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勒惠支版画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分析
2020-08-02李岑
李岑
【摘 要】 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凯绥·柯勒惠支的版画主题往往都是生活中真实的事情,注重现实性和客观性,主要有三大题材,一是自画像;二是以“反抗”为中心,塑造了一批穷苦、反抗的艺术形象;三是从“母性”的角度出发,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饥饿、死亡、恐惧。柯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中蕴含的“现实主义美感”对中国的现实主义版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 柯勒惠支;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创作题材
一、柯勒惠支现实主义版画的创作风格
十九世纪欧洲发起了现实主义运动,现实主义版画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现实主义创作主要的特点是注重现实性和客观性。它反映了生活的本来面目,而不是理想中的样子,并且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也不能太过主观,不能按照作者的内心愿望来随意更改事实。
柯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都是由现实生活为创作灵感,作品有很强的连贯性,画作中充满鲜明的阶級特征,并拥有着顽强不屈的精神。
柯勒惠支作品的主题。她作品的主题往往都是生活中真实的事情,有悲剧色彩,但画面并不单纯地表现悲剧,而是体现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和极大的社会矛盾。她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她的多个系列作品,都体现了在战争年代中普通人民的无奈和心酸,而柯勒惠支画作中所表现的妇人和孩童,也是那个时代中的特殊和典型人物,这注定了她的艺术作品是现实主义艺术。
柯勒惠支作品的画面。她作品的画面构图饱满,有很强的冲击力,三角形的构图,更是画作中的经典构图。柯勒惠支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往往都有着深邃的眼窝,关节突出,形象概括。她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描绘充满着不屈,棱角分明,她关怀着时代的底层人民也批判着这个社会的黑暗。她的作品不拘泥于局部和技法,更注重思想。她创作的《战争》系列中的第一幅《牺牲者》,描绘了年迈的母亲高举一个未睁开眼睛的儿童,刻刀的刀痕使母亲柔弱的形象变得粗犷,强有力的线条表现出婴儿和母亲遥相呼应的姿势,刀刀都精准的刻画着人体结构, 这幅画描写了深深的母爱,在那样的动乱时刻显得非常伟大,体现了珂勒惠支独有的表现风格。
柯勒惠支作品的思想。她的作品通过描绘出这个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残酷,表达出了柯勒惠支反压迫、反战争的思想,也讽刺了黑暗的现实社会。
二、柯勒惠支现实主义版画的创作题材
柯勒惠支的作品有三大题材,一是自画像;二是以“反抗”为中心,塑造了一批穷苦、反抗的艺术形象;三是从“母性”的角度出发,表现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饥饿、死亡、恐惧。
自画像是柯勒惠支重要的题材之一。她在1888年创作的一副自画像,那时她还是处于青年时期。画面的构图采取四分之三的大侧面构图,面部用笔精准,结构准确,线条严谨简洁。面部与衣服形成对比,一黑一白一松一紧,形成节奏感。在1924年创作的自画像中,构图同样是采取四分之三侧面的构图,不同的是,这幅画描绘的是五十四岁的柯勒惠支。与二十一岁的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艺术表现上,画面同样具有节奏感,阴面与暗面的交叉节奏在画面中非常舒服。我们从画中可以看到她那一双洞穿世事的深邃的眼神,似乎和年轻时候的她并无差别,岁月让她变成了更富有魅力的女性,带给她对生活的思考和智慧,这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是真正的大师的精神境界。
另外一个主题是“反抗”。《反抗》是《农民战争》组画中最辉煌的章节。画中喝令的是一个女人,她浑身充满力量,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她的姿态,是许多名画中最有力量的女性之一。构图方面,采用倒三角的构图形式,充满了力量和动感。她的版画以特有的表现力,在线条和色调上,都突出了运动感和力量感。作品《战场》她则描绘了战场上满满的都是尸体,一位母亲弯着腰寻找他的儿子。这幅画面令人心碎,让读者了解了那个时代的悲惨。
第三个主题是从母性的角度来描绘的。《饥童》这幅作品,看第一眼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用粗犷的寥寥几笔,没有精细的素描,也没有丰富的色彩,就把孩子渴望的眼神描绘得淋漓尽致。构图的黄金位置就是孩子渴望的眼睛,让人一眼看去就能看到画面的重点。这就是对战争世界的无声的呐喊,没有描绘战乱的街道,孩子的眼神就是最无声的表达。本应该拥有快乐的童年的孩子们却在现实中忍饥挨饿。作品用简练的线条,生动的神态,透露出她对当时社会普通人民深深的同情与悲悯。同样,在她许多让人记忆深刻的作品中有一副名为《母亲和死去的孩子》。这幅作品构图方式和其他作品不同,采用的是圆形构图,是一种包围式的构图。柯勒惠支充分利用构图给画作带来的意境影响,结合了她的绘画知识,将这幅画传递出来的悲伤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能听到她的哭喊,她的无助与悲伤。这是任何附加的语言和文字都难以描述出来的。《面包》这幅作品中,画面描绘的是一位转身的母亲,两边是两个小孩,从小孩的面部表情看她们是非常的饥饿在向这位母亲讨要食物,虽然看不到这位母亲的面部表情,但从这个背影和孩子们的表情中,也能看出来这位母亲有多么无奈和心酸,她连给自己的孩子提供食物的能力都没有,在那样动荡的年代。透露出了柯勒惠支对底层人民深深的同情。
