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确定的疫情后时代,让职业素养教育带来制胜的确定性
2020-07-31许琼林
许琼林
不少战略学者都在说,世界已经被新冠疫情划分为前后两个时代。只是“疫情后时代”目前还充满不确定性,无论大型民企还是中小微企业,都在一边应对眼前的麻烦,一边对接下来可能到来的麻烦感到心神不定。
那么,眼下可不可以做一些确定的工作,来应对接下来的不确定?
其实,一个企业能不能应对时代变化发展所带来的难题,能不能在危机之中育新机,只要问企业领导者三个问题:
“你觉得,单位里有多少人能在重要的事情上听明白您所讲的话?”
“关键的时候,有多少人能将单位的事情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主动想着去完成工作任務?”
“有多少人遇到困难时,能够想到做难事是自己提升的机会,不怕去做难事?”
如果,企业领导者对这三个问题有着满意的答案,即认为自己麾下的大多数人能够做得到,那么这样企业的领导根本就不用担心可能面临的任何困难。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三种工作意识和工作状态,就体现出了优秀的职业素养。一个企业如果多数人都具备这样的职业素养,即便是泰山一样的困难,都是能够被移走的。
遗憾的是,现实中不要说企业的大部分人,如果骨干队伍中的大部分都能够具有这样的职业素养水平,那也是不多见的。
可见,提高员工队伍的职业素养水准,是有眼光的企业领导者当下急需抓紧的工作。
职业素养,成功者成功的第一力量
在此前十几年进行民营经济研究过程中,本人曾像教农业的教授种试验田一样,创办过企业来观察和体会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的实际运行。在兢兢业业应对企业必然经历的各种困难中,我悟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顺境与挫折,甚至成功与失败,虽然与大家通常一直在抱怨的市场准入难、贷款难等等外部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更主要的还是与企业从投资人到管理者,一直到一线员工的职业素养有相当大的关联性。
这个顿悟,引导我开始专注于研究在企业里如何培养职业素养。结果发现,许多很知名的职场人士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成功要素,其实就是职业素养。一旦企业里普通的员工被教育出来,意识到职业素养是自己和企业获得成功的第一力量,有兴趣培养这种意识,很快就能引来客户的赞誉,继而带来业绩的提升,接着就能引起这位员工的自信心提高。
几年来,我们的职业素养教育在8个省和直辖市的多家企业得以传播,许多接受过我们培训咨询的职场人都经常反馈一个结论:要是早几年就接触到修证公益基金会的这套职业素养理念,我肯定可以在职场上发展得更顺利。
所以,我们现在有些人在学习我们的线上课程时,就打开课程让家人一起跟着学,以便家人也受到启发,也能学会在职场上取得成功的修为。
职业素养,让劳资双方互相成就对方
实话说,职业素养在民营企业中属于稀缺性的资源。之所以说职业素养在民营企业是稀缺的,主要表现在劳资双方都容易存在利益短视,或者说大家都盯着自己的眼前利益,只看到双方的短期利益交换,看不到通过带给对方长期利益进而获得自己更大的成功。
说白了,劳资双方容易将对方看成临时性的利用对象,当成是成就自己利益的暂时合作者,这是民营企业与生俱来的结构性矛盾。那么当职业素养在劳资双方都不再是稀缺资源时,也就是劳资双方都有着充足的职业素养时,这种结构性矛盾就不会凸显出来。
民营企业中各方都期望获得自己的成功,都期望获取更大利益,这些是正常的,也是对人生与职场的美好期望。所以提倡职业素养,就会提倡让人通过职业素养在职场取得成功,进而让人生更加幸福。
我们对职业素养的内涵,概括为“诚信、专业、积极、谨慎”四个词。秉持这几个方面的素养,人在职场上就会与工作和周围环境建立友善而深情的链接。有了这种链接,必然会让职场人将对方的利益与己方的利益看成是一致的,否则双方既没法友善更没法深情进行合作。
一旦将对方的利益需求看成与己方一致,那么双方就会在意识中把成就对方当成自己的当然行动方向。如果一家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中有了充足的职业素养,劳资双方就都会将对方的利益看成成就自己的必然途径,这种情况下,原本劳资双方不同利益立场的结构性矛盾自然就得到了缓解或解决。
建立企业统一的事业意境和语境
企业往往随时面临着无法预测的问题爆发,有的企业领导说,看到部下打来的电话经常有种不情愿接听的心理,因为担心又是来报告出问题了。
记得在广西南宁,有一家高科技企业的创始人告诉我,他时常晚上躲在被子里流泪。他觉得委屈,为什么那些助手和骨干就没人能理解自己,没人愿意站出来替自己扛一扛。有一次,公司几十号人上班到楼前发现门锁着,大家就楞在那里等着,其实楼的后门是开着的,可就是没人愿意绕到后门去拿钥匙。
这位老板的感觉很有代表性。类似的情况,许多公司负责人都有遇到,他们经常抱怨说领工资的时候总是人多得很,可要应对外部市场和资源压力时,却不容易找到有能力、有意愿顶上去的人。
其实,员工在对待单位的事情时都会在心里判断,自己是不是该积极去面对。这种判断,都是以他们预先存放在意识中的各种原则,来进行比较。如果他所认知的原则中,没有把企业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划上等号,当然就不会去积极对待企业的事情了。如果没有经历系统的职业素养启蒙教育,员工们是不一定能够深刻认知这些的。
