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十四五”发展战略研讨
2020-07-31
7月17日,由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革专委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十九期国家高新区“创新双月谈”以在线会议方式举办。本期“创新双月谈”的主题是“国家高新区‘十四五发展战略研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张景安,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方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朱建红,中关村管委会原专职委员赵慕兰,长城战略咨询所长王德禄、总经理武文生,以及来自中关村、深圳、武汉东湖、广州、西安、合肥、天津、重庆、福州、苏州等42家国家高新区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参与交流。
高新区要心里装着“中国梦”
张景安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
现在国家上上下下都在制定“十四五”发展战略,要描写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但是现在由于疫情的关系,形势严峻。有人说疫情之后将会重塑人类文明、世界经济结构和商业版图。疫情之前全世界都在议论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二战”以来最大一次世界秩序的调整。有人说整个世界的形势更加尖锐,各国所有企业都在迎接新的变局。千变万变也不离其宗,全球化变不了,创新也变不了。他们说各国背后实际上都是文化的竞争,理念的竞争,制度的竞争,实际上各国在文化、理念、制度、人才的争夺竞争也都在做出调整。所以这些都会影响到我们今天的发展。
高新区既要有创新也要有产业,而且未来在新时代的竞争就是能不能有产业,能不能有大的产业链,这是未来竞争的焦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这是世界竞争的重点。我们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引领先进文化,引领先进思想,引领新的境界。我们在特别早的时候,就一直在讨论我们跟国外不一样,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有情怀的。现在习总书记讲“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进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互利双赢,大家都能过得更好。我们衷心希望高新区能够成为先进思想的引领者,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为我们实现“中国梦”贡献应有的一份力量。
中关村:变局当中开新局
朱建红
(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也是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十四五”期间,中关村将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中关村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当中开新局,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我们的努力。
一是要加强改革引领,打造先行先试升级版;二是加强创新引领,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加强产业引领,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四是加强生态引领,厚植创新创业主体成长的沃土;五是加强开放引领,打造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
中关村将深化与国内各高新区创新合作,加快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共建园区,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园区链和产业链,坚定不移地深化国际开放合作,优化国际创新合作,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发挥中关村海外联络处的作用,引进国际化高端科技服务机构,深化“一带一路”创新合作,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科技园区研发中心、孵化器等,聚焦打造中关村论坛的品牌,使之成为集交流、展示、发布、交易于一体的全球知名高端论坛和世界创新阵地。
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关键问题
王志辉
(长城战略咨询副总经理)
怎么去抢抓跨界融合的新赛道,培育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世界级产业集群有四个主要特点:技术可控、万亿规模、头部企业引领、跨界协同。我觉得这里首先还是对高新区来讲,能够在未来5—10年要去抢抓后疫情时期的15个新经济赛道,也是长城所结合国内外研究,包括我们对产业本身发展规律的洞见所提出来的有可能实现爆发式增长的一些领域。另外长城所今年也会在全国发布一个赛道的报告,这是高新区要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机会。同时对主导产业来讲也要强调补链强链,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现在一个大的趋势就是高新区管委会从过去的管理型向促进型的组织来转变,政府更多是掌舵不划浆,能够整合更多的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机构,来向园区的主体提供高水平和专业化的服务。所以现在长城所在全国各地也跟很多高新区来合作,比如说企业培训和产业促进的工作,我们参与到区域治理当中去。除了高新区在这一块做好顶层谋划以外,下一步高新区在内部的组织运行、薪酬、绩效考核这一块也都在深化市场化改革。
高新区要搭建创新生态系统
方新
(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
幸福来源于奋斗,梦想和奋斗是靠个人,没有梦,没有奋斗,没有努力,一定不可能梦想成真。但是讲梦想成真最重要的是有机会,我们这个国家要提供机会,每个开发区就应該给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创新者、创业者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公平发展的机会,公平成长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这个机会就是创新生态系统。
第一是创新创业的平台化组织建设;第二个数字化、智能化、高质量产业发展;第三是营造领先的市场,包括要发展知识交易,制度上需要有一些重大的变革;第四是要发展一些新型的教育;第五是开发区发展需要有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引领,在这上面可能还是要下功夫。
