管理体系和有着优秀人才的领导集体对于舆论进行引导,可为大众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唯有先进科学的思想才能真正促进人民群众素养的提高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其二是经济。新闻作为一个行业,必然遵循其所处市场的规律。因此,即便是政府的舆论引导同样需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可一意孤行,完全为政治服务。这一点在下文会通过舆论的载体——报刊详细论述。
其三是法律。马克思在反对书报检查制度的同时,提出要以新闻出版法代替原本完全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严苛法规。法律作为舆论引导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方面对于合法合理舆论做出了一定的规范和界定,赋予言论自由以法律底线的制约与限制;另一方面,法律成为不同权利主体之间关系的调和剂,将部分必须遵守和坚持的原则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防止资本的侵袭,减少各类因素之间争斗引发的矛盾冲突。这种对于公权力的约束和对于滥用自由的惩处的近代法律是对舆论的自然发展和人类精神自由的保障。
在马克思的认识中,报刊代表舆论。一般情况下,报刊代表了一定地区的总体舆论,而在具体利益上,报刊特别是政治性报刊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宣传自己的观点,对新闻的选择也会受到主观宣传价值的影响。关于这一点,马克思认为其是正常的,并指出报刊一定存在政治性、偏向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报纸有着鲜明且坚定的政治立场,这就注定了报纸总是处于传播自己的特殊观点和广泛代表舆论的矛盾中,而这一矛盾又迫使报刊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广泛代表舆论。
报刊代表舆论的动态反映过程实则涉及马克思主义经济观中有关流通的问题,与市场的关系密不可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舆论比作纸币,将二者的关系描述为“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将观点的传播比作货币的流通。货币本身不具有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价值,但在其流通过程中,人们的规定使纸币可代表与金银等同的价值,但这种价值仅限于其流通过程中。报刊亦是如此。报刊本身不具有价值,只有在流通过程中才被赋予了价值。任何报刊都期望舆论朝着自己的意愿发展,于是产生了“指导舆论”的问题。而这种指导是否真正成功,关键在于舆论的载体报刊能够在何种程度上代表舆论,被读者和市场所接受。被市场接受的舆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谓的指导舆论才是有效的。因此,市场规律和经济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舆论引导行为不会向着极端的方向发展,而是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为基础。
由于现代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具有多元化与开放性的特征,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可“制造”舆论,一定程度上为舆论的失控埋下了隐患。舆论一旦失控,“病毒链”式的虚假信息传播既误导了广大受众,也威胁着社会的稳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媒体不仅要报道社会上的事实与观点,更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揭示事物的本质。在当下自媒体井喷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准入门槛低、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大量自营媒体会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造成社会舆论的整体发酵。错误理论的传播会误导群众思想,动摇人民群众的团结程度,进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性。面对此类情况,新闻媒体需借助政府调控和引导的手段,传播先进理论,使人民群众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倡舆论引导与政府管控,但政府的舆论引导是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而不能成为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舆论导向和政府引导并不会成为资本的附属品,因为最终的舆论生成更多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各种因素相互制约使得舆论并不会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而是在遵循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受众,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民群众素养,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助力。(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参考文献:
1.黄楚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人民论坛》,2018(32)。
2.陈立丹:《精神交往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48-180页。
3.郭庆光:《传播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3-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