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在“体验”中升华
2020-08-02苏娜
【摘要】本文以“支架式教学”理论为基础,介绍了《体验英语听说》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思路。该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和项目为基础,以情境体验为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英语魅力,锻炼英语实用交际技能,同时培养团队精神并提升职业素养。
【关键词】英语听说教学;课程改革;情境体验
【作者简介】苏娜,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一、英语听说教学现状
目前,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难以自如地进行语言交际,导致其学成了“哑巴”英语。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体验英语听说》课程针对高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弱,学习兴趣不高、自主性差的现状,对英语听说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英语实用交际能力,并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二、课程改革理论基础
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以学生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一词原本指的是建筑工人使用的脚手架。该理论的精髓就是要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支撑。它强调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每一个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三、课程改革与创新
下面,笔者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资源四个方面阐述《体验英语听说》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1. 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内容的改革体现在课程主题的选择和课堂任务的设计上。教师经过调研,选出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将来就业紧密相关的20个话题。如学习、工作、旅行、天气、运动、商务等。然后,在第一节课上,让学生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十个话题,作为课程的教学主题。学生体验课程主题的选择,凸显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课堂上首先为学生安排真实场境的听力任务,然后让学生完成仿真工作场境的口语任务。让学生从听的体验中来,到说的体验中去。以“运动”话题的听力任务为例,为学生播放“2016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奥委会主席巴赫”的现场致辞,完成相关练习。真实场景的听力练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听力。口语任务的创新,体现在为学生安排仿真的工作场境口语训练。
2. 教学方法创新。《体验英语听说》采取“教”“学” “做”为一体的体验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任务为基础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上。任务为基础主要体现在课堂设计上。每次课堂分为三个部分:准备任务,过程中的真实场境听力任务和后续的仿真情境口语训练。以准备任务为例,该环节主要包括“词汇预热”和“主题提问”。课程改变了教师向学生生硬地灌输相关词汇的传统做法,而是让学生通过有趣的词汇练习,例如配对、图片猜词等,从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预热了词汇后,对学生进行主题提问,在学生各抒己见后,在PPT上打出图片,帮助他们补充答案内容。通过准备任务,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项目驱动,主要体现为期中的角色扮演和期末的口语陈述。期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通过模仿原版英文电影或英文访谈节目主持人和嘉宾对话,纠正发音,提高英语听说兴趣。期末的口语陈述,需要学生小组协作完成PPT制作和相关话题的口头陈述。该项目既培养学生英语交际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3. 教学评价创新。《体验英语听说》课程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上,课堂出勤占10%,2-3分钟的课堂口头报告占10%;课堂表现(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占30%,期中角色表演占20%,期末口头陈述占30%。把对学生的考评融入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学习。评价模式上,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伴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让学生体验评价过程,改变了原来课堂上一个组做展示时,其他组同学做自己的事,甚至说话聊天儿的状况,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主体意识。评价标准的制订参照相关英语口语证书考试的评价标准,切实有效地考评学生的英语听说交际能力。
4. 新颖丰富的教学资源。《体验英语听说》课程改革的进行依赖于丰富新颖的教学资源。课程不限于单一的课本,充分利用新颖即时的网络资源。从网络上获取真实生动的音频视频材料,并且通过建立课程博客和课程微信群使课程教学走出单一的课堂内环境,进入到丰富的网络交流平台。
四、结语
《体验英语听说》课程以“支架教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资源四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主动地学习,快乐地体验,掌握更为实用的英语听说技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协作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跃武,胡勇.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学术月刊,2010(10).
[2]王可.大学生英语听说训练中“沉浸体验”的发生机制及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