我们现在更应该提倡一种负责任的态度、精神,就是负责任的园区,负责任的企业,负责任的创业者,负责任的科研人员,说到底是每个人要做负责任的公民。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我觉得开发区还得坚守,不断地创新我们的文化,一个开发区真正想要领跑,就是要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协同融合创新是新引擎
胡志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从信息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讲,协同融合创新是新引擎。协同融合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技术本身寻找其他经济部门进行融合,另外一个方向是其他经济部门主动寻找数字化融合。双向协同,这是自组织的必然要求,所以新引擎一定要从这里面找,这里面也是产生变异,产生新赛道,产生新经济的主要含义,所以不能用过去制定规划的方式制定未来的发展,而且要带着拥抱开放性,拥抱新奇性的格局去思考未来的发展。
第二是我们进入一个结构改革的时期,这也是经济长周期和技术革命周期的内在含义;第三个治理改革期,治理者要走进大海,和新生事物共同游泳,体会他们的艰难,体会他们的冷暖来制定政策。未来20年竞争的就是敏捷治理,看谁的治理更加敏捷、更加聪明、更加向前进化。
创新创业生态需要新治理
赵慕兰
(中关村管委会原专职委员)
在生态系统中一定是个共同学习的过程,是平等的过程,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這个探索不再是单方面的探索,而是大家共同在一个生态体系内共同的探索。探索过程是一个彼此协同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的指导性或者管理性的关系。非正式规则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灵活性,它依据创新的变化而调整。
我们这种宏观的创新创业生态文化,都是从微观的生态环境慢慢形成,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构建,一构建就出来一个全国性的,大的创新创业系统,这是不容易的。因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有自成长性,而自成长性首先是从微生态开始发展起来。国家高新区是非常典型的案例,我们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微生态系统,这个经验已经是历史证明了。在“十四五”之后大家可以看到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越来越多的大企业看重场景,因为场景就是一个新赛道里的微生态环境。世界级的产业集群首先要能够从场景中得到有利于它生长的微生态系统,然后大家相互协同,共同往前推进,包括出来新的成文法的规则,是在这些微生态不断实践以后才能出现新的成文法的规则。
抢抓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张晖
(广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打造新的创新空间,将知识城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新示范区和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知识中心;将科学城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先行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中心;将生物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命科学合作区,世界顶尖的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将黄埔港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创新区和服务港澳经贸创新中心;将以“服务+合作”推动穗港制造特别合作区,和穗港科技园区的形成和发展。
积极参与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黄埔实验室,集聚以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世界一流创新企业人才队伍,推进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的融通与融合,加快突破一批国内核心技术,持续强化工具验证和成果转化能力,优化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机制和环境,建立多元投入、科研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对标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安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布局纳米产业、人工智能、区块链、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五大赛道,通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建设产业创新共同体等方式,推动产业跨界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探索协同,抓紧双区驱动,双核联动的战略机遇,发挥民族优势,高屋建瓴全面支持创新,湾区+人才创新,湾区+合作创新等创新战略,深度加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中新合作的产业基础,谱写中新合作的新篇章。
把高新区建设成宜居宜业的城市样板
黄其刚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我们对空间范围、管理内容、体制机制、管理体系和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现在是全新的体制,也是在重庆市最优的政策。现在我们在全力打造国家西部重庆科学城,努力建设重庆创新驱动的主阵地,努力在全国,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市委市政府提出来要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力成立以重庆高新区为主体的重庆科学城。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我们要面向效益协同创新的特色,引导大学生、高校共同构建环大学生态圈,打造相应的创新形态,加快创新载体的发展,争取到2025年创新生态的建设有突破性进展。
现代城市宜居宜业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这是“十四五”期间要努力的方向,就是把现在的高新区建设成宜居宜业的城市样板,重庆高新区是重庆城市的新样板,一定要形成高品质的宜居宜业城市。这方面我们也争取在2025年基本成形,城市品质显著提升,这是在城市建设,特别是教育、医疗和交通方面有显著改善。
