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必须突出数学本质

2020-07-31李树臣刘文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数学本质数学概念数学思想

李树臣 刘文成

[摘要]数学教学突出数学本质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各项构成“指标”都是在突出数学本质的前提下。通过数学学习逐渐形成和发展而来的。数学教学中突出数学本质的宏观途径是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內在联系,充分揭示数学概念(定理、法則、公式、规律)的內涵,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在过程中充分感悟有关的数学思想。

[关键词]数学本质;问题情境;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经历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这种基本素养,实践证明,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通过长期的数学学习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本质是指数学内容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数学内容区别于其它学科内容的基本特质。数学教学如何反映数学的本质呢?这是大家都在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重点关注五个问题。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任何数学知识都不是“无中生有”的,都有其产生的基本“土壤”(也有应用的“场地”),在学习这样的知识时,教师首先要找到这样的“土壤”,并设计一些问题,然后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交流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这个过程就是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的老师利用问题情境“澄清”对某些知识的模糊认识,从本质上把握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时,由于学生搞不清楚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别,经常出现把“等边对等角”与“等角对等边”混用的现象。为了帮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二者的本质。我们可创设下面的问题情境:

案例1小泽林的证明正确吗?

如图1,AC和BD相交于点O,AB//CD,OA=OB。

求证:OC=OD。

下面是小泽林给出的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 这个案例选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案例,由于许多学生不能从根本上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本质,学习中往往不能正确选择利用,表现在解题时“混用”二者。本案例是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明确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性质”指的是已知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然后推出的一些结论,如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两个底角相等。所以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中“边相等”在前面,即“等边对等角”:而“判定”指的是根据一些条件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边相等”是推出的结论,应写在后面,即“等角对等边”。

教学中,利用学生容易混淆、模糊的知识点创设“矛盾”的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明确有关知识之间区别与联系的常用方法。这样的问题情境突出了数学的本质,符合《课标(2011年版)》提出的“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要求。

2 要注重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部分之间的内容以及每个部分内部的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实质性”的联系,教学时,突出有关数学知识内容之间的关联,就能揭示出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

案例2平方差公式的探究发现过程。

平方差公式(a+b)·(a+b)=a2-b2,是整式乘除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把公式的左、右两边交换位置得到a2-b2=(a+b)(a-b),利用这个公式可以进行因式分解。为了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公式a2-b2=(a+b)(a-b),我们从“数形”之间的联系出发,引导学生探索如下:

实验操作

(1)剪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硬纸片;

(2)按照图2所示的方式,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硬纸片上,剪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a>b):

思考发现

(1)图2中减去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后,剩下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

(2)如果把剩下的部分(阴影部分)沿着虚线剪开,然后利用这两部分纸片进行拼图试验,那么你能拼成一个怎样的图形?相互交流。

(3)计算你拼出的图形的面积____;

(4)由此你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公式?请写出来:____。

学生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从“几何”的角度得到了“代数”的结论,更加认识到代数与图形之间存在的固有联系,并且加深了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和理解。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当他们再遇到类似的情境时,便能积极主动的开展数学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把每堂课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之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逐步体会到知识的结构和体系,从而感受到数学的整体性。

3 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

数学概念的内涵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一定要充分揭示其内涵。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大致需要经过“感知-分析-概括-表述”四个阶段,首先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教师给出若干个具有这种“特性”的“结构式子”,让学生进行观察与分析,由此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最后给出规范的数学定义。为突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应从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案例3正弦概念本质的分析过程。

《课标(2011年版)》指出“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笔者认为在这些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中的“比”是核心知识。把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叫锐角三角比更能反映它们的实质。

锐角三角比在本质上是个“比”值,为突出这个比值,可设计下面的问题情境:

操作计算

(1)如图4,把平放在地面上的长为2m的平滑木板AB的一端B抬高1m。在木板上分别取点B1,B2,B3,B4,并量取它们到A点的距离AB1,AB2,AB3,AB4,以及它们距地面的高度B1C1,B2C2,B3C3,B4C4,数据如下表所示:

剖析本质

以正弦为例结合图5与图6,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归纳出正弦的本质。

①正弦在本质上是一个“比”:

④因为|y|≤r,所以这个比值不会超过1.