我们北京修证公益基金会推出的职业素养理念,是将每人在职场和人生中获得成功,作为基础原则。这个原则同时告诉人们,每个人要获得成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在职场的工作来实现。所以这套职业素养理念在企业里确立了这样一种原则:要想幸福和成功吗?把企业的事情当成你的事情,将企业的利益当成你的利益吧,只有越过这道坎儿,你才能豁然开朗,幸福和成功就在那儿等着你。
为了让员工们真正认识并相信这个路径,我们采用了一系列专门的学习和培训手段,还专门创立了“职场72修为”体系,让企业领导人和员工们一同学习,做到“同修共证”。到了这一步,企业就会以职业素养为基础,统一的——企业和员工互相关照对方利益,互相成就对方的意境就会形成。
有了以职业素养为基础的企业意境(实际上就是企业文化),那么大家说话办事的原则就统一了,语境就会一致。在一致的语境下,员工不愿意遵照企业利益去办事,听不懂领导要求,工作中“不到位”和“不讲究”的现象,都会在为了自己幸福和成功的目标面前,大大减少。
修证职业素养理念,知行合一教育的新探索
“修证职业素养”是专指北京修证公益基金会近年来推出的一套职业素养教育理念,冠以“修证”二字,既在于标注了首倡者单位的名称,也在于这套职业素养的教育理念采用了“修”与“证”的方法,并且在推进知行合一的过程中确有成效。
经过近些年的宣传推广,尤其是现实社会运行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倒逼,许多人已实实在在认识到职业素养是职场成功的第一力量。
问题在于如何修炼与获得职业素养?
实话说,职业素养理念无论是哪家体系,不管是何门派,其中描述和包含的内容,相当一部分是职业人平素已经知晓的。但是知道了距离做得到,往往还很远。古往今来,教人成长的最大特点在于知行合一,最大难点也在于知行合一。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知行合一,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两易其名,先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
传承先辈在知行合一教育中的心得,北京修证公益基金会创设的教育和教学体系,以“知行合一不是一步到站的直通车”为认知,从人的思想导向、工作方法和品行范式三个方面,引导修炼者由眼前、由生活、由基本的习惯、由发心和价值观,开始去进行一个看似简单、却要长久坚持的修炼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修证”职业素养教育教学的一个主要特色。
通过“修证”解决“由知到行”的难题,在修证职业素养教育理念中被称作“知行合一,修证相应”。这套由北京修证公益基金会依照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家教育理念发展出来的独特教法,与西方近年来盛行的“成人发展理论”有着相近的路径。
具体说,修证职业素养教育与成人发展理论都是由开始——将知道的理念和要求(这就是“知”,Knowledge),通过每天尝试着改变一点点的“修”(小修小改,持续下去,Micro Development),再累积起来,多了就形成了习惯(每天都改变,变成为“行”,Habit),行多了之后,慢慢就领悟了所知晓知识的重要性(这就是“证”,悟出了其中蕴含的深意,Meaning Structure)。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就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实现了“知行合一”。如此循环往复,就连续获得了成长。
修证职业素养教育理念认为,人们在人生和职业生涯中像是开着一辆无形的车,这辆无形的车由你的整个职业能力和影响力来组成,这就是每个人的职业素养。这辆无形的修证职业素养之车,不是买来的,也不是别人送来的。虽然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企业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和贡献,但这辆车的最终设计人和生产者却是每个人自己。每一个就业场所,都在职业素养方面为从业者备齐了训练驾术、打造这辆车所需的全部条件。
从业者最终能否驾驶上或驾驭好这辆职业素养之车,这辆车是顶级的跑车,还是破旧轰隆作响的“三蹦子”,或是根本就没有车子,只能光着脚在职场上蹒跚向前,或许还在交通事故中受了伤,大多情况下都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修炼。
总之,开展职业素养启蒙教育就是让员工在关键时候考虑领导的想法,关心企业的利益,主动迎难而上,通过为领导和企业解忧获得自己能力的提升和职场的成功。有了这样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员工,他们在工作中多找出来一个机会,或者多堵一个漏洞,可能给单位增加的价值就是成千上万!甚至在企业的生死关头,立下汗马功劳。
所以,在面对充满不确定的“疫情后时代”的当下,做好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教育,可说是未雨时之绸缪,砍柴前之磨刀,远虑于此时,祛忧于将来。
(作者系北京修證公益基金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