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升级版
王洪
(天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天津高新区是1988年天津市政府先设立了产业园区,1991年纳入首批国家高新区当中,2014年纳入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天津高新区在自主创新方面、产业发展方面和制度创新方面也做了一定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十三五”期间各项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特别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坚守发展高科技实验产业化的初心,我们都在大力落实国家和市委市政府的战略要求和部署。
“十四五”期间我们也进行了谋划,现在提出来“1246”工作目标。一个目标,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升级版,这是我们的总目标。两个创新驱动战略和产业主导战略,结合整个高新区空间布局提出来要打造四个大的产业片区,我们要实施六大工程,包括实施新动能引育工程,产业能力提升工程,空间格局优化工程,深化改革空间工程和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与党建强化工程。六大工程用这些工作来进一步推进区域的经济改革和科技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也大幅度改善,在区域综合发展方面,环境方面也得到持续优化,希望在整个全国高新区发展当中进行大胆探索,有新的定位,这是我们整体的目标。
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打造未来版的高新区
王宁
(深圳高新区园区建设办负责人)
国家高新区是承载责任和使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体现收获创新价值的精神家园和理想沃土,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我们一边在实践,一边在思考怎么打造未来版高新区,这个命题就是我们谋划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前瞻,未来高新区的样子,以及实现未来版高新区的路径。
未来我们高新区要在产业提升,空间优化,创新驱动,体制机制方面有新的举措,我们也是和长城所一起共同的谋划。在破解原来高新区土地面积狭小制约瓶颈以后,能够统筹用好全市创新科技资源和高新区空间资源,怎么发挥好市区多个方面的积极性。
我们的任务就是完善深圳高新区的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能够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我们的园区,同时能够整合各方面创新资源,实现“一区两核多园”,各个园区科技创新资源充分合理的配置。同时,在产业空间开发建设和政策管理方面能有所创新和突破,能够实现全生命周期监管,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提供高水准配套服务,在产城融合的理念下,我们要建立宜居宜业人文生态美丽的高新区。
培育新经济增长动能,关注高新区发展
魏邦仲
(福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福州高新区始终坚持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福州產业结构调整。一直以来福州高新区主城区背山邻江,靠近大学城,拥有约20万科教人才,逐步形成了区位、交通、生态、科教、人文的格局。
2016年6月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高新区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发展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产业,逐步形成了数字、准入、平衡的格局,并在企业科技创新,产业孵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同时建立国家装备实验室创新双创基地,创业的双创载体,大学生创业基地,打造福州创新创业的高科技平台。
福州高新区响应新思路、新方向,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动能,关注未来高新区发展,强化国家数字经济方面发展优势,依托绿色、安全、服务和工业互联网的能源积累,在行业产业升级赋能方面构建新产业,新基建,培育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服务,这是“十四五”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谋划。福州高新区将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高效产业创新体系,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数字抗疫”与“一切在线”
王德禄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
在什么时候讨论“十四五”发展战略,是疫情之后,疫情之后好像总是在花很多精力在考虑这个事情。应该说中国某种意义上疫情已经结束了,在全世界越来越厉害的情况下,中国结束了,这个事应该怎么理解?我觉得中国的经验就是“数字抗疫”,有四个赛道:电商、物流、支付、社交,这四个赛道都是中国万亿级的赛道了,而且这个万亿级的赛道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不用手拿钱,一个互联网就能让人消费,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干,这个事全世界没有,到现在也没有。
中国高新区在这次抗疫中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而且是全世界引领的成绩。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说“十四五”,我为什么要说数字抗疫,就是因为在这个基础上说“十四五”。疫情之后和疫情之中,长城所得到更多的需求是做数字园区规划、数字产业规划,总结来说,一切在线。
说抢赛道,其中两大赛道,信息技术赛道和生物医药赛道,这是在疫情之后又来了一轮爆发式成长,而且翻番,尤其是生物医药,很多城市原来生物医药的项目是小部分项目,现在不是,成了很重要的增长点。
国家高新区一定是中国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十四五”重点做好三个事,企业新物种、产业新赛道、园区新治理。面对外部形势的不确定性,高新区要有想象力,对新生事物要更敏感,与新生事物共同成长,在不确定性的时代,要务实务虚相结合,多开研讨会,共同谋划高新区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