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窥闽古厝石雕装饰图案意蕴

2020-07-31欧亚利

关键词:古厝石雕寓意

欧亚利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古厝图案美折射闽民间美学文化理念。人类适应和改变自然而创造的文化生存样式[1],创造性地将现实条件改造成一切皆有可能的能动力,不断把实际事物转换为理想事物动能。自然界一切与人类生活有关联的事物赋予某种可能的理想意义,逐渐衍生出精神“特定文化”形式,产生所谓精神性、文化性的方式,体现功利、祈福、纳祥、驱邪等美好祈望。闽传统装饰图案文化思想,符合审美需求。古厝石构件装饰图案内容宽泛且形式丰富,可谓浩如烟海,无穷无尽。闽古厝石构件装饰图案主题、内涵、形式、风格等是集体意志和民族文化主体的体现。

1 地域装饰形成因素

“厝”,闽南语房子的意思。古厝指闽传统建筑。闽建筑装饰石雕图案艺术是特定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营造材料、历史因素、民俗习惯、生产技术、经济基础、特定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古厝建筑装饰与石雕文化根基密切相关[3]。Ellen Semple(艾伦-塞普洱)在“环境决定论”中认为“文化的形成是各领域的人们适应不同环境行为决定的。”

1.1 地理环境

闽地处东南沿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多为山地丘陵。丘陵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群山环绕的地理格局,河谷与盆地相互交错。闽西北地理环境复杂,山林险恶,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阻隔不同区域人口流动,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文化交流不畅,经济基础薄弱。闽东南靠山沿海,绵延1000 多公里的海岸线,分布着星罗密布的港湾,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上交通条件,促进生产技术和经济基础发展。泉州港在三国时期就有船只往来。厦门港、漳州月港、福州马尾港等港口成为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出海谋生、发展海外贸易成为当地人的生存出路。明清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使外商定居和海外华侨归乡的人数愈来愈多,促进闽地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古厝装饰图案元素。

1.2 气候条件

闽地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每年5 月—8 月为台风期,雨水充沛,全年平均降雨量约在1600 mm。闽纬度较低,日照角度高且日照时间长,植被生长条件较好。气候条件决定建筑 材料应适应隔热、防潮、遮阳、排水、通风、降温、抗震和抵御台风的能力。大量木材和石材成为建筑中的主材。古厝设计和选址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柱网结构增加建筑物支撑力,同时增强抗台风能力。

1.3 营造石材料

营造材料依附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常用木材、石材、黏土、牡蛎壳等材料。闽沿海泉州、漳州、惠安、厦门、石狮、潮汕等地区,常年遭受海风侵袭,石构件古厝坚固耐用,维修费用较少。石材构件满足沿海民居加强构件永久性防水、防潮、防盗、防火、防虫害、防盐碱腐蚀、抗御台风的特殊要求。

闽花岗岩石保有储藏资源占全国第三位,沿海地域分布较多[4],盛产白石、青斗石、黑石等石料,其中白石以白色花岗岩为主。南安砻石俗称“泉州白”,麻点不明显,色泽洁白,石材质地坚硬均匀且耐腐蚀性强,石面苔藓不易存活,污迹易遇雨水冲刷脱落。民间相传闽石料为宋朝贡品。青斗石色泽带灰青绿,质地坚硬颗粒物小且坚实细密、匀称,适合表体精细雕刻,多产于晋江和惠安等地。其中惠安出产的峰白石抗折强度高达23.3 MPa,高出普通花岗岩两倍,砻石抗压强度全国排位最高。表1可见福建花岗岩物理力学性能情况[5]。传统建筑白石产量大且硬度强,石构件常做主体和承重结构,如门枕石、石柱、柱础和台基等。而青斗石产量较小、质地坚硬,适合精雕细刻,如窗棂、堵身、门框、楹联、匾额、影壁、窗框等构件,也有相对独立精雕细琢的构件抱石鼓、石狮、石香炉等。黑石主要有石质黑云花岗岩,色呈浅灰白色,主体偏灰色色调,应用范围较小,主要用于墓碑雕刻等。清代晚期改建翻新的传统建筑中,影雕又称“针黑白”,黑石多为新疆或内蒙古黑胆石。

