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模型建构初探

2020-08-02郑美珍魏晓锋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建构

郑美珍?魏晓锋

【摘 要】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本质上是要中心城市与圈内其他城市间形成协同创新的大趋势。长三角致力于构建市场运行一体化是关键、创新空间一体化是亮点、产业布局一体化是关键、设施联通一体化是基础、制度体制一体化是保障的“五位一体”一体化模型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可行的。

【关键词】 长三角;一体化;模型;建构

2019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在长三角一体化布局上再出重磅,《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印发突显了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意义,也为长三角更高内涵一体化指明了方向。

一、长三角一体化模型建构的战略意义

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要趁势而为,谋好大局,在一体化实践中突破瓶颈。一体化意味着长三角是开放的系统,是系统就可以有模型,模型可以建构,建构长三角一体化模型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聚焦协同创新,激活区域一盘棋的需要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技术转移体系、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实践区等领域开展了集体攻关,切实推动了科技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但长三角还要继续协同,下好整盘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截长补短,是真正做到开放、融合,相互促进,都有提高。”(徐匡迪,2019)

(二)放眼全球市场,力争全球竞争主体的需要

相较于珠三角和京津冀,长三角在科研基础、创新创投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长三角城市群理应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中坚力量,长三角的崛起,有利于我国在国际权力格局中的位置前移,不过,目前长三角在科技创新方面仍落后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比如“在科技企业数量方面,长三角区域只有两家,都集中在上海在城市創新能力(100个创新城市)方面,三角区域也只上海入榜;综合各方面,长三角区域排在世界六大城市群的末位。”[1]

(三)夯实落后地区基底,厚实区域创新后劲的需要

长三角产业、大学、政府要三轮驱动、协同创新,致力于探索产业要素协同整合、区域政府协同治理、高校科研协同科创的“三个协同”区域协同创新路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本质上是要中心城市与圈内其他城市间形成协同创新的大趋势。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更高内涵一体化,既要紧盯核心城市的巨大能量,更要夯实县域或落后地区数字经济的基底,要理解并处理好长三角一体化与区域协同创新的关系,如图1。这样的创新驱动有后劲,才能谈得上真正全盘一体化。某种意义上说,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到怎样的程度,主要看相对落后地区有多少能量,不拖后腿,后来居上,使长三角开放系统不断实现协同创新,使整个系统更强大。

二、长三角一体化模型的建构

长三角是共同体,是大系统,建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可以构建市场运行一体化、创新空间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设施联通一体化,制度机制一体化的“五位一体”一体化模型。其中,市场运行一体化是前提,创新空间一体化是亮点,产业布局一体化是关键,设施联通一体化是保障,制度体制一体化是基础。如下图2:

(一)市场运行一体化是前提

市场运行一体化是前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运行是否顺畅,长三角区域要建立系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共同体,优化市场要素的优化甚至智慧配置,降低长三角区域系统胡整体经营成本。

1.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激发内生效应

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市场运行的主体还是企业。在没有企业的后续和深入参与的情况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际上,企业出于成长壮大的本能,不可避免地跨地域生产、经营或销售甚至跨区域并购。当然,这需要提高长三角各地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高政府与产业具体到企业的默契配合,提高跨地区并购的能力和效率,降低并购交易耗能和成本,依法依规并购,保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2.强化政府服务意识,与企业共担当

行政壁垒最能影响和制约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加快长三角建立统一开放大市场,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样离不开三省一市同心协力以更加包容的眼界扩大开放。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开始肆虐,截至2020年1月24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并进行必要的交通管制,2020年2月中旬以来,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长三角出于恢复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快速发放“长三角货车通行证”(货证通),让符合条件的货车在区域内一证通行。同时,政府出面开通复工专列或专车,促进企业复产,生动体现了长三角区域各地政府在重大疫情面前协同治理、与企业共担当的能力与姿态。

3.创新产品销售模式,活络市场运营

近年来,我们注意到很多生产企业一心一意搞生产,把销售权和售后服务交给专业的公司或系统打理,专业的销售公司或系统因为多年积累的销售经验和专业队伍,可以让产品打开销路,并快速裂变,让企业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创新空间一体化是亮点

创新空间一体化是亮点。要建立主体多元、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区域创新空间。

1.政府协同,主体多元,创新空间赋能

在长三角区域各政府的协同治理下,高校科研协同科创,企业创新劲头迸发,科研合作网络不断拓展加密,节点连接的广度也在增加。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研发强度均超过3%,高于全国其他区域,依托上海兴建的“上海-杭州”G60沿线和“上海—南京”G42沿线两条科研合作主干线,以及四大城市之间的若干次级干线,形成的科研合作网格作用逐渐加强,在长三角一体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疏通技术枢纽

近8年,长三角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了5倍,参与跨省域合作城市增长到40多个。其中,长三角四大核心城市彼此之间都开通了技术合作的主要通道,多个中心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进创新空间构成技术合作网。从技术专利转移情况看,上海、苏州和南通三大技术转移枢纽城市初具规模。[2]

