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化学课堂在学生多情境的体验下更富有魅力

2020-07-31李志新

化学教与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情境体验探究教学课堂教学

李志新

摘要: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思维品格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从生活情境入手去构思课堂,让课堂在学生的体验中获得生机和活力。作者从学生情感体验和生活情境出发,去构思一节示范课。增强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加强了学生的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认识和情感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体验;课堂教学;探究教学;铁的重要化合物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6-003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06.010

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学习、素养提升和情感交流的主渠道,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也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给学生动手操作、情感体验、思想交流的机会,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我校教研月活动期间,我主讲了一节示范课——“铁的重要化合物”。面对本次授课主题,我努力思索着如何设计教学流程才能让课堂更好地符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如何让“生本思想”在课堂得到充分体现?如何让课堂更具有探究性,恢复化学课堂的本来的“趣味”?如何将知识和活动有机衔接起来?如何将过程体验和情感体验贯穿在教学活动中?

这一系列的问题要归结于课堂学习模式的转变,因此教学设计之初我再一次研读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极为深刻:新的化学课程应将科学探究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这一句话让我陷入对课堂的深深的思考:化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发端?……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我开始有了本节课的主讲重心——让学生在体验和交流中探索,让实践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回归实践,通过各种“实验探究”活动把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化学对生活和社会的价值,情感育人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开花结果。

一、取之于生活的素材——学生的发问之端

知识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更是如此,这也是化学课堂的优势所在,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化的素材设计教学。我对“铁的重要化合物”的课堂设计也紧紧围绕着“让学生回归生活”的初衷,为让学生迅速寻找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我通过一组在家乡拍摄的几张青砖和红砖建造的房子照片作为线索,瞬间学生的心被这些照片吸引过来,开始了相互交流:老师,青砖房子看起来老旧,而红砖房子是崭新的,您的老家原来是这样啊?青砖和红砖是如何制作出来的?顺着学生谈论的这个话题,我引入了青砖和红砖的制造工艺,介绍青砖和红砖的制造工艺的区别——将粘土制成的砖胚置于窑炉内,大火将砖胚烧透后,停止加热使窑体冷却,这个过程中如果氧气充足,砖胚中的铁被氧化成红色的Fe2O3,这就得到红砖;如果在砖胚烧透后,不让砖自然冷却,而从窑顶不断向下淋水,使砖体在缺氧的条件下冷却,就得到青砖,青砖中铁主要形成FeO或Fe3O4。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原来青砖和红砖的主要区别是其中的铁的氧化物不同造成的。

带着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也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本节课的第一个主题——铁的重要氧化物,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亲切感,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我让学生从宏观上对铁的三种常见氧化物的颜色、状态、溶解性、用途进行学习;微观上学习物质的化学式、化合价、与盐酸的反应等知识,落实“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教学中充分运用“分类法”和“比较法”,学生很快完成并掌握了这部分内容。这些情境既有学生的既有知识经验,又有学生的高度关注,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热情,课堂学习氛围也随之高涨。

生活化情境是围绕“生活”来设计教学情境,这样使教学活动符合知识学习的要求及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知识,人们的吃穿住用行等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主题,教师需要创设生活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示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的魅力。教育生活化需要将生活素材引入到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化学教学的趣味性,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能够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亲切感,令学生对化学产生学习兴趣。

二、对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回归化学学科的本源

知识需要通过问题进行建构,课堂的效果的呈现就是学生的主体性的本位落实,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对知识的再创造,完成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重复表象知识。

在学习铁的氢氧化物时,我从实验探究人手,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制备Fe(OH)2和Fe(OH)3,并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手有序实验,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一同协作,很快完成了实验,学生敏锐观察到了沉淀由白色转化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从而观察到了Fe(OH)2的不稳定性。学生的体验是如此的真实,学习小组成员也对大自然这些物质的神奇变化啧啧称奇,对化学变化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进而有了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的变化,想要一探究竟的动力,也许这正是化学的神奇之处——在看似平淡的过程中突然会出现让人耳目一新的神奇现象,并促使我们急切想要了解事情的真相。