表1 福建花岗岩的物理力学性能情况 Table. 1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ranite in Fujian Province

石材加工工艺复杂,安装不易。古石匠师尊重材料,根据大量的实践经验,逐渐认识到石材物理性能,模仿木材料构件的尺寸与衔接方式,创造榫卯式石构件用于增加石构件稳固性。古石匠师在石材构件局限的面积形状上因材施艺,灵活应用石材不同色彩和质地,展示古厝建筑特色与其他建筑材料互动共生的美学原则,增加了古厝美学价值。

2 宗教与民间信仰体现多元化融合

宗教与民间信仰是装饰图案文化重要组成部分[6]。建筑装饰发展离不开特定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汉书·地理志下》记载,楚地与吴、粤民俗略同,“信巫鬼,重淫祀”。闽开拓初期,先祖长期遭受台风侵袭,不懈地与饥饿、贫困、疾病、灾荒抗争与搏斗,力图改变不利现状和现实环境。崇拜鬼神巫术,能产生调节心理慰藉的作用。北方战乱,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大量中原文化随之流播于闽,崇拜的神灵数量加剧。多神并存使闽民间信仰文化复杂。黑格尔在《美学》中阐述:“艺术到了最高阶段是与宗教直接相联系的。”多元宗教文化早在距今1100 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出现,早期出现在宗教建筑与陵墓建筑中。宋元时期基督教、古伊斯兰教、天主教、婆罗门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盛行,同时与本土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文化相互渗透、吸收、融合,孕育出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临水夫人、定光古佛、惠利夫人、马仙、法主公、开漳圣王、关羽、岳飞、蔡襄等诸神文化。如宋时期基督教徒墓碑上的石雕图案,融合了中国传统祥云饰纹(图1)。如泉州开元寺印度教憨态可掬的大象石雕纹样(图2)。深邃的宗教与信仰文化造就特殊的心理情愫,形成了闽文化独具特色的石雕装饰风格。

大文化背景下特有的古厝建筑装饰图案映射民众共同心声与愿望。闽古厝构件上创造大量精致细腻的石雕装饰图案,受到大众喜爱,逐渐传播到周围其他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泰国、菲律宾等国。

图1 泉州宋朝基督教墓牌 Fig.1 Song dynasty quanzhou christian tomb

图2 泉州开元寺印度教石雕 Fig.2 Hindu stone carvings at kaiyuan temple in quanzhou

3 石构件上的石雕技艺

泉州开元寺东西塔,始建于公元686 年,已出现石构件代替木构件。闽建筑装饰文化从先秦至唐的积淀,装饰图案逐渐凸显。清代石雕技术精湛,逐步用石材替代木质构件,如门框、匾额、门簪、梁架、立柱、凹斗、牛腿、斗拱、柁墩、垂花、堵身及四壁构架等。如兴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告竣光绪九年(1884),历时十四年所建的潮安从熙公祠(图3)。其石构件装饰图案托物言志,题材广泛、雕刻手法生动饱满、层次分明,赋予建筑物独有的精神意蕴,寄托了人们非理性的情感依赖[7]。

古厝石雕装饰图案题材丰富、意蕴深远。如漳州胜利路田霞庙(图4),石雕装饰图案面积占整个建筑物正立面面积的1/2。石雕图案繁杂,展示闽人期盼富贵吉祥、诗书传家、育德育人等传统思想。明末清初南洋华侨回归,受海外文化影响,新添增装饰图案题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装饰图案文化。古厝整体设计因观念和审美需要,风格明显异域化,出现红砖洋楼,石雕装饰图案加入交通工具如自行车和汽车,并且出现穿西装的男人。