如图6,只要点P(x,y)确定了,三个量x,y,r也是确定的,任意两个量都能确定一个比值,由此可得六个比值。因此,基本锐角三角比有且只有六个,这便是锐角三角比的外延,我们在初中仅学习其中的三个。

研究表明,一个新的概念如果没有操作过程很难转变成一个数学实体。因此,在对数学概念、原理(定理、法则、公式、规律)的教学中,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概念、原理的本质,然后设置一个问题系列,以此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索,找出概念、原理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给出概念和原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数学本质”的高度上去理解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实质。

4 突出数学思想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经指出:学生在校学过的数学知识一段时间不用,很快就会忘掉,但是数学的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着眼点却随时随地发挥作用,相伴终生。数学思想同数学概念、定理、法则、规律以及描述它们的数学语言一样,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种知识“蕴涵在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突出数学思想的教学,能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当然也就突出了数学的本质。

案例4感悟模型思想的“載体”分析。

《课标(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的“基本思想”主要包含三种,模型思想是其中的一种,模型思想主要是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模型就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去抽象地、概括地表征所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数学结构,“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体现在“数学化”上。数学化的本质就是“数学模型”的运用。

模型思想是学生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逐渐感悟形成的,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模型”,例如,用字母、数字或其他数学符号构建得到的代数式、关系式、方程、函数、不等式,以及各种图表、图形等都是数学模型。近几年中考题中涉及的主要数学模型有:方程(组)模型、不等式(组)模型、函数模型、几何模型(或三角模型)、统计模型、概率模型等。利用这些模型可以解决的问题涉及学习、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让学生感悟模型思想的知识“载体”散见于《课标(2011年版)》界定的课程内容之中,建立“五光十色”的数学模型解答“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是帮助学生感悟、形成模型思想的重要途径。对于“模型思想应该在数学本质意义上给学生以感悟,以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学生在学习这些“载体”知识时,教师要及时设置一些通过建立相应“模型”解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去解答。这样学生就不仅能学好这些知识,还能感悟到模型思想。并且能实现“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的目标。

数学思想是以具体知识为“载体”的,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教材就是用数学思想“串联”起来的,要突出数学本质,就必须让学生在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而且感悟的过程还要体现“逐级递进、螺旋上升”原则。

5 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华罗庚先生曾说过:“不要只给学生看做好了的饭,更要让学生看做饭的过程,数学教学要设法使数学知识‘活起来。”注重过程教学是体现数学本质的使然。这里的过程主要指:

5.1 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一些新的数学知识时,教师要按照“知识背景一知识形成一揭示联系”的程序进行。设置一些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问题系列,让他们以“再发现”和“再创造”的方式经历一些数学过程。这样的导学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理解数学的实质,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如前面的案例2就很好的体现了平方差公式的探究发现过程。

5.2 知识的应用过程

在学生掌握了具体的数学知识后。教师要按照“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验证”的程序设置一些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解决一些综合程度稍微高一点的问题时,不仅能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明确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还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数学知识结构,更好的认识数学的本质。

知识的应用过程分为“单一”知识的应用和多个知识的“综合”应用。前者主要体现在日常的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当学生每学习了一个具体知识后,就及时设计能利用这个知识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了各种具体方程的解法后,都可以设计通过列这种方程能解决的具体问题,通过解答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反复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对于方程的本质也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后者则体现在“单元”复习或“综合复习”之中,解答这样的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才能解决。

(1)当v=2时,解答:

①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不写t的取值范围);

②当甲赶到排头位置时,求S的值;在甲从排头返回到排尾过程中,设甲与位置O的距离为5fI,(m),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不写t的取值范围)。

(2)设甲这次往返队伍的总时间为T(s),求T与v的函数关系式(不写v的取值范围),并写出队伍在此过程中行进的路程。

析解:(1)①排头与O的距离为S=队伍的速度×行进时间+队伍的长度,排头走的路程为2t,则S=2t+300;

②当甲赶到排头时,有4t=2t+300,得到t=150,此时,S=2×150+300:600(m)。

甲从排头返回到排尾用的时间为t-150.则S=600-4(t-150)=-4t+1200.

设计意图 本题是基本的“行程问题”,本质上是由追及与相遇问题“合成”的问题。将其“还原”为“甲在初始地,排头在距甲300米处。两者同时开始向前进。甲的速度为2v,排头的速度为v,一段时间后两者相遇:相遇后排头继续前进,甲反向前进,两者速度大小不变,当排头与甲相距300米时,两者同时停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利用方程、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将甲与队伍分开来分析,把行程问题分为两个小问题分别进行思考。学生通过解答本题,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方程、一次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理解,而且更加体会到这些知识本身存在的内部联系,从而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与理解。

数学教学必须突出数学的本质。以上讨论了数学教学中突出数学本质的五个宏观途径。为实现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教师应认真研究《课标(2011年版)》,结合学习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经历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掌握知识、把握概念本质、感悟数学思想、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都是突出数学本质的具体表现。

猜你喜欢

数学本质数学概念数学思想
紧扣数学本质 丰富学习方式
在“破”与“立”中,加深概念理解
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回顾反思”策略探析
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的本质
抓住问题本质渗透归纳类比数学思想
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
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探讨
浅谈数学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复变函数》课程的教与学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