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策略探析
2020-08-02马成亮
【摘 要】 本文从文化自信视角辩证地分析了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差异,探讨了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文化传播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策略。要以文化熏陶凸显中国文化价值观,以主体行为互动深化文化价值理念。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度,加大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 文化自信;留学生;文化差异;中国文化传播;策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来华学习的留学生逐年增加。其中,以欧美留学生为典型的非汉文化圈留学生增加趋势明显。基于文化背景差异,很多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与掌握深度明显不足,客观上制约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中国文化在留学生中的传播,国内学者也针对中国文化传播途径、中国文化教育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1-2]但是尚未有将文化自信、文化差异和中国文化自信协同起来的学术研究。本文从新时期文化自信出发,探讨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文化在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策略。通过研究主要为了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明确中国文化在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策略;二是通过文化传播实践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一、文化自信与文化差异
文化自信与文化差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文化自信视域下探讨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传播,必然要明确我们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根源,同时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留学生文化差异的关键点。只有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立足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夯实中国文化传播策略。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层次、多场合的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认同感。[3]并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发展中最深沉、最持久、最基本的力量,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来源于丰富的文化资源,来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源于当今中国在国内外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来源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文化”一词源远流长,所谓的精神文化、方式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等都是文化的冰山一角,文化由人类创造,不同的群体之间有着不同的精神与物质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别,包含了隐性与显性之间的文化复杂性。[4]拥有不同民族文化的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免不了存在沟通困难、行为方式不符合当下教育等问题,甚至会导致文化的冲突,重视来华留学生文化背景差异的具体表现,能够有效地推进中国文化传播。来华留学生文化背景差异的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语言文字差异: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载体。刚迈入中国的留学生,面对新的文化环境,最直接要面对的就是语言障碍的问题。留学生初学汉语时,在传递信息与情感表达方面几乎为零理解,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汉语培训后,虽然可说出一部分汉语,但往往也会因为文化差异,误读与误解情况较多,难以形成有效沟通。
生活适应差异:虽说我国有为来华留学生提供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满足不了差异性,个人生活习惯与学习方式的不同,在面对较好的环境时,仍旧会产生不良情绪。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宗教信仰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会影响着政治、文化、经济、艺术、哲学等各个方面,它潜伏于人的大脑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宗教信仰的存在也可以说是阻碍中国文化传播的客观因素之一。
价值观差异:价值观可以说是行为的规范标准,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多强调团队、集体的作用,不太赞同个人英雄主义。而西方多追求个人独立,推崇个人的能力与荣誉观,二者的价值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来华留学生在新环境中会不自觉地展示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以自身为标准去衡量周围的事物,容易产生误解、质疑的现象。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文化传播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传播需要重视文化本身价值观和留学生个体文化差异,将双方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信仰方式辩证地统一起来,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基于文化背景差异和我国文化自信二者表面上的冲突,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障碍,将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传播策略深度融合才是推进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因此,文化自信视域下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其一,坚持文化自信是本源。中国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创造传承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文化精髓的积淀。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文化传播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相结合,明确来华留学生的价值取向,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共同推动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其二,把握传播策略的有效性。教师和学生是行为方式的主体,重视主体行为方式是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路径。文化自信以实现文化传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为背景,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是高校教育教学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发挥学生主动性,将留学生思维和中国文化教学相结合,推动知识理念转化及时化发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虑;其三,牢固把握思维方式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主要以理论传播为主,尚未将留学生的思维方式统筹到中国文化传播途径与传播类型中。尤其是西方留学生已经习惯了动手性思维,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中国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将二者思维方式统筹到文化传播属性上,可以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思维路径统筹到教育教学中,以传统收敛性思维打开发散性思维。
三、针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策略
文化自信视域下面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需要以文化自信为前提,尊重文化差异,结合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学习障碍,潜移默化地将中国文化渗透到留学生心中需要从文化价值渗透和主体行为互动两个层面入手。
(一)以文化熏陶凸显中国文化价值观
文化熏陶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来华留学生注重吸取知识,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用合适的形式与教育渠道,能较好地实现思想传达、心与心的沟通、整体素质的提升。若一昧地宣扬我国的文化,容易造成抵触情绪,应该在宣讲中国文化的同时,加入其他民族以及其本民族的文化,组织讨论交流,借鉴学习,以此来获得较好的反响。同时,重点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傳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要想帮助留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首先必须学习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思维和理念内嵌到学生心中。留学生长期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理解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走“传统文化理解中国文化”道路需要从语言、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层层推进。如尝试从文化系统角度去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观,可加深学生对中医文化的理解。
(二)以主体行为互动深化文化价值理念
高校知识教学行为方式和学生行为方式影响着文化传播的发展。现有的中国文化传播与教学行为无法满足留学生探索性学习行为方式,面对中国文化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理论传输。实现中国文化在留学生圈中有效传播需要改变被动知识传播到主动学习、主动接受。重视主体行为方式导向,主要基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做好中国文化传播。其一,重视传统文化体验式教学,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留学生中有效传播。将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活动与中国文化传播活动相结合,借助文化活动拓展留学生视野,将学生的动手能力统筹到文化传播活动中,增强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其二,重视留学生学习行为。注重中国文化传播中学生学习主动性,适度调整学生学习行为,注重语言语境的适用性。注重不同层级、不同文化背景留学生在中国文化学习中的特点。针对非汉文化系留学生需要适当减少中国文化背景理论学习,给予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去互动、去体验和理解中国文化。对于汉语知识相对丰富的留学生,可以传输更多的中国文化理论,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四、结语
文化自信视域下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要把握适度原则,让学生能够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价值观。通俗来讲,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要“软”又要“硬”,用文化传播软实力传递中国文化硬核,才能最终实现有效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爽,张蓝予,胡晓琼.国际化校园中国文化传播特色路径探究[J].文学教育(上),2019(09)154-156.
[2] 付诚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留学生的传播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3] 杨鹏.在来华留学生中进行中国文化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9)7-8.
[4] 张袁月,栾凤池.高校留学生教育的文化传播价值与策略[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04)104-108.
【作者简介】
马成亮(1981—)男,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上海大学中欧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传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