石雕构件装饰工艺技法大致分为素平、平花、水磨沉花、剔地雕、透雕、影雕、四面雕等七大类。

素平,石材表面雕琢平滑的一种加工技艺。单遍堑至多遍堑后表面会更平整。现代工艺 “过水磨”处理后犹如镜面。打凿过程出现细小颗粒称为“荔枝皮”,常用于地面防滑。

平花,也称线雕,《营造法式》中称“减地平钑”。即在平整的石面上,依图案线纹深浅,表现图案或文字,并将图案外底子很浅的打凹一层。主要用于外墙的局部装饰处理,如窗框、腰线、随梁枋等石构件部位。

水磨沉花,也称沉雕,即浅浮雕,与《营造法式》中“压地隐起”工艺相似。明朝后期石雕技艺精湛,出现多层浮雕,主要用于古厝的柱础、柜台脚①柜台脚:也称“柜脚”,是台基、墙垛下缘的基石,常以白石砌成,正面一般用浮雕雕饰双脚低矮的柜台形,两端外撇或内收的兽足是借鉴了家具造型。、裙堵②群堵:是身堵以下的镜面壁内的堵面。、腰堵、身堵等构件部位。

剔地雕,《营造法式》中称“剔地起突”,即半立体的高浮雕,主要用于闽传统建筑的门额、水车堵、窗棂、看埕堵①看埕堵:也称“对看墙”,是指在凹塌寿内左右两对看的墙堵。宫、庙等墙堵的主体部位多为石雕板装。等石构件部位。如泉州市五店市凹门斗门额雕刻技法(图5)。

透雕,也称“镂通雕”、“双面雕”,将石材镂空,主要用于石柱、螭虎窗、竹节窗、顶堵、门乳、随梁枋、牛腿等石构件部位。

影雕,主要用在光滑的石材表面,用“金刚针”錾点,根据点的疏密、大小、深浅,雕刻出花卉、人物等,主要用于古厝看埕堵、门框上端、裙堵等构件。如泉州五店市始建宋熙宁年间蔡氏家庙身堵八卦石漏窗,两侧黑胆石石牌装饰影雕图案。左侧苏武牧羊的场景,右侧岳飞抗金报国的战争场面,传达对国家“忠诚”的家训思想(图6)。

四面雕,《营造法式》中称“混作”,即“四面见光”、“四面雕”、“ 立体圆浮雕”。石材构件前后、左右都进行雕刻的技法。工艺技法多见石狮、龙柱、石鼓等镂空雕。如泉州玄庙观内的龙柱(图7)。

图3 广东潮州市潮安从熙公祠 Fig.3 Congxi public shrine, chaoan, chaozhou, guangdong

图 4 漳州市胜利路田霞庙 Fig.4 Tianxia temple, shengli road, zhangzhou city

图5 泉州市五店市凹门斗门额 Fig.5 Recessed door in wudianshi, quanzhou city

图6 泉州市五店市蔡氏家庙身堵 Fig.6 Cai's family temple in wudianshi, quanzhou city

4 装饰图案意蕴

生命存在的基础物质条件是保证人生命存在的有利环境,是人类世界生存发展的必备因素。“祈子延寿”主题表露了生命主体对人的生物性存在的热切追求;“招财纳福”主题表现生命主体对生物性存在基本生存资料的占有意欲;“驱邪禳灾”主题则呈现生命主体对美好生存环境的向往心愿。石雕图案艺术表现求生、趋利、避害三大主题,中心价值观念是“吉”。“吉”的观念是石雕装饰图案创作的主要驱动力[8]。“吉”在商周时期指代“善”、“利”与“祥”。《易·系辞下》中“吉事有祥”意即吉的出现会有祥瑞的好兆头。《逸周书·武顺》中“礼仪顺祥曰吉”。“吉”与“祥”的合意连用,表示美好、如意、福善的寓意。吉祥文化渗透在建筑石构件装饰最早出现于汉代龟山,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石柱础雕饰。图案装饰使原本粗糙、生硬的建筑材料通过人工“打巧”②打巧:雕刻石材中的开采及加工过程。现特指对石材进行精细的雕琢。后,变得细腻、亲切,呈现刚中带柔的艺术气质,体现对美好生活期盼,带有强烈理想主义特色。