3.资源要素,有效流动,发展国家孵化器

长三角借助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在创新资源要素的流动上,非常活跃顺畅,对发展国家孵化器,促进长三角“双创”十分有利,长三角区域科技项目联动、资源共享、人才共济的科技创新局面正打开。

(三)产业布局一体化是关键

产业布局一体化是关键。要协调长三角整体推进产业创新和布局的一体化,实现区域内各地的横向错位发展、纵向特色发展,纵横功能互补、产业协同创新,产业跨区连接、培育产业集群的产业格局。

1.横向错位发展、纵向特色发展

上海现代服务业方面最强,江苏省以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为优势,浙江省以国际贸易和互联网技术为特色,安徽则在装备制造、物联网、新能源等领域后来居上。长三角三省一市依托各地独特的产业发展底蕴,横向错位发展,赢得生机,再纵向发展形成特色,这样的特色对于长三角又产生辐射和引领的作用,促成长三角产业横向错位发展、纵向特色发展的格局。

2.纵横功能互补、产业协同创新

如前所述,长三角各地区甚至各城市作为子系统都存在阻碍自身生产要素外溢的内生力量,以达到加强自身循环的累计效应,也就是同质竞争。但是在一体化的大势面前,长三角各地更倾向于协同互补。其中,推进异地工业园区合作,就是要打破行政壁垒,以经营产出和资金合作的方式共同建设工业园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建立科学的产业园区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显然,一种好的产业协同的路径,有利于长三角地区各类产业园区数量的增长。

3.连接产业跨区,提升产业集群

长三角各地要通过合作网格,努力延伸产业链,在知识、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不断突破既有格局,再不断创新产业链。我们欣喜地看到浙江协同江苏在机械制造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安徽乘着长三角一体化的顺风车后来居上,都得益于产业跨区链接。在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上,明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各地区的功能定位,确定区域产业链的重点发展环节,并促进要素和工业活动的空间优化,中小企业合理布局,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四)设施联通一体化是基础

设施联通一体化是基础。设施联通、互联互通是长三角一体化最立体的管道疏通“动图”,这一工程为产业布局一体化、构建市场运行一体化、创新空间一体化提供坚实基础。长三角设施联通一体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设多层次、立体化、跨区域的设施联通体系。推进高铁、港口、电信以及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打通产业要素流动“毛细血管”,增强输血能力,建设高效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有效支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了多式联运系统的能级,提升主港口、主市场和主产区之间的连接水平。

第二,物联网对接智慧应用,超前布局、协同发展。随着上海、杭州等城市的5G试点,不久的将来长三角将实现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物联网等新型技术在推进IPv6等新技术规模化部署再升级,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实现产业、科研、交通等多领域的“智能+”应用场景。

第三,以联通需求为契机,为长三角互联互通提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大动脉。以长三角氢走廊的实现为例,长三角的需求牵引促进了加氢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区域联动加速了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和应用,加强了加氢基础设施保障体系的整体建设,补充了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和协同改进政策的优势,法规和标准。

(五)制度体制一体化是保障

制度体制一体化是保障。长三角的一体化归根结底是要长三角区域的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样的一体化才有终极意义。长三角地区应鼓励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生态环境联动共保、医疗养老服务、政府金融服务等跨城合作供给,促进区域内公共服务的大融合、同城化。

1.智库参与决策咨询

长三角的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重大决策都是事关大局,智库参与一体化决策咨询,能促进决策更加客观可信可取,智库参与并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使制度体制一体化的保障工程实现科学设计,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2.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首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苏打响蓝天保卫战,湖长制河长制在率先执行并在全国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全国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长三角需要达成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共治的理念,使生态环境的联防联动联治的机制更完善。

3.公共服务民生共享

长三角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涉及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城市医院协同发展联盟成员已覆盖长三角30个城市112家三甲医院;与高校协同创新,已经成立四家跨区域联合职业教育集团;跨区域保障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截至2019年底,参保患者长三角区域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近23.6万人次,结算医疗费用约54亿。[3]公共服务民生共享,才能让长三角人民在一体化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综述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本质上是要中心城市与圈内其他城市间协同创新的大趋势。长三角构建市场运行一体化是前提、创新空间一体化是亮点、产业布局一体化是关键、设施联通一体化是基础、制度体制一体化是保障的“五位一体”的一体化模型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陆琦.点燃科创引擎让“1+1+1+1>4”[N].中国科学报.2019-04-23.

[2] 颜维琪.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跑出“加速度”[N].光明日报. 2019-05-20.

[3] 長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N].新华社.2019-12-1.2019-12-1.

【作者简介】

郑美珍(1975—)女,福建周宁人,硕士研究生,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技术创新哲学研究.

魏晓锋(1963—)男,江苏阜宁人,经济学博士、教授,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长三角一体化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