在学习Fe2+和Fe3+检验时,还是通过科学探究模式进行学习,分别向FeCl3溶液和FeCl2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鉀溶液,学生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奥秘——Fe3+遇到硫氰化钾(KSCN)溶液后,溶液迅速变为血红色,而Fe2+却不会变红,学生自然也会想到硫氰化钾溶液可以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铁离子。

本节课临近结束时,我也做了一个小实验,通过在宣纸上喷雾水写了两个红红的“恒心”二字,学生顿时有所感悟,立即联想到今天学到的知识,并对这个现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将课程学习推向高潮。

问题、知识和情境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动态过程,教学要让问题知识化,知识情境化,情境生活化才能更好地建立思考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打破传统的化学学习障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对化学课堂的思考——初心和使命

本次面向全校老师主讲的示范课也让我收获颇丰,为了做到最好的一节课,从课件的制作,情境的选择,探究实验过程,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化学理念的渗透等,我都做了仔细而慎重的思考,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各种探究和活动在课堂中得到了落实。学生的科学过程主要是一种再创造并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也即主要是一种文化继承的行为。化学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本身,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要获得自身的发展。教师只有将自己置身课堂,引导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去关注神奇的物质世界,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1.教师要引领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要有一颗好奇之心,只有教师自身对万事万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才能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把学生引入科学的圣地。化学知识是由许多形形色色的物质知识、遵循规律的基本原理以及鲜活生动的探究实验组成的,其中的体验者不仅是學生,教师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与化学知识进行情感交流,受到化学知识情感的影响而产生学习兴趣,发生共鸣。学生逐渐从这种感性的共鸣中走出来,走进理性状态,生发出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和对科学学习的主动之情。

2.要恰当建立“教”与“学”的联系

要让静态的知识在动态的课堂中自然生成,只有这样才会使化学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许多学生感觉化学学习比较枯燥,这或许是因为我们更多的将“教学”变为了单方面的“教”,而忽略了“学”,教师心中已经有了知识的结构,而这些知识对学生而言却是一种全新的面貌,“教”和“学”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教学中我更应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做好,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根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具体的、不确定的问题,尝试性、探索性、动态生成性教学。

3.让学生在体验中找寻知识的用途

知识不是教条,更不是“圣人之言”下一种万古不变的规则,而是摸得着,看得见,体会得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素材。切实的用处是知识的存在价值所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并体会到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才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倾注知识的应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热情,这样我们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科学知识的积极发现者和实践者。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

化学课堂不是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而是一种情感认知和过程体验。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但是环顾化学教学,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于片面地强调教授符号化的知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符号层面开展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情感需要,那么化学课堂就会变成一片死气沉沉的情感沙漠,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情感教学与知识教学的融合,努力实现教育的“发展”功能,让学生在认识化学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5.课堂要让学生能多过程体验

课堂上学生应该获取的是启迪、感悟,而不是现成的答案。规则在一些领域可行,在教学中是行不通的,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形成都需要教师的启迪,学生的感悟才能实现。每一次的化学课堂都应成为学生的一个新的梦想,教学艺术是一种灵性、智慧、感觉、顿悟……,这些艺术化的处理效果是可以培养的。

6.教师要注重学生身上散发出的灵感

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课堂反应,保持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教师不应该只重视自己的“表演”,而应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现自我,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发表的意见、观点,关注学生的困惑、疑问、需要等,用心思考、判断、研究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捕捉学生学习活动中利于知识建构的生动情境和鲜活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教学的主要起点和生长点,重组教学,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动态生成,使教学真实自然,贴近学生实际,从而使化学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曾说: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无涯,学也无涯,我要将教育作为一个事业去做,不断改进课堂学习形式,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关注动态课堂中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倾听动态生成中“杂音”,捕捉动态生成的“亮点”,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不断满足学生那颗对未知世界永远充满好奇的心。

猜你喜欢

情境体验探究教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创设有效情境体验之“四要”
浅谈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
例谈高中数学的探究性教学
谈高中历史课中的问题式探究教学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情境体验,让文本内涵走向丰实
注重情境体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好奇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