求福纳吉、趋吉避害的普遍愿望,成就了闽传统建筑装饰石雕文化。大面积的石雕图案通过社会风土人情、历史经典故事、宗教神话传说、文学戏曲、文字符号等,达到宣教育德的目的,传递建筑装饰所蕴含的丰富人文情怀。《礼记·中庸》云:“国兴,必有祯祥。”生活中人的意愿,很难在所希冀的时间和地点出现,于是闽先祖利用造物能动力,在石材构件营造图案,雕刻大量的图案亦可称为“吉物”图案,并赋予图案美满、长寿、子嗣绵长等意蕴。

4.1 祥瑞图案

科学尚不昌明的时代,石雕装饰图案表达了人们简单的求存、祈吉的普遍信念,逐渐形成寄托人们避祸祈福的精神希冀[9]。千百年来,闽先祖对石雕图案不断创新和发展,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融入到艺术创造中,通过工匠自由发挥大胆创意,不受自然物象结构、透视、比例、虚实等束缚,自由地表现、随性地创作,将不同时代的思想、习俗、审美趣味等深深熔铸在石构件上,诠释时代对美的理解。图案寓意祥瑞美好,《宋书·符瑞志》三卷中记录了汉至南宋祥瑞现象,所列举的祥瑞名称多达97种,大致分为五层级: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

4.1.1 嘉瑞

人物图案主要包括具有法力的神仙如天官、妈祖、白娘子、八仙、哪吒、姜子牙、孔子、武松、关羽等。动物图案主要指灵兽龙、麒麟、凤凰、龟、白虎、仙鹤、饕餮等具有超凡神力的护神。泉州五店市古厝凹门斗(图5)妙趣横生的浮雕“梅枕”蕉叶门额,充分展现了嘉瑞图案雕刻工艺技巧。门额与石门框构件属同一块青斗石,雕刻技艺复杂、安装较困难。门框沿口底纹为平花藤蔓二方连续规整灵动,蝙蝠角隅图案精致细腻,门额以起承转合的蕉叶为中心,富有很强的韵律美。蕉叶根部两枚平花结纹铜钱穿叶而过,蕉叶周围环绕着手持法器乘驾灵兽形态各异的道教八仙中的五位。左上侧为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张果老手持道情筒,骑坐在神兽—白驴上,慈眉善目地回望吹奏乐器的何仙姑。左下侧为单膝盘坐在牛背上手持长笛的英俊少年韩湘子。右上侧为顶圆额宽、耳厚眉长、口方颊大、乳圆臂张、手摇棕扇,跨于麒麟、回首张望的“正阳祖师”汉钟离。右下侧为身姿前倾,头戴纱帽,左手高持拂尘,右手握着阴阳板且捋着被风吹乱的胡须,骑驾于灵兽之上的曹国舅,动作姿态较其他神仙略显匆忙。四仙视觉关注着随风而起的蕉叶,图案中央上端的仙女为何仙姑。乘龙女仙身姿曼妙,手中轻握乐器,似乎在动情地吹奏着优美的旋律,引得两侧骑灵兽的四仙不停张望。仙子端坐在行云龙体之上,肩上轻柔的丝带随风飘舞,蜿蜒起伏的龙身卷藏于蕉叶后,龙前爪猛踏蕉叶,似有一跃而起冲入九霄之动感。蕉叶边静谧匐着一只将要滑落的小蟹,动静构图物象均衡,韵味绵长且杂而不乱,给人轻松、活跃的韵律感。

