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整本书阅读指导课教学内容的设计
2020-07-31刘洁朱同帅
刘洁 朱同帅
[摘要]名著整本书阅读是对以往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篇章阅读的纠正和补充。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而创设的阅读指导课一般可分为前后三个阶段:导读课、推进课、拓展课。导读课重在激趣,形成阅读期待;推进课重在阅读方法的指导,深化阅读层次;拓展课重在语文素养的提升。三种课型的教学指向不同,教学内容也依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定。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2-0066-02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语言平实,学生阅读起来明白易懂。然而,故事从小主人公阿廖沙的视角,讲述了140年前苏联社会平民的苦难生活,距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较为久远。因此,在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课中,如何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故事内容、作者情感等显得极为重要。
本文從导读课、推进课、拓展课三个阶段分别设定了《童年》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
一、名著导读:知情事
导读课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创设情境、设置悬念,问答法、故事法、人物导入法等,要根据阅读对象的体裁、内容、主旨而定。《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讲述自己童年的经历,属于写人、记事类作品,导读课的教学内容我从三个方面来设定。
(一)阅读“整体观”
一本书主要由封面、书脊、扉页、序言、正文、插图、附录构成,有的书籍还兼有书衣、书名页、献词、导论、参考文献、索引等。读一整本书体现在要从封面、书脊、扉页、献词、序言等构成中获取信息,而不是单单阅读正文内容。
1.知命名原因。此书为何命名为《童年》?
2.知作者概况。故事内容和作者有什么关系?如何理解“自传体”?
(二)阅读“顺序性”
《童年》的目录不似《西游记》“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和《三国演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是该章节内容的概括,它是以简单的“一”“二”“三”……排列,各章节不独立成篇,而是按时间顺序步步推进。因此,阅读《童年》不能随意跳读,必须按顺序从前往后依章节阅读,这样才能了解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长历程。
(三)阅读“目的性”
学生的阅读要带有目的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此,导读课中,我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
1.感受阿廖沙的心情变化,在相关段落旁做“愤怒”“害怕”等标注。
2.感知人物性格,制作人物卡片,跟家人或同伴聊聊故事中你喜欢的人物或吐槽你讨厌的人物。
二、推进阅读:习方法
阅读推进课重在帮助学生明晰阅读方法,克服阅读中遇到的障碍,从而维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继续扎实有效地阅读。统编教材十分重视阅读方法的呈现:三年级的“预测”阅读策略,四年级“学会提问”阅读策略,五年级“提高阅读速度”阅读策略,六年级“有目的地阅读”策略,体现了阅读能力培养的层层递进。落实到《童年》一书的阅读推进指导课中,我做了一些设计。
(一)读故事
这部分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初读的印象,以及对所读内容的概括,从而把握学生初读的理解状况。
1.用一句话概括作品的内容。
2.用一段话具体概括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
3.用自己的话或者借助书中语言,讲讲最让你气愤(温暖)的一件事。
(二)读人物
小说阅读的一大重点就是感悟人物形象,作品写了什么人,他(她)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是怎样写他(她)的善良、自私、贪婪、凶狠的,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印象。对于长篇小说来说,“制作人物卡片”是澄清人物形象的一个比较便捷的办法。
1.作者刻画了哪些人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对照人物卡片介绍。
2.作者是怎样写出外祖母的善良、外祖父等人的自私的?试着归纳。
(三)读语言
从简单的角度品析《童年》的语言特色及写作手法,重在培养学生初步的文本欣赏意识。
1.品析叙述视角:什么时候是以儿童的视角叙述?什么时候是以成人的视角叙述?
2.鉴赏语句中修辞的使用及其作用;
3.阅读时,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用联系上下文、问、查的方法试着去理解。
(四)读思想感情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阅读文学作品,读者总会被文中人物的感情所感染,或共情,或移情,也会受作者隐含在作品中的思想影响。《童年》包含的思想是积极的,健康的,具有指引性。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凸显出来,以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阅读目标。
1.阿廖沙在寄人篱下的生活中有没有变得冷漠、自私、狠毒、贪婪?哪些语段可以证明你的看法?
2.高尔基想在《童年》一书中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情感?
三、拓展阅读:乐研创
经过阅读推进课的指导,学生对阅读任务的认识进一步清晰,无论是接着阅读,还是反复再读,学生读书的目的都更为强烈了。因此,在进行阅读拓展之前,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出口”,即让学生说出他们对这部作品的看法,见证他们的阅读效果。可供借鉴的方法有三:知识竞答、头脑风暴、知识分享。
“知识竞答”的题目可以借鉴书后练习题、网络题库或者教师自拟题目。“头脑风暴”可围绕人物、情节、思想等各抒己见,也可教师拟定一个论题,如“外祖父是不是只是坏的而没有好的一面”展开讨论。“知识分享”是学生证明自己阅读效果的一个有效出口,书中的语文知识、社会知识、经验知识等都是可以分享的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第三学段学生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所以,阅读《童年》时,有必要进行群文阅读、纵深研读。
(一)专题阅读
1.“童年”专题,如郭沫若的《我的童年》,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等。
2.高尔基作品专题:自传体小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之歌》。
3.蘇联现实主义小说,如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父与子》等。
(二)“童年”研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对作品熟读的基础之上,六年级的学生都能够简单描述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对人物的喜爱、憎恶、崇敬、同情等感受,教师可让他们就自己感触最深的点、最想探究的问题进行深入钻研。
1,写短评。可以随读随评,类似于做详细的批注,也可以按章节或读完全文再评述;可以评书中某个人、某类人,也可以将两个(类)人作对比进行评论;可以鉴赏语言风格、写作技巧,也可以联系自己的情感经验大胆地提出质疑或者假设。
2.就书中一点展开正式的研究。“正式的研究”区别于短评,不只是自己感性地抒发见解,还要从问题出发,广泛阅读文献,重新整理思路、整合观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如学习孙立群《高尔基写下的是谁的<童年>》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同时代的人(如列宁)、后人对高尔基的评价等资料,对作者进行研究,也可像袁菊华《浅谈高尔基<童年>中外祖母所讲故事的渊源》、龚海龙《品读<童年>解析其中的苦与乐》、孙立群《高尔基写下的是谁的<童年>》那样,抓住所关注的一点进行纵深研究。
3.同类题材对比研究。写童年的作品很多,借助读《童年》的契机,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进行“童年”群文阅读,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就能逐渐发现作品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这时候,对比研究就有了实践前提。这样的研究论文有吕莉、贺元秀《<童年>与<白轮船>的主题学分析——人性善恶的展现与抉择》以及邓利《不堪回首——<童年>和<我的童年>比较初探》等。
(三)鼓励创作
马秋香《读<童年>.访祖辈·理解父母》一文提到:“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阅读兴趣是阅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激发了人的联想和创造思维。”“小赵同学在阅读完《童年》后,居然写起了小说,初步定名为《赵、崔、曹纸上谈兵记》。他将全班同学及老师的名字全部镶嵌其中,在全班引起了又一次震动。”古人云:“不平则鸣。”写作并非皆因“不平”,不写可能是没有找到方法或者灵感。因此,学生读完《童年》后,应鼓励他们写自己的故事,创作自己的故事。
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相比,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耐心,需要更为强烈的阅读动机和更为持久的阅读热情。语文教师在阅读指导课中的任务也在此,不同类型的文本有不同的指导方法,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1]来显莹.苦难深重的童年——高尔基《童年》赏读[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
[2]武传艳,高尔基的《童年》赏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2).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