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临床症候影响
2020-07-31马浩李小兰张慧敏杨永超王春丽
马浩 李小兰 张慧敏 杨永超 王春丽
(宝鸡市中医医院,(1.肾病科;(2.内科;(3.静配中心,陕西 宝鸡 721000)
目前临床对于终末期慢性肾衰患者大部分需行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极少部分患者可通过换肾得到根治。血液透析并发症多、费用高、仅能维持基本的代谢功能,难以达到改善患者肾功能的治疗目标。降低或者延缓慢性肾衰或者发展为终末期是临床治疗慢性肾衰的目标。中医典籍中有较多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相关的描述及治疗方案[1],在临床中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主要探讨中医汗法对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7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7例,年,35~65岁,平均(58.76±5.63)岁,原发疾病构成:肾病综合征13例,糖尿病肾病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7例,病程(4.31±0.61)年。观察组中男20例,女18例,33~65岁,平均(58.63±5.57)岁,原发疾病构成:肾病综合征14例,糖尿病肾病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病程(4.37±0.65)年。纳入患者均符合《慢性肾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中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诊断标准;均符合药物保守治疗指征,未达到肾脏终末期;患者遵医遵护依从性良好,严格执行用药方案。已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肺、血液系统、精神系统、恶性肿瘤等影响临床疗效判断者;入组前1个月采用其它药物治疗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对本方案所用药物过敏者;依从性差;临床资料收集不全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再予以中医汗法治疗,均连续治疗3个月。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患者入组后,指导其制定饮食方案,避免高蛋白食物,加用必需氨基酸或α2酮酸,治疗原发疾病、控制感染、降血压、补血、调脂等措施,再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予以处理如纠正酸碱失衡、水电解质失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汗法治疗,根据患者临床中医症状选择发汗中药方剂加减治疗,方剂组成:麻黄、桂枝、细辛、生姜、炮附子(先煎40 min)各9 g,5枚大枣,炙甘草、全蝠各6 g,眼蛤6条。若患者气虚者加用红参6 g,血瘀者加用桃仁、红花各6 g;温者加臼术10 g。上述方药加水煎煮至200 mL,早晚各半温服。服后加覆被子2 h发汗,保持微微出汗即可。
1.3观察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的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食欲不振、自汗易外感临床症状分为轻、中、重三级,分别赋分1,2,3分,得分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于患者治疗前后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患者Cr、UA、BUN及24 h尿蛋白定量)),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范(第四版)》[4]中对肾功能的检测方法检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慢性肾衰患者的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对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判断,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临床总有效率=临床控制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2.1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中,临床控制8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4.21%;观察组中,临床控制10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4%。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Z=4.083,P<0.05)。
2.2临床症状积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3.531、3.417、4.034、4.637,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的比较
2.3肾功能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Cr、UA、BUN及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3.592、3.215、4.326、4.032,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的比较
2.4药物不良反应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收集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2%,观察组为13.1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西医的治疗是以治疗原发疾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症处理等手段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5]。中医在治疗慢性疾病主要以系统论为基础,认为疾病的发生需考虑关联脏器及功能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治疗[6]。中医将慢性肾衰归于“肾劳”、“肾风”、“腰痛”、“溺毒”等范畴。湿热、寒邪是慢性肾衰的主要病机,若长期不良情绪、饮食习惯不良则对肾气的盈亏产生影响,继而出现泌浊、分清等功能障碍,导致血瘀、气虚、痰凝等邪实正虚的病症[7]。中医汗法是八大中医治疗法则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治法。其通过发汗的方法将寒邪排出体外。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来说,水气在体内蓄积,形成水肿,通过发汗解表的方法,可将体内蓄积的水气排出体外,达到消除水肿的目的。
本文结果显示,较之于常规西医治疗,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在肾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善上明显优于仅采用西医治疗的患者,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且并未显著增加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率。本方案中的中医汗法采用的汗法方剂以发汗解表经典要对麻黄、桂枝为君药,细辛、生姜、附子温补阳气、活血化瘀,泄中有补,不伤机体正气[8]。眼蛤补气、大枣补血,炙甘草调和诸药,达到驱除表里,温补兼施、调理阴阳、活血化瘀、调和营卫、宣肺调脾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汗法辅助西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及临床症状,提升患者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是适合慢性肾衰患者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