4.1.2 大瑞

传统思想中,帝王推行的仁德政治感动天地后,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自然现象或星象,如景星庆云、周伯星、含誉及格泽①格泽:星名。《史记·天官书》“星者如炎火之状。黄白,起地而上”。《杂诗》中唐储光羲“格泽为君驾”。等图案,被世人视为大瑞的天象意蕴。云纹、水纹、山纹等被视为国泰民安意蕴,图案常搭配嘉瑞出现。如漳州慈济祖宫看埕堵(图8)上的“龙教子”,也称“教子上朝”,图案遵循对立统一的美学法则。龙在中国羽化成神,能御天、能云行、能雨施、能降福民众,是闽人极为喜欢的灵兽。龙父起伏扭转的身体节奏和体表鳞片生长结构与周围轻盈柔美的云纹,形成强烈的韵律感。画面中心位置龙爪紧握宝珠的壮硕体态,首尾围合龙子,形成画面中的“┑”形。排列规整的水纹涌叠围绕在幼龙身下,身形渐渐跃出水纹面,形成“┕”形昂视龙父。龙首四目相对,亲情流露无遗。龙纹、水纹、云纹等图案符号被有序组织在一起,疏与密,大与小,强与弱,虚与实,明与暗、方向与位置等的对比,构成富有韵律的双龙图案,加之红、蓝、绿三种颜色的穿插,更好地体现了自然美的舒缓与起伏。

4.1.3 上瑞

上瑞包括除灵兽以外且不具备神力,但都具善事的动物,如鹿暗喻统治者明德尚贤;狮子暗喻权利;金蟾蜍和大象暗喻财富与力量等。闽地沿海区域珍珠蚌、鱼、虾、蟹、八爪鱼等海底动物被视为盛世太平之象。

4.1.4 中瑞

指飞禽类动物如仓鸟暗喻明君贤德、仁孝。喜鹊代表幸福美满,两只喜鹊同时出现,则视为双喜临门,“囍”多用于婚嫁喜庆。昆虫如蜻蜓、秋蝉、蚂蚱等点缀类小动物使装饰图案画面活泼生动。

4.1.5 下瑞

指奇珍益草。如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松树、青竹等暗喻个人气节。同时民俗中,榈、橘、灵芝、榕、椿、槐、石榴、桂、枣、葡萄、海棠、牡丹、荷花等植物为增吉植物。银杏、茱萸、芭蕉、无患子、桃、柳、艾、佛手、葫芦等花卉果蔬为辟邪化煞植物。日常生活器物如砚台、笔、元宝、笛、葫芦、宝瓶、扇子、绸缎、绣球、案几、香炉、如意、珊瑚、中国结、博古架、屏风、花果篮等造型都搬上石构件,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对未来前程的祝愿。

图8 漳州慈济祖宫看埕堵图 Fig.8 Zhangzhou tzu chi's ancestral palace

图9 角美白礁慈济宫竹画图 Fig.9 Bamboo paintings of tzu chi palace at jiaobai jiaomei.

图10 漳州蓝廷珍古厝石鼓图 Fig.10 Zhangzhou lantingzhen ancient stone drum

建筑装饰图案作为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的延续[10]。表2 所示,对我国18~35 岁的400 位青年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多数人对装饰图案具有传承价值是肯定的,被调查者中仅有大约百分之四的人认为装饰图案没有传承下去的必要,是该淘汰的旧事物。数据体现了众人对传统装饰图案的喜爱。

表2 装饰图案是否具有传承价值 Table 2 Whether decorative designs have inheritance value

古厝装饰动物图案在问卷调查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同[11]。如表3 所示,喜欢人数较多的为龙、凤、麒麟、貔貅、狮子、大象、白虎等象征权力、富裕、威武的大型猛兽,为建筑平添了几分大气与稳重。受闽南海洋地域文化影响,古厝石构件装饰图案如鱼、虾、蟹、八爪鱼等也同样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由于装饰图案与实际动物体积大小较接近等原因,海洋类动物的装饰图案在石雕构建中所占的面积比较小。问卷体察到大众视野审美心理需求,大致判断装饰图案在建筑情境下,需要视觉语言的方式来传递人们对美好寓意的热衷。