事实上,在她众多版画作品中,并不全是画面悲惨、痛苦,也有对妇女和儿童的刻画与赞美。在《母与子》中,描绘了一对母子亲密对话、充满欢乐的场景,体现了当时社会弥足珍贵的亲情和人间的真爱,同时这幅画在当时的社会中,也能给予人们希望,给人传达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
三、柯勒惠支现实主义版画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是版画的发源国,但自唐朝以后,版画的主要功能变成了复制,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是民国以后。与此同时,在欧洲十九世纪中叶,版画创作已经蓬勃发展。
1919年兴起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以鲁迅为首,中国人民开始了斗争,柯勒惠支在这样的动荡的时代背景中,被鲁迅先生介绍到中国。1930年,中国兴起了新兴木刻运动。1931年夏天,鲁迅在上海创办了木刻讲习班,聘请国外的专家讲授版画的知识。在课堂上,鲁迅拿出了柯勒惠支的作品《农民战争》让学员们观摩学习。学员们都被柯勒惠支作品中的真实感染了,她作品的画面所描绘的现实和情感,也唤醒了当时中国木刻画家的内心,他们意识到表达真实的重要性。这次讲习班,虽然只有几天,却被认为是中国新兴版画的开端。从此以后,柯勒惠支的名字就深深刻在了中国版画艺术家的内心,随后,木刻运动就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这种木刻社团的形式,培养人才和艺术创作兼顾,此时涌现了非常多优秀的版画作品。比如胡一川在1931年创作的《到前线去》,是我国新兴木刻运动中的作品。在这幅画中,作者描绘的人物有张力,表情夸张,人物造型坚韧有力,构图充满了动态感,给读者强大的爆发力和视觉冲击。从他的技法上,可以看出有柯勒惠支的影子,对比强烈、线条感强烈。整幅画的画面充满了战斗的力量。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新兴木刻运动萌芽期也结束了。但是这不代表没有人继续创作,许多画家继承发扬了柯勒惠支的创作精髓,随后创作了许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社会现实的画作,其内容和形式也更趋完善和成熟。柯勒惠支的艺术已经深入人心。
柯勒惠支是美的创造者,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她的作品对中国影响深远。她的作品所描绘的对人民的同情和她生活的苦难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也因为这点,中国的大众也能产生深深的共鸣。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中,她和她的作品进入中国,帮助中国大众唤醒了自我意识,拓宽了视野,点燃了中国人的革命热血。与此同时,她也影响了很多的中国版画家,对他们的革命信心也起了鼓舞作用。她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深入人民,了解人民的苦難,并同人民一起做抗争。柯勒惠支始终坚持将艺术和现实紧密的联系起来。饥饿、战争、儿童 、妇女等时代素材成就了柯勒惠支的创作生涯。而柯勒惠支将社会现实的悲惨在画作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她独特的创作角度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掀开了中国现实主义版画创作的新篇章。
四、结语
德国现实主义版画大师凯绥·柯勒惠支的版画艺术对我国版画艺术的形象非常深远,她的作品不仅对当时的中国版画艺术起到推动的作用,而且还是经典的美术作品,这样的现实主义艺术瑰宝,对世界艺术的影响也有很大的意义。研究这样的优秀艺术作品,不论何时都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实主义画作,扩大了艺术作品题材上的范围,把一直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人民,当作了艺术作品的主体,注重作品对象的现实性,更加注重客观性,这对反映现实世界有重大意义。柯勒惠支的艺术成就告诉我们,作为艺术家,要深入真实的生活,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和真实的现实世界的模样,这样的艺术是鲜活而真实的,才能真正的深入人心,禁得起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 胡卫国.柯勒惠支版画艺术的现实主义美感赏析[J].美与时代,2009(10)83-86.
[2] 刘燕.珂勒惠支版画对中国新兴版画的影响[J].美与时代(下),2013(07)93-95.
[3] 王永续.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J].艺术评鉴,2019(16)46-47.
【作者简介】
李 岑(1996—)女,汉族,北京昌平人,天津工业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