表3 装饰图案喜好比例 Table 3 Decorative pattern preference ratio

4.2 装饰图案寓意方法

吉祥图案寓意方法主要有五种即“形态寓意”法、“引申寓意”法、“谐音寓意”法、“暗喻寓意”法、“象征寓意”法和“表号寓意”法。

4.2.1 形态寓意

图案形态与文字结合形成形态寓意。如角美白礁慈济宫方形石柱(图9)上部两幅亦文亦画的竹叶联,其曰:“慈心施妙法,济众益良方”;“保我德无量,生民泽利长”,四句首字组成“慈济”、“保生”,图文独具匠心。“竹画”既不单调也不杂乱,图案追求自由变化的单纯形态美,用不慕容华不争艳丽的竹叶,寓意贤哲名医吴夲“非淡泊无从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君德之情。

4.2.2 引申寓意

牡丹石雕装饰图案在身堵出现频率较高,自古牡丹花卉装饰图案纹样引申为“富贵”,常与谐音寓意共同表现。牡丹花插在花瓶里,“瓶”谐音“平”,引申“富贵平安”。牡丹花与蝴蝶组合有“富贵国香”。牡丹与桃子引申为“长命富贵”。牡丹与水仙花引申为“神仙富贵”或“富贵清芳”等。松树引申“万寿长青”。

4.2.3 谐音寓意

民间称“口彩”。“蜂”、“猴”谐音“封”、“侯”,让人联想加爵封侯寓意。宝瓶谐音“保”、“平”。喜鹊与梅花中的“梅”谐音“眉”,寓意喜上眉梢的美好意蕴。藤蔓的“蔓”与“万”谐音,寓意万代绵长,民间表达为子孙繁衍生生不息。白鹭的“鹭”与“路”谐音,“莲花”与“荣华”谐音,两者组织的图案寓意“一路荣华”和“富贵两得”的美好意蕴。

4.2.4 暗喻寓意

宫观和家庙的石柱础、漏窗、裙堵、踢脚等处,常用道教八仙佩戴的法器“宝剑”、“鱼鼓”、“笛子”、“花篮”、“荷花”、“葫芦”、“扇子”、“阴阳版”造型,暗喻八仙降幅。佛家八宝“法轮”、“宝伞”、“法螺”、“白盖”、“宝瓶”、“莲花”、“宝鱼”;民间八宝 “古钱串”、“珠宝”、“犀牛角”、“灵芝”、“金银锭”、“方胜”、“珊瑚”装饰图案,暗喻文化修行思想和对财富渴望的意蕴。

4.2.5 象征寓意

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和思想感情的方式。如桃子象征“寿”,又称“寿桃”“仙桃”。蜘蛛象征知足常乐。大象象征吉祥或喜象的征兆。老虎是中华民族文化之中英雄的代表,具有权利、吉祥、辟邪、强壮、威武、力量的象征寓意。石雕装饰图案在古厝看埕堵出现较多。漳州芗城区出现罕见的石雕虎柱,一跃而下的老虎,虎鬃虚乍,虎眼圆睁的扑食姿势,配有山石纹,以突出虎威;借其凶猛的气势,用来镇宅避邪;虎头朝向屋外大路,煞有看管家庙护宅保平安的寓意。

4.2.6 表号寓意:

多单体纹。常见“回”、 “卍”、 “ ๑”纹。“回”字纹,石雕装饰图案间断排列的形式组成边饰纹或底饰纹[12]。回纹多呈规矩的方形,后演化为减笔式回纹。明朝后期,回纹独立单体间断排列形式变为一正一反两方相连的回纹边饰。明宣德后期,多数回纹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今,蕴含吉利、福泽绵长的美好寓意。如八边形石漏窗边饰纹,就应用了一笔环连式回纹(图6)。“卍”字纹,据说图案源起蒙古国,属佛教象征文化,寓意“万字不到头”或“富贵不到头”,被视为吉祥符号。常与其他图案结合使用,如与梅花、牡丹、桃子结合,象征万世长寿、万世富贵、万寿无疆等。“卍”字二方连续的“万字不到头”,四方连续的“万字如流水”,线条密集而平整,引申“吉祥万德之所集”的寓意。“๑”纹源起彩陶艺术,漩涡纹运动回旋简洁富有变化,“双关”交替变化,符合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动静、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时间往复轮回、轮转不尽,无往不复的永恒之道[13]。古人称天为“旋”、“圜”、“斡”。图案的产生和应用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体现。“๑”纹衍生出的如意纹、云气纹所呈现出的勾连翻转,漩涡状曲线,绵延不断的形态蕴含对生命的敬畏,传达出生生不息的传统哲学观。古厝石雕装饰图案,“๑”纹常单独出现或做底纹。据说“๑”纹同古越图腾盘蛇纹有关。如蓝廷珍古厝石鼓(图10),两侧漩涡底纹简洁圆润,叠加凤凰和花鸟等主题装饰图案。处理方法既继承传统思想又有开拓创新的新理念,一对抱石鼓,四个侧立面呈现不同图案装饰,更具观赏性。侧立面植物与动物图案附着在漩涡纹上,主题图案线条流畅柔顺,似乎能感受到风静谧无声地拂过林间,两组图案相互交融相互补充利用,虚实共生,视觉忽前忽后交替转换;繁与简、曲与直、尖锐与圆润的对比中,体现出柔美与舒缓的节奏感。构图恰到好处的“留白”是画眼,使主体图案更突出。“留白”处的漩涡纹,犹如生命交替周期循环形式,暗示生命的运动性。漩涡纹古朴流畅,具有很强烈的装饰性和民族特征,让图案更具观赏性和视觉张力,增加了古厝石雕艺术的生动与情趣感。

5 结语

八千年的文明积累,图案发展从无到有,传统图案经久而不衰沿用至今,旺盛的生命力不容忽视。古厝石雕装饰图案是闽人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写照,渗透在社会的各方面和各类艺术之中。内容形式并美的图案不仅满足人们审美视觉需要,同时承担着传递文化信息的使命,是研究民族发展史、民族美学、民族心理学、民风民俗学等极具价值的依据。古厝石雕图案寓托人们质朴美好的愿望具有育德育人的价值。

闽古厝石构件承载的传统装饰图案,侧面反映一个地区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审美取向。精美绝伦的石雕图案是人民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丰富的意蕴美传达对后人的祝福令人深思。闽石构件装饰图案既不是外加在建筑上,也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建筑装饰图案随时间推移逐渐变成纯粹的装饰是发展过程中特征。延续性的审美需求符合人的感知需要。闽传统石雕文化亦如此。柳冠中先生曾说“传统是创造出来的而非继承”。传统是被先祖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信息化时代使传统装饰图案正经受着考验,只有不断地吸收新文化营养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地域性的新装饰图案。传统装饰图案中蕴含的传统审美与深厚文化意蕴美值得我们挖掘、保护、整理、借鉴、弘扬、传承、振兴并创新,并融入到当代闽建筑装饰文化设计中,使闽建筑文化遗产更具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古厝石雕寓意
美好寓意品芝麻
盛放的寓意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古典艺术审美——闽南古厝特色窗格
梦中古厝
陈修俊 甘做古厝守护者
为一只石雕小鸟而歌
模仿老鹰的乌鸦
红砖古厝 珍藏的记忆
曲阳石雕作品选